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面纹铜铙
1959年湖南宁乡粮仓出土的文物
兽面纹铜铙(nao) 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通高71厘米,口长47.2厘米,宽38.3厘米,1959年湖南宁乡粮仓出土。
文物简介
铙是我国最早使用的打击类青铜乐器,又称为钲或执钟,握在手中用木锤敲击,流行于商代晚期,周初沿用。与青铜铃相比,它无舌但形体更大。《说文》记载:“铙,小钲也。军法,卒长执铙”。《周礼说》“金铙以止鼓”,均表明了铙是军队中用来指挥进退的器具。古代军队作战,常常以鼓为前进的号令,而当青铜铙敲响之际,鼓声停止,将士们收拢队形停止进攻。作为乐器,铙不单有军旅指挥上的作用,还用于祭祀、宴会上营造气氛。殷墟妇好墓就曾出土五柄组合式的铙,当为宫廷所用乐器。
这件兽面纹铜铙形制高大厚重,气魄雄伟,其音雄浑空阔,悠扬久远。同时出土的大铙共有5件,1993年又在与该地点相距仅20米的地方出土铜铙10件,其中有9件形制相同,大小相次,测音的结果是,形制相同的9件可发出C、D、E、F、G五种调的音,部分学者视为是铙成组演奏的证据,因此称之为编铙,是我国最早能编组演奏的乐器之一。
此类青铜乐器有几个特点:一、出土地点集中在湘江流域及其周围地区,中原没有发现一例,长江中下游地区偶有发现;二、形体厚重,最重的达221.5公斤,最轻的也在10公斤左右;三、纹饰以兽面为主,但兽面的表现方式及其配饰与典型的中原青铜器的表现方式完全不同;四、使用时口朝上,甬(柄部)植于木桩上。
大铙在西周早期继续流行,但发展到西周中期终于被另外一种乐器甬钟所取代。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6-23 23:33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