军事交通运输
军事术语
军事交通运输指组织实施军事运输和交通保障的专业工作。主要包括陆地、水域和空中交通运输。
军队作战保障和后勤保障的组成部分。军事交通运输的主要任务是利用国家、社会和军队的交通运输资源,保障部队机动和装备等物资供应。是战争准备的重要内容、部队机动的主要手段、后勤保障的中心环节,对国防、军队建设和战争进程与结局有重要影响。“交通”一词,中国最早记载于《管子・度地》中:“山川涸落,天气下,地气上,万物交通。”晋代陶潜所作《桃花源记》中有“阡陌交通”的记述。“运输”一词,在中国最早记载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郡又擅为转粟运输,皆非陛下之意也。”“军事交通”一词,最早出现于1716年俄国彼得一世颁发的《军事条令》中,该条令规定,军事交通勤务承担军队前送及道路的维修、养护。“军事运输”一词,较早出现在德国人波尼兹于1842年发表的关于铁路与战争关系的论文中,其中对“铁路军事运输”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阐述。在中国,“军事交通运输”一词,较早见于1941年晋察冀军区关于建立兵站的命令,其中有“特决定建立兵站组织,专任军事交通运输任务”的规定。军事交通运输的基本问题包括军事交通运输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等。世界各国军队体制编制不同,军事交通运输工作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事交通运输工作,主要包括军事运输、交通保障、车辆勤务、陆空军船艇勤务、专业训练和科研等。军事运输,即武装力量运用各种运输方式运送人员和物资装备的活动。其按运输方式,分为铁路军事运输、公路军事运输、水路军事运输、航空军事运输、管道军事运输和人力畜力军事运输等;按运输对象,分为人员运输和物资运输;按任务性质,分为作战、训练、物资调拨、国防施工、国防科学试验、抢险救灾、维和、援外等运输;按规模层次,分为战略运输、战役运输、战术运输。其工作内容主要包括:组织拟制军事运输有关政策法规和人员、物资装备运输装载标准;组织拟制部队战备输送方案及输送保障方案;按照有关规定编制、申报、审批运输计划,并实行计划管理;合理选择运输方式,优化运输方案,组织运输衔接;对重要的军事运输采取隐蔽运输或特殊警卫措施,保证安全;组织军事运输的装载、运行和卸载,及时掌握运输情况,对运输实施统一调度指挥;协调组织部队铁路、水路输送时饮食供应保障工作。交通保障是为军事目的而进行的交通准备和提高、保持、恢复交通设施能力所采取的各种措施的统称。分为平时交通战备保障、战时或紧急状态下交通保障。平时交通战备保障的内容主要包括:规划、建设国防交通网路体系和重要的军事交通线;对国家、地方交通设施建设,民用载运工具建造和军运设施的修建提出国防、军事要求;建立高效的平战转换机制,拟制各种交通保障力量的动员、征用方案,组编、训练各种交通保障队伍;统一组织运用交通运输资源,发展各种适于战时使用和军民通用的载运工具,以及各种抢修、防护器材和装卸设备器材;制定战时交通保障计划、方案,筹措、储备战时交通保障所需的物资器材。战时或紧急状态下交通保障的内容主要包括:紧急调集、征用各种载运工具保障军事运输;采取警戒、防空、伪装、疏散、隐蔽、构筑防护工程等措施,防止交通设施遭受敌人袭击、破坏;动员、组织各种交通保障力量,采取各种应急手段,抢修被破坏的交通设施,保持交通线畅通;组织交通道路调整、管制,建立良好交通秩序;对计划弃守地区的交通线及其设施进行遮断等。组织实施军用车辆筹划、使用、管理和技术保障的专业工作。目的是保障武器装备牵载、部队输送和物资运输等任务的完成。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制定军用车辆发展战略、车辆业务建设规划计划和车辆管理法规;组织车辆科研、试验、订购、配发、储存、调整和退役工作;拟制车辆运用计划,合理使用车辆;核发、审验车辆运用凭证,实施车辆安全环保检测;组织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实施汽车驾驶员和技工职业技能鉴定;组织实施车场勤务;组织实施车辆保养、修理和器材供应等技术保障工作;拟制车辆战时保障方案,组织实施车辆防卫和防护。组织实施陆军、空军船艇筹划、运用、指挥、管理、技术保障和军港保障的专业工作。目的是不断提高陆空军船艇战斗力,完成各种水上保障任务。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制定船艇发展战略、船艇业务建设规划计划和船艇管理法规;拟制船艇战时保障方案;组织船艇订购、配发、调整和退役工作;合理使用船艇,组织船艇完成部队水上机动、登陆输送及其训练等保障任务,实施军事人员、武器装备、物资器材的水上运输,水上侦察巡逻和边防巡逻,以及海底通信电缆敷设和维修、港池疏浚等工程作业;进行船艇日常勤务、航行、停泊、安全和业务技术的管理,组织实施对船艇、船员和港池水域的监理、检查,维护军港秩序;组织实施船艇技术改造和保养、修理、器材供应等技术保障工作;为船艇停泊、补给、维修、训练和人员生活等提供设施保障,组织军港维修、管理、防卫等。专业训练,是为培养军事交通运输人才,提高军事交通运输队伍专业素质和整体保障能力而进行的业务和专业技术训练,包括军事交通运输专业部队训练和院校教育。其按领域,分为驻交通沿线军事代表训练、军用车辆专业训练、陆空军船艇专业训练;按训练对象,分为部队输送训练,专业部队、分队勤务训练,专业军官训练,专业士官训练,专业兵训练。工作内容主要包括:组织拟制军事交通运输专业训练工作法规、制度和业务建设标准;制定军事交通运输专业训练发展规划和各类训练计划;组织编写专业训练大纲和教材;组织专业训练设施、设备和器材的规划、建设与管理;按照计划组织实施专业训练,检查评估专业训练质量,总结推广专业训练经验。军事交通运输科研,是探索创新军事交通运输理论、技术和方法的活动,分为军事交通运输科学技术研究和学术研究。军事交通运输科学技术研究主要包括军事交通运输装备型号研制、关键技术研究、软件研发、技术标准和规程研究等;军事交通运输学术研究包括军事交通运输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和工作对策研究。科研管理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制定科研规划、计划和管理规章制度;下达科研任务,落实科研计划,协调科研进度;组织科研人员培训和科技、学术交流;进行科研经费预算和决算,购置科研物资器材,建设试验设施;组织科研成果鉴定评审和申请定型,组织科研成果扩大试验和推广,实施科技奖励。①基础性。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军事交通运输作为国家交通运输的一部分,是支撑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物质技术条件,保障部队机动和后勤供应的载体,联结前方与后方的纽带,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②综合性。军事交通运输涵盖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多种运输方式,涉及运输、抢修、防卫多个保障环节,贯通战略、战役、战术多个保障层次,组织实施复杂,具有很强的综合性。③兼容性。军事交通运输保障力量主体在民、骨干在军,具有平战结合、军民兼容的特点。军事交通运输建设只有与国家交通运输建设一体计划、同步实施,才能取得实效;军事交通运输保障只有紧紧依托国家交通运输实力,统一使用国家、社会和军队的保障力量,建立军地一体的联合保障体系,才能完成平时和战时的各项保障任务。④先行性。军事交通运输是军队机动和后勤供应的平台和载体。无论平时还是战时,军事交通运输都必须先行准备、先行组织实施,才能满足军队建设和作战的需求。⑤双重性。军事交通运输既要为战时服务,又要为平时服务;既要为国防建设服务,又要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既是后勤保障的组成部分,又是作战保障的基本要素,具有勤务保障和组织指挥的双重性质。军事交通运输随着战争的产生而产生,并伴随着战争形态演变和交通运输发展而不断发展,经历了古代、近代、现代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古代交通比较简单,运输主要借助人力、畜力和风力进行。人类最早创造出的水上交通工具是独木舟,随后出现了筏、桨船、帆船,为水上交通提供了条件。在中国,很早就有利用水上交通保障军事行动的记载。商末周初,周武王率军队舟船渡河,击败商军。公元前485年,吴国派兵由海上进攻齐国,这是中国第一次利用海上交通保障作战行动。秦汉时期已有关于漕运的记载。到隋唐,漕运有了进一步发展。始于春秋,后经7世纪(隋)和13世纪(元)两次大规模扩展开通的京杭运河成为军粮北运的主要通道。宋代开发汴渠,通行漕运后,每年可以从江淮地区向汴京(今开封)运送几百万斛粮米。元、明、清时期,也利用海上和运河对驻北方的军队进行给养供应。特别是明朝漕运发展到鼎盛时期,建有漕军,多时达12万人,拥有船只1.1万艘,岁运粮400万石。古代两河流域苏美尔人于公元前3500年就制成了畜力车。中国夏、商时期,就有“余车”“胡奴车”运载粮秣、器械随军行动的记载。西周作战多以车战为主,每一战车配有辎重车、徒役随行,负责后勤保障。三国时期诸葛亮创制木牛流马,运集军粮。以后,车的制造技术日益精良,种类、数量日益增多。明成祖永乐八年(1410)北伐时,工部造武刚车3万辆,运粮20万石,随大军而行,对保障战争需要起了重要作用。车出现以后,便产生了修筑道路的要求。古代的埃及、波斯、印度、罗马都修筑过坚固的石砌道路。中国早在公元前2000年就有了可以行驶牛马车的道路。西周时“国野之道”通达四方。春秋战国时期,在秦岭地区开辟了著名的“金牛道”,在陕西褒城褒谷至眉县斜谷间建有褒斜道。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大规模地修建“驰道”,颁布了“车同轨”法令,使车辆可畅行全国。大将蒙恬指挥修筑从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直通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北)的“千八百里直道”(约合700千米),是当时里程最长的军用道路。唐代驿道建设十分发达,管理严密。明清时期加强了边疆道路建设,形成了遍及府、州、县的全国道路网。18世纪下半叶起,蒸汽机、内燃机的发明,带动了产业革命。以蒸汽机和内燃机为动力的船舶、铁路机车、汽车和飞机相继问世。新的交通工具的产生,开辟了近代交通的新纪元,对近代军事交通运输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19世纪30年代,德国经济学家F.李斯特首先预见到,铁路可以增强国防力量,并为德国设计了铁路网。随后,铁路被广泛用于军事目的。1846年,普鲁士军队利用铁路将1.2万人及火炮、马匹等运往克拉科夫,这是利用铁路运兵的最早实例。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铁路军事运输的规模更大,作用更突出。战争初期,德军在西线利用13条铁路,东线利用9条铁路实施机动,19天内就将数百万军队展开在东西边境,保障了作战部署的迅速完成。在此期间,各参战国在铁路军事运输组织管理及铁路抢修与遮断技术等方面都有新的发展。同时,随着蒸汽机为动力的钢制机动船舶数量增加、质量提高,水路军事运输也得到很大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仅法军利用内河运输的物资就达350万吨。1885年,德国人K.本茨制成以内燃机作动力的汽车后,汽车逐步成为军事运输的工具。德、俄等国军队组建了汽车队,开始有了车辆勤务。1914年,法国军队建立车辆勤务管理局,负责组织车辆维修和器材供应等工作。1916年2月,法国军队在凡尔登战役中,为抗击德国军队的进攻,依托巴勒迪克通往凡尔登的公路,在一周内组织3900辆汽车突击运送人员19万人、弹药2.5万吨及其他物资2500吨。随着军事交通运输的发展,其组织管理逐步得到加强。19世纪中叶,俄军总参谋部设有军事交通管理部。1888年,法国通过法令把铁路系统交由陆军指挥部指挥,德国则把铁路运输交给最高统帅部集中管理。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出现近代交通。1872年,清朝政府设立轮船局,后改名为轮船招商局,以分运漕粮,兼揽客货,标志着中国近代航运的开始。从此,以蒸汽机为动力的船舶逐步用于军事运输。第一条铁路是1876年由英国商人修筑的淞沪铁路。1881年,唐山至胥各庄铁路(今京沈铁路一段)建成,清朝政府曾用这条铁路为海军运煤,这是中国铁路军事运输的开端。同年,清朝政府规定,铁路军事运输由总理海军事务衙门管理。1900~1909年,清朝政府先后颁布了一些有关铁路军事运输的规章,如《陆海军铁路运输详细章程》等。1902年,汽车开始传入中国。北洋政府时期,中国军队开始有了汽车勤务。1919年,西北边防军设有汽车转运局,遂行军事运输任务。中国国民党政府时期,铁路军事运输最初由军政部负责管理。1937年,国民党政府在军事委员会设铁道运输司令部管理军事运输,在总后方勤务部成立汽车管理处,负责汽车的统计与征用、运输、管理、修理与器材供应。1939年,铁道运输司令部改组为运输总司令部,统管铁路、水路和公路军事运输。1940年,又恢复铁道运输司令部建制,专管铁路军事运输,公路、水路军事运输由总后方勤务部负责。1948年,国民党军队的军事运输和车辆勤务由联合勤务总司令部运输署负责。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种运输方式得到充分的运用和发展,对保障部队机动和物资供应发挥了巨大作用。战争初期,德军先以空袭使波兰交通瘫痪,继而凭借交通运输的优势,将150万军队迅速机动到波兰境内,不到一个月即占领波兰。1941年6~12月,苏军将291个步兵师、94个步兵旅和200万以上后备人员,通过铁路运往各方面军集结地域,迅速完成了军队的集结和展开。在整个战争期间,苏军开行军用列车44万列,使用车辆1900余万辆,运送了上百万军队和上亿吨物资。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利用京(南京)沪、平(今北京)汉、粤汉、浙赣、津浦、陇海铁路,开行军用列车1.46万列,累计运送部队1200余万人次,物资约330万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水路、航空军事运输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其间,美军通过海运向欧洲运送人员700余万人、汽车150万台、飞机4万余架、弹药1100余万吨以及大量其他物资。在诺曼底登陆战役中,美英军队建造人工港和浮动码头,修筑机场,出动大批舰船、飞机运送部队和物资。登陆后又及时修复铁路,优先组织快速运输和空投补给,保障了部队后续作战。在缅甸战役中,美英军队采取联合空运行动,先后运送物资49万余吨,人员56万余人,后送伤员10万余人。1942~1945年的“驼峰空运”,美国和中国运输机从印度飞越喜马拉雅山东段延伸部分,抵达中国西南地区,运送物资总量73.6万吨,月最大空运量达7万余吨。战争期间,苏军相继在拉多加湖湖底、顿河、第聂伯河铺设输油管线实施油料保障。美军在地中海、欧洲大陆,以及中国、缅甸、印度、太平洋等铺设了总长1.75万千米的输油管线,有力地保障了军队的油料供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交通运输技术更为先进,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大型集装箱运输船舶和大型喷气式飞机的快速发展,以及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的不断完善,使得军事交通运输保障呈现立体、快速、高效的特点。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等历次局部战争中,军事交通运输发挥了重要作用。1982年,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中,英军依靠海、空运输力量和快速动员体制,迅速集结和动员军队辅助舰船22艘、商船56艘,军队运输机、加油机7个中队,民用飞机200余架,远涉重洋,保障了战争的需要。1991年,海湾战争中,美军在动员部署阶段的5个月中,先后出动运输机1万余架次,向海湾战区运送人员50余万,物资装备50余万吨;动用军队运输船、后备船队、租用国内外商船385艘,运送重型武器装备和补给物资600余万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在部署阶段先后动用各种运输机1100余架、大型滚装船70余艘,向海湾地区运送人员20余万、物资300余万吨、直升机700余架、坦克和装甲车1500辆及大量的火炮和车辆。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军队体制编制的不断优化和装备的更新换代,一些国家的军事交通运输管理机构也发生了变化和相应调整。朝鲜战争期间,美军成立国防运输管理局,负责指导和协调各种军事运输;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陆海空三军分别设立军事交通管理司令部、军事海运司令部和军事空运司令部;1987年成立运输司令部,统一指挥三军的军事运输;1992年,美军军事空运司令部改名为空中机动司令部;2004年,美军军事交通管理司令部更名为军事水陆部署与配送司令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军队在总后勤部设军事交通总局和汽车道路总局,1992年军事交通总局划归总参谋部,1998年重新归属总后勤部。2008年,俄罗斯军队实施“新面貌”军事和后勤改革,军事交通运输工作由国防部运输保障署具体负责,下设军事交通局和汽车与道路局。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各级供给部门设有兵站机构,负责军事运输管理。1937年初,中国工农红军总部有了汽车,开始创办摩托学校,为部队培养汽车专业人才。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依靠各根据地的兵站组织管理军事运输,运输工具主要是人力、畜力和小型船只,后逐步拥有少量汽车,相继建立一些汽车队。1944年,在黎城至延安之间开始使用飞机运送人员和物资。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各野战军、军区先后成立运输部(兵站部),各级后勤设有军事交通运输管理机构。1945年10月,东北解放区成立铁路司令部;同年12月,向主要站段派出军事代表,全面实行军事管制。1946年11月,东北民主联军建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个汽车团,并于翌年2月成立专门培训驾驶员的佳木斯汽车学校。1947年10月,胶东军区烟台海防办事处船队成立。1948年7月,东北人民解放军成立铁道纵队(后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1949年1月,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设立铁道部,负责全国各解放区的铁路抢修、运输和管理。在辽沈、平津、淮海、渡江战役中,铁路运输使用铁路车辆4.62万辆,开行军用列车1411列。此外,还动员使用民工880余万人,马车、手推车139余万辆,保证了大批兵员、粮秣和各种作战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到前线,顺利完成了作战保障任务。渡江战役前,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后勤部运输部组建船舶运输大队,配备船舶305艘,参与了作战行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事交通运输迅速发展。1949年末,全军已拥有汽车2.2万余辆、汽车团18个、汽车修理厂15个,兵团、军和特种兵部队也编配了汽车。1950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后方勤务部成立运输部(后改为车辆管理部),各军区、军种、兵种和军、师后勤部门也分别设立了相应的交通运输职能部门,负责军队汽车和陆军船艇的业务工作。1950年11月,成立军委军事运输司令部,负责指挥管理全军的铁路、水路军事运输和技术动员工作。随后各军区、海军、空军也相继设立了相应的职能部门,并在铁路、水路沿线交通部门派驻军事代表,负责管理铁路、水路军事运输。总后方勤务部和军区后勤部的相关部门负责军队汽车和陆军船艇军事运输。抗美援朝作战期间,1951年成立了中朝联合铁道运输司令部、前方铁道运输司令部和朝鲜铁道军事管理总局,负责抗美援朝作战中的铁路军事运输和铁路抢修、防护工作。在朝鲜战场上,铁路运送部队和物资达38.5万车,总重约800万吨;汽车运输物资约480万吨;组织抢修铁路660余千米,桥梁2000座次;新建和加宽公路1万余千米,桥梁3200座。中、朝两国军民在集中统一指挥下,实行运输、抢修、防护三位一体联合保障,建成了“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保障了作战的胜利。1954年,军委军事运输司令部改为总参谋部军事交通部,总后勤部车辆管理部改为汽车拖拉机管理部。1960年汽车拖拉机管理部改为运输部。1963年,中央军委和军区成立交通战备规划小组,规划小组办公室分别设在总参谋部军事交通部和军区司令部军事交通部。1969年,总参谋部军事交通部划归总后勤部建制,改称军事运输部。同年,总后勤部运输部并入总后勤部装备部,各军区、军种、兵种的职能机构亦作了相应调整。1975年,总后勤部成立军械车船部。1978年,总后勤部成立车船部,军事运输部改称军事交通部。同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成立交通战备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1992年,军事交通部与车船部合并为军事交通运输部。1994年,国家成立国防动员委员会,下设交通战备办公室,设在总后勤部军事交通运输部。1998年,军事交通运输部门管理的军用车辆、陆军船艇技术保障工作划归装备部门管理。2016年1月,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成立,原军事交通运输部改为运输投送局,负责全军军事交通运输工作,指导战略投送力量的建设和运用,组织指导国防交通工作。各军种设运输投送局,负责本军种军事交通运输工作。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事交通运输专业院校在实践中不断发展。1951年,成立锦州军事运输干部学校(后改名为军事运输技术学校),培养铁路沿线军事运输军官。1952年起,在镇江、大同等地相继组建汽车学校,培养汽车技术军官和汽车管理军官。1954年,在原军事运输学校的基础上,扩建成立军事交通学校。1958年,军事交通学校并入石家庄铁道兵学校。1973年组建运输技术学校(后更名为运输工程学院),1977年组建汽车管理学校(后更名为蚌埠汽车士官学校),1983年组建陆军船艇技术学校(后更名为陆军船艇学校)。1999年,运输工程学院更名为军事交通学院,陆军船艇学校更名为镇江船艇学院。在长期和平建设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事交通运输,为保障军队作战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具体表现为:①坚持为部队服务、为国防建设服务的宗旨,依据国家和军队的总体战略规划,制定和完善军事交通运输工作方针、原则,实施科学的工作指导,保证了军事交通运输工作的正确方向。②坚持把军事运输摆在军事交通运输工作的中心位置,按照“开得动,运得上”的标准加强运输部队、分队建设,以提高应急输送保障能力为目标强化运输勤务训练,以确保交通线畅通为重点做好交通保障工作,忠实履行使命任务。除完成繁重的经常性运输外,成功地组织了西藏平叛、东南沿海紧急战备、援越抗美和历次边境自卫反击等作战运输任务;保障了历次部队战略调整输送和大型军事演习运输;为唐山抗震救灾,大兴安岭灭火救灾,1998年长江、嫩江、松花江抗洪抢险救灾和2008年四川汶川抗震救灾作出了重大贡献。③坚持军民一体、平战结合的原则,建立陆路、水路、空中、管道各种运输方式综合运用,军队、政府、民间、企业各类交通运输力量统一组织,运输、抢修、防护各个保障环节紧密衔接的军事交通运输保障体系。通过在交通基本建设中贯彻国防要求,在驻交通沿线军代处实行“双兼制度”,工作管理上搞好结合纳入,基础建设上实现同步发展,促进了军事交通运输基础建设的不断发展。④坚持以正规化建设为途径,相继颁布与实施《国防交通条例》《民用运力国防动员条例》《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交通运输条例》等法规,用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规范军事交通运输各项工作,建立制度化、程序化、标准化的工作运行机制,促进了军事交通运输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交通运输,经过长期的建设和发展,已经由分散管理转向集中管理,由单一的陆军军事交通运输保障发展为陆海空军联勤的军事交通运输保障,逐步形成既能适应国防和军队建设需要,又能适应现代战争对交通运输保障要求的军事交通运输保障体系。随着战争形态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军事交通运输呈现以下发展趋势:①更加注重战略空运和战略海运力量建设,运力结构将更加科学合理,军事交通运输保障力量将朝着更加精干、高效和军民一体的方向发展。②更加注重国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军事综合运输网络将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战略交通网、战役交通网将朝着高速化、立体化的方向发展。③更加注重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提高载运工具的机动能力、防护能力和综合保障能力,载运工具将朝着高速化、大型化、信息化方向发展。④更加注重提高军事交通运输法规的层次性、配套性和可操作性,军事交通运输法规建设将朝着科学、完备的方向发展。⑤更加广泛地应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精干高效的指挥体系,实时监控交通运输动态信息,军事交通运输组织指挥将朝着扁平化、网络化、精确化的方向发展。
发布者: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2-19 12:59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