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偶法多层彩色胶片是用制造胶片时即将
成色剂加入乳剂层内的方法制造的在同一片基上涂有能分别感受三原色光的多层乳剂的胶片。
用制造
胶片时即将成色剂加入乳剂层内的方法制造的在同一片基上涂有能分别感受三原色光的多层乳剂的胶片。有别于在显影过程中分别加入成色剂的外偶法多层彩色胶片。由
美国伊斯曼柯达公司1942年首先发明生产。
构造原理 根据以三原色视觉理论为基础的减色法原理,将减色性不同的三层乳剂涂于同一片基上;拍摄时将景物中的三原色分别记录在感蓝、感绿及感红的乳剂上;冲洗后在各层中分别形成各原色光的补色染料,即感蓝层中形成黄色染料,感绿层中形成品红染料,感红层中形成青色染料;经印在构造类似的正片上得出正象;放映时这 3种补色
染料分别控制透过画面各部分的蓝、绿、红三原色光,从而获得彩色影像
各层乳剂的感色性及排列顺序 多层彩色片的 3个感光层都是以
卤化银悬浮于明胶中制成的,所以对蓝光都很敏感。一般感蓝层用未经光谱增感的乳剂,只感蓝光。感绿层乳剂中加入峰值在 550毫微米左右的增感染料,对蓝光和绿光敏感。感红层乳剂中加入峰值在 650毫微米左右的增感染料,对蓝光和红光敏感。为了使感绿层只感绿、感红层只感红,一般将感蓝层排在最上面,在其下加一黄滤光层,将通过感蓝层后多余的蓝光吸收掉,使其不能达到下面两层。于是3层分别只能感蓝、感绿、感红了。为了改进感光度、宽容度和颗粒性等,实际应用中的彩色负片的各乳剂层又分为高感和低感两层,高感在上,低感在下。各感光层间又有明胶隔层,乳剂最上有明胶保护层,片基上面或背面还有防光晕层,总共有10余层涂层。
内偶法多层彩色胶片所用成色剂形成的染料稳定性较差,多年来一直存在着彩色影像的保存性不及染印法及外偶法的问题。80年代以来,一些胶片厂生产出低退色内偶法多层彩色胶片,改进了染料影像的稳定性,在规定条件下,拷贝的颜色在50年内可无明显变化。随着新型成色剂的改造和发展,多层彩色电影胶片的感光度突飞猛进,同时保持了很好的颗粒性,提高了清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