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体
明朝官员
冀体(1560年——1613年),字肖父,号洺环,明代武安下三里(今河北省武安市邑城镇东三里)人,万历十四年(1586年)中进士。历任山东滋阳县、峄县及历城县令。
简介
为政期间政声播于朝野,神宗对其有“在鲁鲁宁,在齐齐治”之称誉,并授于文林郞,不久又升福建道临察御史。当时,赵志皋为首辅,深得神宗信任。但赵为首辅时,已年过七旬,老迈昏庸,无所作为,致使朝政懈怠,国家萎靡。朝中已有多人弹劾,由于神宗庇护,未被罢免,而众人却因此而被神宗治罪,一时间,整个朝廷哑雀无声,致谏官们为了保全自己,多钳口不言。此时,冀体仗义执言,上《请罢免辅臣赵志皋疏》,指出“其六当去,三不可留”的具体理由,洋洋两千言,哭骂交作,畅快淋漓。神宗看后,怒而降旨曰:“元辅公忠廉介,朕所素知。冀体这厮,肆言诋,掇词攻击,好生可恶。……这憸邪群畜,每每欲市恩结党,故摘章句烦文,逞私排挤。这所奏必有指使之人,着使从实回将话来。”冀体奉旨写《覆奏疏》:“臣自筮仕三县,以至为御史,惟知君父大恩,捐靡难报,此外不知有何恩之可市;惟知狗马孤忠,天日自誓,此外不知有何党之可结。即知之,何不结之元辅,以市其荐拔之恩,顾昌言而弹劾,危言以取祸?即至愚者,当不如是也。但元辅贪鄙,举朝皆知,臣虽聩聋,良心不死,诚恐栋桡餗覆,凶于国家,不于此时逐之,将来不可救药矣。臣官居执法,义在触邪,一念忠君爱国之心,惟上天后土与九庙之灵实鉴临之。言官论人,自其职掌,谁能指使?而臣亦具须发,称男子,肯听人指使方有言邪?”刚正之气充溢字里行间。神宗震怒,将冀体降三级调任。此时,江西道监察御史姚思仁、吏科等科都给事中林材、南京兵科给事中虑大中、南京山东道御史李文熙等纷纷写奏章保救冀体。神宗更怒,将冀体削职为民,林材等人也被贬官或罚俸。
冀体赋诗言志:“一疏入承明,连宵出汉京。马迟疑路远,官罢信身轻。露冷桑乾落,秋高塞雁横。黄花怜逐客,犹放傲霜英。”不禁让人想起当年的韩愈,铮铮铁骨,令人感佩。
冀体回到家乡,与文人雅士过从甚密,或流连山水,或评古论今,或赋诗言志,倒也悠然自得。惟刚介之性未改,乡居二十年,不与朝臣有一字之书信来往。
泰昌初年(1620年),明光宗即位,征召直谏名臣,因冀体弹劾权贵有伟节,朝廷下诏复拜冀体为御史,但为时已晚,早在八年前冀体就去世了。天启三年(1623年)熹宗追赠其为光禄寺少卿。所著有《见山堂诗稿》、《枕流清话》、《甲午纪事》等流传于世。
轶事典故
冀体是个才华横溢、秉性刚直、不畏权贵的一代名臣。民间有关他的神奇的传说有很多。
一、白羊卧地定好“穴”
东三里村出了个一门二进士,使乡里街邻羡慕不已。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冀家找了个好穴地。按风水先生的说法,一个人能不能做官发财,跟这个家庭有没有一个好“穴”做坟地有着直接关系。所以,人们家庭的经济条件稍微好一点,就是在坟地上做文章。传说,冀家的坟不但穴地好,而且还是二进士冀体自己定的地方。
冀氏始祖老坟,在东三里村东的500米处。大进士冀述,二进士冀体都是东坟上生人。在二进士冀体七、八岁时,他爷爷冀仲举,一天夜里做了个梦。说瓦房头下(地名)有处安坟的好穴地,叫白羊卧地。谁埋在那里,后代人就能做官,人财两旺。第二天他把这个梦说给了家里人听,大家说那咱们先找个人看看,如果确实好,咱就把坟迁走。于是请来风水先生同一些家人来到了瓦房头下地。跟着去的还有当时只有七、八岁的二进士冀体。  时至初春,风水先生去时还穿着一件羊皮袄。当时,人们在地上转了大半天,已是日近中午,坟穴仍未选定。风水先生又累又热,于是就把身上的羊皮袄脱下,扔到北堰根下。然后继续往前走,一边走还一边自言自语地说:“白羊卧地倒是好‘穴’,可哪块地是白羊卧地呢?”当时冀体正好在放羊皮袄的地方玩耍。他听到风水先生的话时,看着那羊皮袄机灵一动,并指着它大声地说:“白羊不是在这里卧着吗?就往这里点吧!”  大家和风水先生一听,都觉得很有道理,这不正是白羊卧地吗!但风水先生略加思考一会儿却说:“此地虽为好穴,可到第五辈儿人才能出官呢!......”(意思是不想给点正穴,因为传说如点正穴对风水先生不好)。这时冀体就抢着说:“把俺老爷爷搬到这里,再把俺老老爷爷也搬到这里,到我这一辈不正好就是第五辈吗?”  在场的人都笑得合不上嘴,口口称赞冀体真是个“钻”孩子,必定命大福大。  点穴安坟就这么定了。首先在穴地的正上方空立起第五世始祖冀洪墓碑,然后把冀体老老爷爷的灵柩也移到这里。冀体、冀述兄弟二人长大成人,先后都中了进士,做了官。后来冀氏兄弟,在坟前立起了蛟龙碑、石狮、石羊、石虎、石牛、石马、石牌坊等。因此,人们把他的坟叫做牌坊坟。
二、 土地爷戴枷
冀体是福大命大的贵人,连神鬼都惧怕。冀体少年时代,在邻村东万善跑堂上私塾。在上学和回家的路上总爱玩拿高粱杆当马骑的游戏。东万善村东有座土地庙。冀体每天上学,一到村边,就把高粱杆放到土地庙的门旮旯。等下学后回家时再拿出。并在每次放高粱杆时都要对着土地爷说上几句:“土地、土地、看好马匹,看不好马匹,罚你到云南扫地。”
有一次下学后,冀体进庙去拿高粱杆。结果到处找不到,可能是别的孩子拿去玩了。冀体非常生气,就用几根谷草绕成圈当枷,戴在了土地爷的脖子上。一边戴着草圈,还一边念叨着。“土地、土地,谁让你不给我看好马匹,不给我看好马匹,这就罚你到云南扫地,要得你来还得我去。”说完就气愤地走了。第二天到学堂后,先生不给上课,却首先问是谁给土地爷带上了枷。并再三告诫同学们,这触犯神灵的事可不是闹着玩的。如果是我们其中谁干的,那就趁早赶快去赔罪摘枷,不然,土地爷迁下怒来可不得了。  冀体是一个性格刚直、坦诚的孩子,这事他敢做敢当。当场就把事情的缘由一五一十地讲给了先生和同学们。于是先生也把昨天夜里土地爷托梦的事讲给了同学们。这使听到的人感到十分的惊奇。按下给土地爷摘枷的事不提。且说这件事不胫而走,迅速传遍乡里,以后世人对冀体也就另眼看待了。  其实那高粱杆也不是普通的高粱杆,那是受土地的安排,小鬼变成的,是专门伺侯冀体的。当冀体骑上它时,总有一种轻如驾云似的感觉,所以冀体特别珍爱他的高粱杆。对高粱杆的丢失他是很着急的。另外,传说在东万善念私塾时,下学搭黑时总有一盏明灯给他照路,护送他回家。这也都是土地爷的安排。冀体却不知道,反而竟把土地罚到云南。这也算是天大的误会吧!  再说,事也蹊跷,万历丙戌年冀体中进士,授云南知县。上任那天,他一进衙门,就看到一位老者,正在打扫厅院。他一见冀体便说:“你来了,那我就回去吧!”  说完,老者便踪影不见。这使冀体当时感到很奇怪。后来仔细一想,难道小时候的事竟成真的了吗?  真的也好,假的也好,这个事却真真切切地传了下来。
三、一遭就成
冀体少年时代,就聪敏过人。有一次,他随哥哥去童试。主考大人看他年龄小,就没把他放在眼里,说:“你来干什么?”
“我来童试。”冀体不服气地回答说。  主考大人递给他一张白纸,半真半戏地说:“你先给我写一个最大的字。然后再说考试。”  冀体随即执笔在纸上写了一个很小很小的“天”字,然后交给先生。先生戴上老花眼镜,把纸拉向很远的地方,才看到。然后,便厉声地说:“让你写一个最大的字,为啥你偏写了一个小得看不着的字呢?”  冀体却心平气和地解释道:“你不是说要我写个最大的字吗?难道除‘天’之外还有比‘天’更大的吗?”  主考大人听了,又气,又好笑地说:“你给我绕着明柱转三遭去。”  可冀体却幽默地回答说:“我是一遭就成。”  主考大人便立刻换了一副面孔和悦地说:“好!好!好!你不用考了,你已经考中了。”  从此,当地便留下一句歇后语,即“冀体童试,一遭就成。”
四、捉拿张平仁
明朝万历年间,驻守邯郸的地方官张平仁,依仗其父张国彦在朝中的权势,在邯郸一带抢男霸女,无恶不为。  张平仁在表年求学时,与同窗李春结为朋友。李春为人善良,正直。但不得势,没有为官。其妻崔秀英,虽为良家妇女,却相貌出众。张平仁为官后,心生歹意。一心想把崔秀英霸为已有。只因朋友关系,不能明抢明夺。于是就假借宴请李春叙旧,暗地却在酒里下毒。害死李春。无奈崔秀英性情刚烈,宁死不肯就范。被逼上轿后,怀揣一把钢刀,在轿中含恨自杀。(武安平调古装戏,《上轿》就是唱的一段情节)。张平仁为一了一个美女,而伤害两条人命,人心难平,天地不容。事后有人奏于皇上,皇上也不知此人就是国家重臣张国彦之子。便立命大臣孙安,前往邯郸查办张平仁。可是孙安与张平仁甚是相识。孙安想,如果弄不好,让张国彦知道了,从中作梗,那就不好办了。但是,一不能违旨,二不能饶过张平仁的罪恶。为此孙安很是犯愁。想来想去,最后孙字决定先找到他的好朋友冀体,商量商量再说。经协商,最后,两人认为,由冀体假当孙安去代办比较合适。  冀体立刻准备前往邯郸查办张平仁。但还有一件事不妥,那就是在当时社会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即为官出任办案,必须带上掌印夫人。可冀体夫人乃良家平民,既没有绅缙,也不懂官场礼节。对办此案大有不利。结果还是请嫂嫂宋氏(宋天官之女)代替自己的夫人前往行事。  到邯郸后,便立即传审。审案期间,张平仁十分刁钻,拿出皇上御赐银牌企图顽抗。不料宋氏,对此早有防备。当即从头上拨下金簪一枚,在银牌上狠狠地一划,划出一条沟来。说银牌有假,是伪造的。于是罪加一等,当场就拿掉了这个十恶不赦的坏东西。从此为邯郸人民除了一大害,当时,人们无不奔走相告,欢欣鼓舞。  后来,人们把张平仁逼杀李春夫妇,孙安冀体拿办张平仁编成戏曲,在民间巡回演唱,戏名为《三上轿》或《孙安上任》。但是在东三里村绝不唱此戏。一来是只要一唱此戏,村里就出现火灾;二来是,冀体让嫂嫂代替自己夫人去办案,毕竟不是体面事。  虽然,冀体替孙安办案,让其嫂嫂代替自己的夫人跟随前去这件事,仅靠传说是不好弄清楚事实真情的,但东三里村到现在还仍然不唱上述这两本戏却也是非常真实的。
五、罢官回乡
神宗万历在位,朝中辅臣赵老皋擅权横行,为非作歹。监察御史冀体生情刚介、不畏强权、直道行事。对赵老皋所作所为,义愤填膺。他挥毫执笔,登殿启奏,竟一日连奏七本。这使皇上大为震怒,硬是把冀体削职为民。众在臣保奏无效,冀体只好返回故里。为此冀体当时还写了一首《出都》诗来抒发当时的心境。
一疏入承明,连宵出汉京。
马迟疑路远,官罢信身轻。
露冷桑乾落,秋高赛雁横。
黄花怜逐客,犹放傲霜英
在回乡的路上,第一天投宿到距京城四五十里的一个小店中,不幸夫人突然身染重病,无力抚养第五子。又怕灭门九族,断了冀氏后代,就把第五子委托给店掌柜收养。所以在冀家的家谱上只有冀体的四个儿子,原因就在于此。冀体回归故里后,交往了很多文人雅士,且过从甚密。或流连山水,或评古论今,或赋诗言志。悠然自得,但刚介之性未改,与朝中权贵不通问候。同邯郸地方官张平仁相争斗,大概就是这个时候的事。
1620年,万历崩驾,泰昌登基。闲时翻阅宗卷本章,发现冀体是一个直谏之臣。因奏赵志皋已削职回归,泰昌十分可惜此人,就北笔诏书,召冀体还朝。第一道圣旨下到,冀体不解其意,唯恐治罪,推说年迈体弱不能还朝。接着第二道圣旨下到,冀体更是害怕,推说已经染病身亡。皇上获悉十分悲切。天户三年(1623年)朝廷下了第三道圣旨,熹宗只好追赠其为光实禄寺少卿。崇祀乡贤。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1 03:48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