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艺术团
内蒙古自治区1965年成立的艺术团体
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艺术团正式成立于1965年。40多年来,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文艺方针,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走遍草原,走遍神州,亦走向了世界,为弘扬民族优秀艺术,发展中国先进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曾多次被评为全区 “十佳乌兰牧骑”和“全国乌兰牧骑先进团队”。
简介
蒙古语“乌兰牧骑”,意为“红色文化工作队”。诞生于1957年的乌兰牧骑,她队伍短小精悍,队员一专多能,节目小型多样,装备轻便灵活,集演出、宣传、辅导、服务于一身,融音乐、舞蹈曲艺戏剧于一炉,长期深入基层为民服务,为民送欢乐。乌兰牧骑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工作的一大创举。人民共和国的领袖们高度赞扬乌兰牧骑是“社会主义文艺战线上的一面旗帜”,乌兰牧骑现已成为了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文化的重要品牌,是祖国文艺百花园中永不凋谢的奇葩。
节目
乌兰牧骑从人民群众和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创作源泉与灵感,从民族民间丰厚的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创作演出了3万余个文艺节目,创作出《顶碗舞》《牧民的喜悦》《彩虹》《鄂尔多斯婚礼》、《筷子舞》、《炒米飘香》、《腾飞的骏马》等等成为内蒙古民族艺术的精品和典范。乌兰牧骑还
积极挖掘、整理了大量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将安代舞、长短调民歌等富有草原情调的民族歌舞,甚至将国粹相声的精华融合到了具有蒙古族特色的好来宝、乌力格尔等民族曲艺形式中,以及将传统的的马头琴演奏等吸收到自己的创作及表演中来以及将传统的马头琴演奏等吸收到自己的创作和表演中来,极大地丰富了乌兰牧骑的表演艺术。有些队员为了表演好舞蹈节目,锻炼“跪转”,把膝盖磨得发紫,腿部红肿。这种不懈追求的精神造就了队员们过硬的素质,大部分队员都是一专多能,报幕员也能唱歌,唱歌的还能拉马头琴伴奏,放下马头琴又能顶碗起舞。
表演风格
这支乌兰牧骑给观众们带来的表演风格也是多种多样的,苍凉壮阔的“阿拉善风格”,欢快跳跃的短调“鄂尔多斯风格”, 长调短调并行的“呼伦贝尔风格”等等,让观众们不用跋山涉水便可以欣赏到整个内蒙古大草原原汁原味精彩的歌舞演出。乌兰牧骑是时代的骄子,也是民族优良传统的发扬光大者。同时,这次“天歌云舞”的演出还利用现代的科技手段在原有的草原基础上加入了舞台表演的风格,可谓是乌兰牧骑以全新的面貌带来最直接的感官触动。
所属成绩
艺术团长期坚持深入基层,走遍了辽阔的内蒙古草原,共演出5000余场。在
国内外各种比赛和汇演活动中,获得各种奖励226项,艺术团的足迹遍及全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和香港、台湾地区,并出访22个国家,在国内外赢得较高声誉。
主要演员
那顺
那顺,1958年8月生于通辽市科左中旗海力锦苏木宝达拉嘎查一个牧民家庭。1975年(16岁)考入哲里木盟歌舞团任声乐演员;1979年、1982年先后入内蒙古艺术学院、天津歌舞剧院进修;1982年考入中国音乐学院,师从钟国荣、李志曙、杨德富教授;1985年毕业,回到哲里木盟歌舞团;1992年,调入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曾任内蒙古自治区青联副主席。现任全国少数民族声乐学会会员、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艺术团副团长内蒙古音乐家协会理事。
牧兰
蒙古族,国家一级演员。 1943年3月出生,籍贯内蒙古哲盟库伦旗,中共党员。现任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艺术团团长。
牧兰是第一代乌兰牧骑演员,她曾3次受到毛主席、12次受到周总理的接见。40年来,她始终坚持乌兰牧骑的优良作风,既是艺术家,又是管理者。她坚持进行艺术团的艺术体制改革,组织创作出大量优秀民族歌舞作品,培养造就了一批青年艺术人才。为乌兰牧骑事业,为繁荣发展民族艺术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她从事文艺工作的这些年来,一直以自己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演唱才能,赢得了观众。除舞台演出六十余场外,先后在中央和地方电台、电视台录音五百余首歌曲,为《战地黄花》、《彩虹》等四部影片配唱插曲。 由中国唱片公司、 内蒙古文化音像出版社录制出版了《彩虹》、《森德尔姑娘》、《富饶美丽的内蒙古》、《草原处处都是情》、《牧兰演唱歌曲精选》等七部独唱专辑和CD光碟,发行于国内外。其中《森德尔姑娘》曾作为国际交流节目使用。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18 10:51
目录
概述
简介
节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