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笙管乐(高桥音乐会),河北省霸州市传统音乐,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高桥村距霸州20余公里,为霸州管辖,始建于宋代。高桥村古音乐为僧传吹打乐,相传为清康熙年间正定大王庙乐僧广达和尚云游至此所传佛乐演变而来,俗称“和尚经”。
基本特征
冀中笙管乐流传于冀中平原,即北京以南、天津以西,沧州、定州一线以北近三十个县市的鼓吹乐品种,民间俗称“音乐会”。因主要用管子领奏、笙等和奏,故又称“笙管乐”。除笙、管类乐器外,另有云锣、笛及击奏类乐器鼓、铙、钹、铛铛等。乐曲分套曲、小曲及独立成套的打击乐三类。套曲篇幅长大、结构复杂,是“笙管乐”的主要组成部分。“笙管乐”遍布整个冀中平原。各地农民以村为单位,借乐结会,在祭祀、礼仪、丧葬等民俗活动中演奏传承。
代表作品
高桥村音乐原有曲谱3册,现仅存1册,收录乐曲47首,现乐手仅能演奏其中的二十余首,其中《锦堂月》等数支曲子为高桥村音乐会所独有。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高桥村古乐较好地保存了近古民间吹打乐的原始风貌。同时,高桥村音乐中蕴含着当地民间音乐的成分,带上了地域文化的印记,对研究佛教音乐与地方民间音乐的交融互渗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传承状况
高桥村古乐后继乏人,活动经费仅靠个人会员个人筹措,已濒临困境,亟待抢救、保护。
传承人物
尚学智,1947年生,男,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冀中笙管乐(高桥音乐会)代表性传承人。高桥古乐形成以来的四百多年间,主要乐手和传人均为尚氏。尚学智9岁随叔父学习高桥古乐,14岁起继承了“点笙”(制笙、修笙)祖业,19岁成为主要乐手,35岁成为师傅传授古乐至今。他能够熟练演奏高桥音乐会中的所有乐器,尤擅长吹笙,演奏音律精准、格调古雅,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他制作的笙、笛行销山西、河北、内蒙古、北京、天津等地,具有较高的知名度。2005年,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和英国BBC广播电台曾对尚学智进行采访、录像。
保护措施
高桥村音乐会靠家族方式传承延续,自诞生之日起,即以尚姓人为主要乐师。尚家不仅世代精通“点笙”,且谙熟音律古韵,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高桥村音乐流传久远而不走形。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项目保护单位霸州市文化馆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17年11月22日晚,霸州市在李少春大剧院举办了霸州·京津冀古音乐交流会。
2023年9月22日,由霸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霸州市文化馆主办的第二届“古三关”笙管乐交流研讨会在霸州市李少春大剧院启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