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阁次辅
内阁中位列第二的辅臣
内阁次辅,即内阁中位列第二的辅臣。在明代,“次辅”是对内阁大学士(少数以翰林学士入直内阁)中位居第二者的尊称,与内阁“首辅”、“群辅”相对。
历史背景
唐宋学士
内阁官员的名称,如“某某殿大学士”、“某某阁大学士”等官名,始创于唐朝。但唐朝的集贤殿学士的职责主要是编辑图书、发现推荐文学贤才,不是掌握行政权的中央机构。宋朝设立的“殿阁大学士”名目繁多,如“观文殿、端明殿、龙图阁、天章阁、宝文阁、显谟阁”等学士,但多是作为荣誉衔,无实际职责,与宰相不一定重合。
内阁建立
明朝建立之初设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废丞相,罢中书省,亲自掌管六部。然而,政务繁重,朱元璋独自处理,也感到力不从心,遂先设置春夏秋冬“四辅官”,后又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设文渊阁、东阁等殿阁大学士,为皇帝顾问。这些官员作为很小,与前代宰辅不可同日而语。此外,他也从翰林院中临时启用官员协助处理章奏。
朱棣篡位后,于建文四年(1402年)八月特派翰林院官员解缙、胡广、杨荣等七人入午门值文渊阁,参预机务,此后秘书官员常设,渐有“内阁”之称。内阁中的官员一般以“某殿或某阁大学士”作为官职名,但该“大学士”仅作为兼衔,其正式职务仍为翰林院官员,品级不过五品,其下不设置新官署,职权受到限制, 其性质也仍属“顾问”。然而,阁臣们凭借接近皇帝,对皇帝的决策仍有重要影响力。洪熙、宣德年间,多人内阁逐渐简为“三杨”辅政,而阁臣官阶、内阁权力都开始快速上升。
历任名单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30 17:24
目录
概述
历史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