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兵(拼音:bīng)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双手握着武器的样子。本义就是指作战用的武器,也称兵器,如:短兵相接、兵不血刃。手握兵器的人是参与作战的,所以“兵”又引申为战士、士兵,如:兵强马壮、当兵。又进一步引申为军队、军事、军种,如:兵不厌诈、兵荒马乱、兵临城下。
字源解说
会意字。从甲骨文(图1)字形上看,“兵”字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半部是个“”字。在古代,“斤”字就是斧头,是一种非常锋利的武器。下半部是一个人的双手。组合起来就是双手握着锋利的武器。有的学者认为,“兵”像双手挥斤斫木之状。也有的学者认为是双手拿着兵器。不过学术界多认为“兵”的本义是兵器。如《荀子·议兵》:“兵不血刃,远迩来服。”意思是兵器上血迹都没有,就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远近都归顺于他们。
“兵”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金文形体,斧头转向右边,双手未变(图2、3)。小篆形体(图5、7-13)斧头已经变形,其来源比较复杂,需要深入研究。三晋和秦文字“兵”字都与《说文》籀文相同,秦、汉简牍与此也是同一个系列。《说文》小篆与秦、汉文字都不甚相合,却与西周、战国楚文字相合。隶书形体“斤”形渐变为“丘”形(图6、14),至楷书完全变为“丘”。
“兵”的本义就是一种兵器。作为兵器讲的“兵”在古文中是常见的,例如“甲兵”“短兵相接”等说法。至于“士兵”,是来自于使用兵器的人,把使用兵器的人称为“兵”,这是一种引申用法。由“士兵”所组成的一个庞大的编制可以称之为“军队”,这是进一步的引申,例如曹操《置屯田令》中所说的:“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这里的“强兵”就是强大的军队、军事力量。
详细解释
古籍训释
说文解字
【卷三】【𠬞(廾)部】补明切(bīng)
械也。从廾(gǒng)持斤,并力之皃。
𠉔,古文兵,从人、廾、干。
说文解字注
“械也”注:械者器之緫名。器曰兵,用器之人亦曰兵。下文云“从廾持斤”则制字兵与戒同意也。
“从廾持斤。幷力之皃”注:补明切,古音在十部。
“古文兵。从人、廾、干”注:干与斤皆兵器。
康熙字典
【子集下】【八字部】兵;部外笔画:5
古文:𠈯、𠡿
《唐韵》甫明切。《集韵》《韵会》晡明切。《正韵》补明切,并丙平声。《说文》:械也。《增韵》:戎器也。《世本》:蚩尤以金作兵。兵有五,一弓,二殳,三矛,四戈,五戟。
又执兵器从戎者曰兵。《礼·月令》:命将帅选士厉兵。《周礼·夏官》:中秋教治兵。《广韵》:戎也。
又击敌曰兵之。《左传·定十年》:公会齐景公于夹谷,齐犁弥使莱人以兵劫公。孔子以公退,曰:士兵之。注:命士官击莱人也。
又《礼·曲礼》死寇曰兵。注:言能捍国难为寇所杀者,谓为兵也。
又必良切,音浜。《诗·卫风》: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史记·天官书》:五星同色,天下偃兵,百姓宁昌。《白虎通》:武王望羊,是谓摄扬。盱目陈兵,天下富昌。◎按:兵,古音必良切。自魏王粲《刀铭》相时阴阳,制兹利兵。始与清、呈、形、灵为韵。陈思王《孟冬篇》武官诫田,讲旅统兵。与淸、停为韵。《赠丁仪王粲诗》皇佐扬天惠,四海无交兵。与清、城、名、声为韵。明帝《苦寒行》虽有吴蜀寇,春秋足耀兵。与龄、缨为韵。
又《韵补》叶犇谟切,音逋。《道藏歌》:解带天皇寝,停驾高上兵。玉真启角节,翊卫自相扶。
广韵
甫明切,平庚帮 ‖兵声阳部(bīng)
戎也。《周礼》有司兵,掌五兵五盾。《世本》曰:“蚩尤以金作兵器也。”甫明切。一。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❶“丘”宽、大,“八”窄、扁。❷“丘”,首笔平撇斜跨竖中线;短横在横中线上方;短竖在竖中线右侧;长横在横中线下方。❸“八”,撇、点分列竖中线两侧,底部齐平。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中上古音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韵书集成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方音汇集
注意:发音用国际音标标注,仅作参考,可能与实际发音有异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汉语方音字汇》)
参考资料
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26 17:24
目录
概述
字源解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