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结晶退火
消除形变强化和残余应力的热处理工艺
再结晶退火(recrystallization annealing)是将经过冷变形加工的工件加热至再结晶温度以上,保温一定时间后冷却,使工件发生再结晶,从而消除加工硬化的工艺。这种退火一般只需制定最高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加热和冷却速度可以不考虑。这种退火的特点为组织和性能是单向不可逆变化。
工艺简介
再结晶退火是经冷形变后的金属加热到再结晶温度以上,保持适当时间,使形变晶粒重新结晶成均匀的等轴晶粒,以消除形变强化和残余应力的热处理工艺。
再结晶退火退火是以恢复和再结晶现象为基础,对冷变形纯金属和没有相变的合金,为了恢复它们的塑性而进行的退火。再结晶退火过程中由于恢复和再结晶的结果,内应力消除,显微组织由冷变形的纤维组织转变成细的晶粒状组织,因而金属的强度降低,塑性提高,恢复了塑性变形能力。
工艺特点
再结晶退火退火的特点是组织和性能的变化不可逆,只能向平衡的方向转变。再结晶退火温度主要由再结晶温度和工艺性能的要求决定。在再结晶温度以下退火,只能发生恢复过程,除了消除一部分内应力外,冷作(加工)硬化效应大部分被保留,金属的强度降低很少,塑性回复不大。这种退火适于生产半硬制品,叫做“第一类低温退火”。
如果退火温度高于再结晶温度再结晶过程得以充分进行,金属的强度显著降低,塑性显著提高,这种退火适于进一步变形或生产软制品,叫做“第一类高温退火”。第一类退火的温度规程比较简单,只需标明最高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加热速度和冷却速度影响不大,除了特殊情况外,一般可以不加考虑。铸锭或铸件的均匀化退火,目的是消除成分和组织的不均匀性,是单向不可逆变化,按其特点,也属于第一类退火。
相关扩展
1、相变(重)再结晶退火
这种退火是以合金中的相变或重再结晶现象为基础的,目的是得到平衡组织或改善产品的晶粒组织,与上述再结晶退火不同,其组织和性能是由相变引起的,是可逆的,只要进行适当的加热或冷却,不进行冷加工变形即可重复得到所需的组织和性能。重再结晶退火温度是由状态图或相变温度来决定的,一般约高于相变温度30~50℃,制定退火制度时除考虑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外,还要规定加热和冷却速度,尤其是冷却速度对组织性能的影响大,冷却速度必须极其缓慢。
2、预备退火
这是指热轧板坯退火,热轧温度降低到一定温度后,合金即产生加工硬化和部分淬火效应,不进行退火则塑性变形能力低,不易于进行冷变形j这种退火可属于相变再结晶退火,主要是消除加工硬化和部分时效硬化效应,给冷轧提供必要的塑性。
3、中间退火
这是指两次冷变形之间的退火,目的是消除冷作硬化或时效的影响,得到充分的冷变形能力。
4、成品退火
这是指出厂前的最后一次退火二如生产软状态的产品,可在再结晶温度以上进行退火,这种退火称为“高温退火”。其退火制度可以与中间退火制度基本相同。如生产半硬状态的产品,则在再结晶开始和终了温度之间进行退火,以得到强度较高和塑性较低并符合性能要求的半硬产品,这种退火称为“低温退火”。还有一种在再结晶温度以下进行的退火,目的是利用回复现象消除产品的内应力,并获得半硬产品,称为“去应力退火”。
生产实践问题
当前,国内生产实践中,特别是有些大型的老牌企业,退火设备依然采用箱式电阻炉或箱式油、气炉,装炉量大,升温速度慢。在升温过程中,炉料温差大。这对再结晶退火来说,产生了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料温高的可能已经开始再结晶,而料温较低的仍处于回复阶段,尚未产生再结晶核心。当较低温度的炉料升至再结晶温度,开始再结晶时,较高温度下的炉料,已经完成再结晶,并可能发生二次长大。因此当所有炉料完成再结晶时,处于最先结晶并发生长大的炉料,出现了巨大的再结晶晶粒组织,严重地影响了材料的组织性能,特别是对某些易发生聚集再结晶的合金,最容易出现二次长大的大晶粒组织。
为此,设备制造人员改进炉型结构,合理布局加热气流;增大风压,提高气流速度;调整装料方式,均匀炉内温度场,借以缩小炉料温差,减小再结晶晶粒尺寸。这能收到一定效果,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航空导管用3A21合金Φ10mm×1 mm管材、汽车散热器用3A21、3003合金小型薄壁管材等采用固定式箱式炉退火,其再结晶晶粒大小和均性差异甚大,有的晶粒达5级以上,有的晶粒却只有1级左右,远远满足不了使用要求。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9-26 11:11
目录
概述
工艺简介
工艺特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