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联想测验
社会学术语
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是由格林沃尔德(A.G.Greenwald)在1998年首先提出的。内隐联想测验是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一种计算机化的分类任务来测量两类词(概念词与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紧密程度,继而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内隐社会认知进行测量。
测验简介
用内隐联想测验研究调查不良行为的态度行为一致性(Using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to investigate attitude-behaviour consistency for stigmatised behaviour)
IAT的原理:内隐联想测验在生理上是以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的。该模型认为信息被储存在一系列按照语义关系,分层组织起来的神经联系的结点上,因而可以通过测量两概念在此类神经联系上的距离来测量这两者的联系。在认知上,内隐态度测验以态度的自动化加工为基础,包括态度的自动化启动和启动的扩散。
测验步骤
1 呈现概念词:让被试对花的名字(如,郁金香)和昆虫的名字(如,蜘蛛)归类并做出一定的反应(看到花的名字按F键,看到昆虫的名字按J键);
2 呈现属性词:让被试对积极的词汇(如,可爱的)和消极的词汇(如,丑陋的)做出反应(积极词汇按F,消极词汇按J);
3 联合任务一:联合呈现概念词和属性词,让被试做出反应(花的名字或积极词汇按F,昆虫的名字或消极词汇按J);
4 对联合任务一进行测试;
5 让被试对概念词做出相反的判断,交换左右键反映的内容(花的名字按J,昆虫的名字按F);
6联合任务二:再次联合呈现概念词和属性词,让被试做出反应,与联合任务一内容正好相反(昆虫的名字或积极词汇按F,花的名字或消极词汇按J);
7 对联合任务二进行测试。
数据处理:
1 只选取两个测试阶段的数据;
2 删除联合任务测试中前两次测试的数据;
3 将短于300ms的反应时记为300ms,长于3000ms的反应时记为3000ms。不对错误试验反应时进行任何处理,也不删除任何极端被试的数据;
4 对反应时进行自然对数转换;
5 求两个测试阶段反应时的均值;
6相容和不相容的联合测试反应时的均值相减即为所求得内隐联想测验效应。
基本原理
为何相容和不相容任务的反应时之差可以作为内隐联想测验效应呢?依据唐德斯减数法的原理,反应时的不同阶段对应着不同的加工过程,反应时越长,心理加工过程越复杂。在社会认知研究中,由于所呈现的刺激多具有复杂的社会意义,其必然引起被试心理的复杂反应,这些刺激可能与内在需要或内隐态度相一致,也可能与之相矛盾,刺激所暗含的社会意义不同,被试的加工过程的复杂程度就会不同,从而反应时的长短也会不同。相容任务中,概念词和属性词的关系与被试的内隐态度一致或二者联系较紧密,此时辨别任务更多依赖自动化加工,相对容易,因而反应速度快,反应时短;不相容任务中,概念词和属性词的关系与被试的内隐态度不一致或二者缺乏紧密联系,这往往会导致被试认知冲突,此时辨别任务更多依赖复杂的意识加工,相对较难,因而反应速度慢,反应时长。所以,两种联合任务的反应时之差可以作为概念词和属性词的关系与被试的内隐态度相对一致性的指标,即上述的内隐联想测验效应。格林沃尔德(1998)的花—虫内隐联想测验就发现两种联合任务间反应时有显著差异,内隐联想测验效应显著,“花+褒义词”的联合明显快于“虫+褒义词”的联合,这表明“花+褒义词”的联合与被试的内隐态度更一致,被试对花的态度更为正向。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21 17:47
目录
概述
测验简介
测验步骤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