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点
外在感官
内江猪体型较大,头较短,额宽有较深的横行皱纹,有狮子头和二方头之分;耳中等大,下垂。鬃毛粗长、全黑,皮较厚。背腰较平或微凹,腹大稍下垂,不拖地,乳头6—7对,排列整齐。肋骨13—14对。
内在品质
内江猪的遗传性能稳定、配合力好、适应性强、性情温驯、耐粗饲,在以青粗饲料为主的条件下,生长发育仍较快。据农业部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成都)和四川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种质测定课题组抽样检测、内江猪肉中富含17种氨基酸,氨基酸总量17.3%,其中谷氨酸含量达2.89%。肌肉中粗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高于长白猪;大理石纹评分比长白猪好;肌纤维比长白猪多,肌纤维间距、肌纤维直径均优于长白猪。经品质鉴评,内江猪肌肉致密细嫩、香味浓郁、风味独特、不易酸败变质。
产地环境
四川省内江市内江猪生产区域位于四川盆地东南浅丘地区,海拔约350—450米。沱江、清流河及其支流纵横交错,贯通全境。境内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适宜多种动植物生长,年降雨量990—1050毫米,日照数1160—1240小时,年平均气温17.3—17.8℃。
历史渊源
内江历来是川中富绕的地区,养猪业自古较发达。
秦惠文王九年(前316年),秦灭巴蜀之后,四川进入封建社会,农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汉初,封建统治者对国内人民实行安民利民的措施,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并发展养猪生产,四川省内各地相继出现了一些比较优良的畜禽群体。依据1967年隆昌东汉墓出土的陶猪体型、毛色近似内江猪,表明东汉时期内江地区已普遍养猪。并有内江猪的原始体型。
据《华阳国志》记载,蜀汉时,(今资中)王褒(即王渊)要求家奴“持捎牧猪”。
明代,正德《四川通志》中记述四川各地六畜已普遍进入市场交易,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猪天下一畜之而有不同,生梁雍者足短”。四川是古梁洲的一部份,而四川腹心地带猪种一段是足短者。
清代未期,威远知县李南辉著的《活兽慈舟》及部份县志中有明确记载和较深的阐述,内江猪是区内著名的地方优良猪种。
据上述史料证明,内江猪形成于古梁州,蜀中沱江流域,是本地区内原有的古老地方品种。东汉时期,内江地区已普遍养猪,并有内江猪的原始体形存在。其饲养历史已有1800年以上。内江猪产区饲料丰富,青绿饲料可常年轮作、供给,农副产物及加工副产品的糠麸、糟渣饲料也较丰富。尤其是明末清初制糖业的兴起使内江猪的发展进入了重要的历史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学者许振英、张龙治开展了内江猪的早期研究。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四川农业改进院与中央大学农学院合作,在内江城区郊圣水寺设立内江种猪场,主持内江猪的改良、推广。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成立6县家畜保育促进会,开展种猪核定、繁殖推广良种,大量推广经鉴定的内江猪种猪。
新中国成立后,内江猪得到快速发展。
1956年,扩建内江专区种猪场,专门繁育内江猪,提供种源。
1973年,组建内江猪育种协作组,并相继建立县区种猪场,形成了以内江市中区、内江县为主产区,分布在资中、资阳、简阳、安岳、威远、隆昌、富顺等县的群体。
1979年,组建“内江猪种质特征测定课题组”。
1986年开始,每年农业部或省、市主要部门拨出科研经费,用于内江猪相关课题的研究。
1981年、2003年,国家有关部门先后颁布了“内江猪国家标准”。
2024年12月10日,农业农村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情况,包括四川的豪杆嘴型内江猪等10个畜禽品种资源。
生产情况
2006年,内江猪纯种有55807头。
2011年,内江猪存栏种猪10403头,年出栏15万头。
2014年,内江创建了“黑溜宝”、“泓济猪肉”、“黑元帅”等3个生猪品牌,养殖基地带动养殖农户3300余户,年出栏生猪达10万头。
特色类群
四川豪杆嘴型内江猪,当地俗称“伍隍老槽猪”“伍隍猪”,是古老的优良地方猪种内江猪的类群之一,特色为嘴筒长、体型较大,属大型晚熟猪种,主要分布于资阳市
雁江区伍隍镇一带。《资阳县志》记载“解放前后资阳以饲养伍隍老槽猪为主”。1976年,第一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时,伍隍猪被归入内江猪品种,作为豪杆嘴类群。后因内江市与资阳市行政辖区的变更及外来品种的冲击,在1999年的全国畜牧遗传资源动态补充调查中,当时的农业部宣布伍隍猪遗传资源已经灭绝。2021年3月,中国启动第三次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将豪杆嘴型内江猪等曾宣布灭绝的品种作为重点调查对象,开展专项回溯调查。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立即行动,经多方努力、反复核实和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认定,确定为曾宣布灭绝的豪杆嘴型内江猪。
产品荣誉
2000年,农业部将内江猪列为了“国家级畜禽资源保护品种”。
2011年09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内江猪”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2015年,中国畜牧业协会猪业分会授予内江市“中国黑猪(内江猪)之乡”,这是全国首个获得“中国黑猪之乡”称号的地区。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内江猪中心产区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部,北与资阳市安岳县交界;南与内江市的隆昌县为邻;西与内江市的资中县相连;东与重庆市的大足县交界。地理座标在北纬29°11′—30°40′,东经104°16′—105°26′之间。保护面积1569平方千米。辖内江市市中区、东兴区的33个乡镇。
质量技术要求
1、产地要求
内江猪选用内江市中区、东兴区优良地方猪品种纯繁后代。猪场选址在地势高燥、采光充足、排水良好且隔离条件好的地方,猪场周围3千米内无化工、矿厂等污染源,距其他畜牧场至少1千米以上,远离干线公路、村镇居民点。猪场不得建在饮用水源、食品厂上游。猪场应严格执行生产区和生活区相隔离的原则。猪场净道和污道要分开,并配套修建污水处理厂。
2、品种选择
内江猪繁育,应选择体型较大,全身被毛黑色,皮较厚;头较短,额宽,额上有较深的横行皱纹,有狮子头和二方头之分;耳中等大,下垂;体躯宽、深,背腰长、宽,较平直;腹稍大,臂部宽,稍后倾;四肢坚实,无卧系;乳头6—7对。公猪成年体重160千克,母猪153千克。凡有杂毛、瞎奶头、赫乐尼亚、单、隐睾等缺陷者,皆不符合种用标准。
引进仔猪应选用优良内江猪品种纯繁的后代;应从猪口蹄疫、蓝耳病等传染病的非疫区引进;应在具有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种猪场引进。
3、饲养管理
(1)种猪的饲养
①后备猪的饲养
通常采用限饲饲养,以保证后备母猪配种时体重达到120千克,背膘厚为20—25毫米。日粮能量水平3.0—3.1兆卡(消化能)/千克,蛋白质14—16%,钙0.7—0.9%,磷0.6—0.8%,同时保证足够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日喂1.8—2千克。
在配种前11—14天提高饲料供给量10—20%,并供给一定量的青饲料和多汁饮料。
后备公猪每天限制饲喂2—3千克饲料,使其8月龄体重达130千克。
②妊娠母猪的饲养
日粮能量水平2.9—3.0兆卡消化能/千克,蛋白质13%,钙0.6—0.7%,磷0.5—0.6%,同时保证足够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
妊娠前期(80天前)日喂量1.8—2千克,妊娠后期(80—110天)日喂量2—2.5千克;日喂量根据膘情况进行调整。分娩前4天减少喂量,每天减少喂量,每天降低20—25%。
③泌乳母猪的饲养
日粮水平3.2—3.4兆卡消化能/千克,蛋白质15—16%,钙0.6—0.7%,磷0.5—0.6%,同时保证足够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饲料中可加入0.75%硫酸镁。
分娩当天饲喂1千克或1—2千克麦麸,以后饲喂配全饲料并逐渐增加喂量,5天后自由采食。提供足够的饮水。除配合饲料外,每天每头母猪可喂4—5千克多汁饲料或青绿饲料。
对体况好的母猪,断奶前5—7天降低饲料喂量20%,或限制饲喂2—3千克。
对断奶后瘦弱的经产母猪如不能正常发情,可以在配种前10天增加饲料20—30%。
④种公猪的饲养
日粮水平2.9—3.0兆卡消化能/千克,蛋白质13—15%,赖氨酸0.6—0.8%,钙0.6—0.8%,磷0.5—0.6%,同时保证足够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
(2)种猪的管理
①后备母猪的管理
合理分群:每栏4—6头。
定期称重:根据体重适时调整饲粮营养水平和采食量,从而控制后备猪的生长发育。
刺激发情:母猪在7—8月龄、体重达120千克开始配种。定期与成年公猪接触,把公猪赶入母猪圈内诱情。
②妊娠母猪的管理
分理分群:按母猪大小、强弱、体况、配种时间进行分群。妊娠前期,每个圈栏可养3—4头,妊娠中期每个圈2—3头,妊娠后期直接单圈饲养,临产前5—7天进入产房或在本圈内分娩。
适当运动:妊娠的第一个月少运动。一个月后,每天应自由运动2—3小时。妊娠后期适当减少运动,临产前5—7天停止运动。
减少和防止各种有害刺激:如粗暴、鞭打、强度驱赶、跨沟、咬架以及挤撞。
防暑降温及防寒保温:气温达到32℃以上时,应采取洒水、喷水、电风扇,水帘等方式防暑降温,对妊娠母猪和分娩前的母猪尤其重要。冬季应加强防寒保温工作,防止母猪感冒发烧,对妊娠100天后的母猪特别重要。
注意保持猪体卫生,预防疾病性流产和死亡。
妊娠诊断:配种后25—35天进行两次妊娠检查,以确认是否妊娠。
③泌乳母猪的管理
产前的准备:控制产房温度至22℃,相对湿度65%以下,准备接产工具和相应的药物。
接产:保持产房安静。仔猪出生后,立即用手将其口鼻内的粘液消除,并用毛巾将全身粘液擦净,将仔猪放入保温箱,箱内铺放柔软的垫草,箱内温达到34℃,以后每周降低2℃。
对难产母猪进行人工助产或肌肉注射催产素催产。
产后母猪的护理:产后强迫母猪站立、运动;供给麦麸等轻泻饲料;保护母猪乳头和乳房受伤害;给仔猪固定乳头。观察是否母猪患应激综合症、子宫炎、乳房炎和阴道炎。
断奶母猪的管理:先移走断奶仔猪,后移走母猪或母猪在原圈不动,慢慢地把母猪赶到配种舍或淘汰舍。断奶后安母猪体型、体况分群饲养。
④种公猪的管理
饲养方式:成年公猪应单圈饲养;后备公猪可2—3头。
刷拭的修蹄。
定期称重和检查精液品质。
配种:后备公猪适宜年龄为9—10个月龄、体重100—110千克。小年轻公猪每周最多配种3—4次,成熟公猪每周可配种6—7次。配种时间应按排在饲喂前1小时或饲喂后2小时。
⑤档案记录
认真做好日常生产记录,记录内容包括转群、配种、产仔、断奶、饲料消耗、饲料来源、配方、添加剂使用情况、免疫、用药、发病、治疗、出场猪号及仔猪销售地等。资料妥善保存。
⑶内江猪消毒操作规程
①在猪舍门口显眼的位置设置标牌(非生产人员禁止入内)。
②经允许进入猪舍的非工作人员必须在门口消毒室经紫外线照射5-8分钟,并在消毒室换衣服、鞋、帽,洗手后方可进入生产区。
③大门的消毒池长期保持消毒药液(保持消液的有效性),进入生产区的一切车辆在门口消毒后方可驶入。
④饲养员、技术员进入生产区必须消毒并换衣服、鞋、帽。
⑤每个猪舍门口的消毒池(盆)必须每天更换一次消毒液,保持其清洁有效。
⑥每周星期一、星期四对猪舍内消毒。每月对猪舍外及周围环境进行四次消毒,长期保持猪舍内外的清洁和干燥。
⑦猪发病时立即进行隔离,并对其猪圈和猪舍立即消毒,病猪痊愈后再放回原圈饲养。
⑧每月进行一次灭鼠工作。6—9月每十天进行一次灭蝇、灭蚊工作.
⑨死亡猪只的尸体必须投入尸体处理坑内,绝不能到处乱丢。
⑷内江猪保健制度
①认真执行消毒规程和免疫程序,严格按规定处理病死猪只的尸体。
②每年按猪只数的10-15%比例采血,进行传染性水泡病、口蹄疫的检测工作,每年3-4月和7-9月进行两次测抗。
③做好测毒测抗工作,主要监测的病有:布氏杆菌病、密螺旋体病、乙性脑炎、伪狂犬病、猪弓形体病、细小病毒病、传染性萎缩性鼻炎、蓝耳病、胸膜肺炎等疾病。
④对引进的猪只,在引进时向对方索取各种疾病的监测资料,进场后进行隔离饲养30-40天,抽血对有关的疾病进行诊断,确定健康无病后方能进入生产群。
⑤对销售的猪,首先检查防疫记录,再进行逐头的临床观察,发现有异常的猪只及时报经兽医诊断,确认为健康方可出场,并经常与买方联系,回收猪只的生长发育等情况资料。
⑥按药物保健计划,预防猪只的常见细菌性疾病。
(5)生产记录要求
要求及时、真实、准确地填写以下生产记录:
①按能繁公、母猪每头分别填写内江母猪卡片、内江猪公猪卡片。
②内江猪繁殖性能登记表。
③内江猪公猪性能测定登记表。
④内江猪母猪性能测定登记表。
⑤内江猪选种记录登记表。
⑥内江猪免疫、驱虫登记表。
⑦内江猪屠宰测定登记表。
专用标志使用
生产、经营内江猪的企业或养殖户凡需在产品、包装、广告牌上使用标志的,必须提出申请。提交生产过程、引种资料、兽药使用记录,拟用标志用途、类型、数量。内江猪地理标志登记主体接到申请后进行审查,必要时进行现场核查,15日内做出是否允许的决定。允许后证书持有人与使用企业、个人签定《标志使用协议》。按照相关要求规范生产和使用标志,统一采用“内江猪”名称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相结合的标识标注方法并配合企业产品商标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