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东莲花落流行于河北唐山、承德等地区。是一种传统莲花落传入冀东后,与当地民歌、秧歌结合发展而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曲艺形式。具体何时传入无史料可证。据艺人口碑,清同、光年问(1862--1908)冀东各地莲花落盛行,多是饥民以唱莲花落乞食;也有农民好乐者,在年节、庙会时,以扭秧歌、唱莲花落的形式娱乐表演。
冀东莲花落的表演形式,初为一人单口走唱,只用“乍板”和“节子”自击伴奏,不化装,常在集市、庙会和富户门前、院落或挨门串户演出。后有二人搭档唱“对口”,演唱者简单化装.扮成一旦、一丑,旦为“上妆”,俗称“包头”,手拿折扇和手绢;丑脸画“豆腐块”,扎腰包,为“下妆”,手拿大板、节子,他们边舞边唱,类似东北的二人转。有的配有锣鼓、唢呐、笛子伴奏,还有的有人伴唱。后来又出现了“
彩扮莲花落”,增加了生角,俗称“三小戏”(小旦、小生、小丑)。乐器增加了大弦(板胡)等。演出节目变成了“小拆出”(演员扮成角色,唱词由第三人称转化为第一人称,脚本由说唱体过渡到代言体)的小戏形式。传统的冀东莲花落“对口”演出程序是:击鼓开场——报四喜——单口(一人上演)——对口,有的还加上了十不闲、竹板书,群口唱民歌小调等掺杂其间。
冀东莲花落的主要曲调源自地方民歌,如[逛赐儿山]、[太平年]、[嗙调]、[锯大缸]、[小放牛]、[四季歌]等,这些既是曲调名称又是节目名称。冀东莲花落曲目繁多有《茉莉花》、《绣得勒》、《小姑恨》、《对花》、《采茶》、《小看戏》等,多达二百余个。
至清末民初,冀东莲花落艺人还有刘树春(金蚂蛉)、马虎廷(月牙红)、姚继胜(仙动心)、孙凤龄(开花炮)、孙凤鸣(东发亮)、孙凤岗(东发红)、张凤楼(葡萄红)、张彩庭、张化龙、于玉波等。
冀东莲花落后经成兆才、张化文、任连会、杜知义(金菊花)、张德礼(海里蹦)、张玉琛(佛动心)、姚继盛等,从内容和形式上多方改革,逐渐孕育产生了评剧。作为母体的曲艺形式反而衰落了。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冀东莲花落基本消亡,只有一些曲目仍保留在传统评剧的单出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