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操是近代中国早期的体育词汇,最早专指训练军队的体操,也称洋操。
兵操,是近代和洋枪、洋炮一起来到中国的新鲜事物。以洋枪、洋炮为先导的西方兵操的引进,最早大概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如江南道监察御使曾宗颜曾在一份奏折中说:洋操云者,步伐整齐,号令纯一,枪炮精良,施放有准。(李文忠公全书)可见最早的兵操内容,既有操场上的步伐训练,也有练习场上的打枪放炮,主要是提高军队的战斗力。[1]
近代最早引进的是英式兵操。其原因是当时的英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认为其兵操也代表着世界先进水平,更重要的是大英帝国愿意为中国训练军队而且费用较低。“每月仅需银二百余两,尚属易办”。这是当时负责洋务运动的大臣们的普遍认识。对于当时财政状况不佳的清政府来说,当然是优先考虑的因素。但随着后来的福建、江苏、湖北等各省地方也都纷纷聘请洋人,采用西洋兵操训练军队,所以又引进了法国兵操。
甲午以后,又有德国兵操受到重视,如当时的“新军”都以德式兵操为模式,聘有德国人伯罗恩担任德操教习。所以一时间出现了各国西洋兵操在中国并行不悖的状况。如在北洋武备学堂,采用的是德国兵操;而在天津水师学堂,采用的则是英式体操。20世纪初,中国又开始普遍受到日本兵操的影响,并在广大留日学生的影响下,将兵操训练引向了学校教育。
[1] 崔乐泉等,中国体育思想史近代卷,首都师大出版社,2008: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