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同水分子间,具有相互吸引的力量,称为内聚力。(据测定,植物细胞中水分子的内聚力竟达20M以上)叶片蒸腾失水后,便从下部吸水,所以水柱一端总是受到拉力,与此同时,水柱本身的重量又使水柱下降,这样上拉下堕使水柱产生张力。众所周知,水分子与水分子之间的内聚力很大,同时水分子与导管或管胞内纤维素分子之间还有强的附着力,它们远远大于水柱的张力,故可使水柱不断,这种以水分具有较大的内聚力足以抵抗张力,保证由叶至根水柱不断来解释水分上升原因的学说,称为
内聚力学说(cohesion theory),亦称蒸腾-内聚力-张力学说(transpiration-cohesion-tension theory),是爱尔兰人迪克松(H.H·Dixon)提出的。
相同水分子间,具有相互吸引的力量,称为内聚力。(据测定,植物细胞中水分子的内聚力竟达20M以上)叶片蒸腾失水后,便从下部吸水,所以水柱一端总是受到压力,与此同时,水柱本身的重量又使水柱下降,这样上拉下堕使水柱产生张力。众所周知,水分子与水分子之间的内聚力很大,可达-300×105Pa,同时水分子与导管或管胞内纤维素分子之间还有强的附着力,它们远远大于水柱的张力(-5~-30×105Pa),故可使水柱不断,这种以水分具有较大的内聚力足以抵抗张力,保证由叶至根水柱不断来解释水分上升原因的学说,称为
内聚力学说(cohesion theory),亦称蒸腾-内聚力-张力学说(transpiration-cohesion-tension theory),是爱尔兰人迪克松(H.H·Dixon)提出的。
内聚力学说是由Dixon和Joly(1894)提出的。虽然历经100多年的时间,但是这个理论从提出到一直是质疑不断,自从Scholander等(1965)用改良的压力室测到了内聚力学说预测的各种负压后,才被植物生理学界广泛接受。在国际上维护派和质疑派之间的争论也一直在持续进行,但是迄今为止,争论的双方谁也没有完全说服对方。争论的的焦点主要是木质部内的巨大负压和连续水柱的问题,虽然用压力室技术测到了内聚力学说预测范围内的水势值,但这只是间接得到的证据,而不是在木质部内直接检测到的真实负压值。长期以来,国内外的许多学者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利用各种技术方法试图证实木质部巨大负压的存在,但是,木质部内的巨大负压仍然没有得到直接的实验证据。如果不能证实木质部内有很大的负压,内聚力学说就难以成立,空穴化的普通发生证明了导管或管胞内连续水柱的不可能性,水柱不连续,蒸腾产生的拉力就无法靠内聚力传递到根部。叶片蒸腾和根系吸水在时间上的不一致现象,用内聚力学说也无法作出解释,,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据对内聚力学说的支撑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继续用内聚力学说解释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的机制已很难延续下去。
虽然内聚力-
张力学说已经建立了一个多世纪,但要完全接受它仍有一些问题,因为它的一个推论是很难证实的,即木质部导管中存在大的负压,特别是木质部压力探针和Z型管试验的结果表明,引起空穴的木质部压力仅在-0.5MPa以上。有人根据这一结果认为必须对木质部水分运输的内聚力-张力学说加以修正。但是,又有两个研究小组应用相似改良的Z型管方法测定了产生空穴的木质部压力。他们的结果显示,不同树种木质部导管保持水分传导的压力范围在-1.2MPa到-3.5MPa以下。这表明树木木质部导管中存在较大负压,从而有力支持了内聚力-张力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