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版农奴制
德国的农奴制
从13世纪开始,德国农奴制就已开始瓦解,但是到了三十年战争后,德国农奴制卷土重来,被恩格斯称为“农奴制的第二版”。
历史背景
在中世纪时,德意志曾经是东西方商业要道,商贾往来,在经济上富庶繁荣。随着地区性和国际性贸易的发展,城市同盟也在德国兴起,主要有莱茵同盟士瓦本同盟汉萨同盟。15世纪以降,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攻下君士坦丁堡,占领巴尔干、小亚细亚及黑海北岸等地区,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帝国军队不但肆意抢劫商旅,而且帝国当局还对过往商品课以重税,这实际上等于堵死了这一条重要的商路。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尼德兰和英国的商人取代了汉萨同盟的地位,尤其是三十年战争之后,德意志进一步分裂,德国经济因此日益衰落。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德国的农奴制得到了恢复。
基本情况
地主趁农民缴不起地租,把农民的份地收归己有。也有的地主在农民流入城市时,把闲置的份地收归己有。农民失去了土地,从而从自由的农民沦为农奴。在战争中,许多农民破产,他们失去了劳动工具、家畜、肥料及种子等等,地主强迫他们服劳役。
“农奴制的第二版”在北德及东北德表现最为突出,如勃兰登堡、普鲁士、波美拉尼亚、梅克伦堡及西里西亚等地便是农奴制盛行的地区。在这些地区,农奴制采取最残酷的形式,农奴每周全部时间都在地主土地上劳作,他们只能利用夜晚的时间耕种自己的份地。地主往往用监工监督农奴劳动,农奴被剥夺了大部分自由。
区别圈地运动
与英国“圈地运动”比较
德国的“农奴制再版”虽然与英国的“圈地运动”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第一,德意志地主一般不剥夺农民的全部土地,而只夺取一部分,还留下一部分供农民使用。第二,德意志地主不是要驱逐农民,而是把他们留下土地上,迫使他们为自己服劳役。
深入分析
在西欧资本主义方兴未艾之际,在德意志出现“农奴制第二版”的历史倒退现象有两个原因:第一,16、17世纪西欧资本主义有了很大发展,城市人口随之猛增,因之对粮食的需求猛增,世界市场上的粮价也随之猛涨,由于德国经济落后,地主不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何物,为了经营粮食生产,他们只能在古老的农奴制中找到出路。第二,德国地主贵族在地方上拥有很大的权势,他们可以任意摆布农民;同时德国的市民阶级力量薄弱,他们无力去支持农民反抗地主恢复农奴制的横霸行为。
主要影响
农奴制的存在,对于德意志的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抑制作用。因为农奴制不仅由于把农民固着在土地上而堵塞了劳动力的来源,而且也限制了工业品国内市场的扩大。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12 15:13
目录
概述
历史背景
基本情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