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镇,隶属于
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为县人民政府驻地,地处
兴隆县西部,东与
南天门满族乡相邻,东南与挂兰峪镇毗邻,南与
青松岭镇相连,西与
六道河镇接壤,西北与上石洞乡、
雾灵山镇为邻,北与
平安堡镇交界,区域面积164.23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户籍人口72307人。
历史沿革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兴隆县解放,为兴隆区。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5月,建兴隆镇。
1950年2月,为一区。
1955年7月,为兴隆区。
1958年8月,设红旗公社。
1961年7月,更名城关公社。
1980年10月,撤销城关公社,建立兴隆镇。
1988年12月,黄酒馆、南双洞、小东区3乡并入。
行政区划
2011年末,兴隆镇辖中央、大东区、东关、小汉沟、西关、大有屯、大庙、上甸子、南土门、红石砬、八品叶、庙梁、长河套、南双洞、楠木沟、王平石、杨树湾、三义、咋口峪、榆木林、大灰窑、小河南、大河南、小东区、北区、十四顷、黄酒馆、龙窝、双林29个行政村,下设177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兴隆镇下辖8个社区和29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中央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兴隆镇地处
兴隆县西部,东与南天门满族乡相邻,东南与挂兰峪镇毗邻,南与
青松岭镇相连,西与
六道河镇接壤,西北与上石洞乡、雾灵山镇为邻,北与
平安堡镇交界,区域面积164.23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兴隆镇境内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境内最高峰六里坪山,位于王平石村,海拔1442.7米;最低点位于小河南村,海拔537米。
气候
兴隆镇多年平均气温8.2℃,1月平均气温-9℃,极端最低气温-28℃;7月平均气温26.1℃,极端最高气温36.6℃;平均气温年较差4.8℃,最大日较差8℃;无霜期年平均150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360小时,0℃以上持续期253天。年平均降水量728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数24天,最多达31天,最少为12天;极端年最大雨量1122毫米,极端年最少雨量459毫米;降水集中在每年7~8月。
水文
兴隆镇境内最大河流为柳河,从六里坪至小河南流经境内王平石、南双洞、杨树湾、三义、榆木林、红石砬、南土门、县城、小东区、小河南村,境内长13千米,流域面积10平方千米,年径流总量0.2亿立方米。
自然灾害
兴隆镇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洪涝、冰雹等。最严重的一次洪涝灾害发生在1958年7月11~14日,4昼夜降水量达520毫米,冲毁房屋78间、农作物受灾面积110公顷,直接经济损失320万元。
自然资源
兴隆镇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有石灰石。地质储量85亿吨。已开发石灰石矿,位于榆木林村,矿区面积1.5平方千米,年产量100万吨。其他自然资源有地下水,容量3亿立方米,主要分布在境内北部地区,年利用1亿立方米。
人口
2011年末,兴隆镇辖区总人口70078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52488人,城镇化率74.9%,另有流动人口2206人。总人口中,男性35075人,占50.05%;女性35003人,占49.95%;18岁以下12952人,占18.5%;19~35岁18573人,占26.5%;36~60岁29413人,占41.9%;61岁以上9140人,占13%。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66460人,占94.8%;有满、回、蒙古、壮、朝鲜、侗、藏、土家、达斡尔、锡伯10个少数民族,共3618人,占5.2%;2011年,人口出生率10.68‰,人口死亡率3.41‰,人口自然增长率7.27‰。
2017年,兴隆镇常住人口69746人。
截至2018年,兴隆镇户籍人口72307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兴隆镇财政收入完成2.55亿元,比上年增长12%。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76亿元,比上年增长13.5%。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7596万元,增值税3468万元,企业所得税2812万元,个人所得税1641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11.8%、11.8%、11%。农民人均纯收入5606元。
农业
兴隆镇有农业耕地面积0.84万亩,人均0.12亩,林地面积17万亩。2011年,农业总产值2.9亿元,比上年增长26%,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粮食作物以玉米、谷子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0.32万吨,其中玉米0.3万吨,谷子130吨。蔬菜种植面积0.1万亩,产量0.3万吨,主要品种有白菜、圆白菜、萝卜等,其中白菜2251吨、圆白菜500吨、萝卜200吨。
兴隆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羊、牛、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4.07万头,年末存栏2.05万头;羊饲养量1.71万只,年末存栏0.63万只;牛饲养0.42万头,年末存栏0.25万头;家禽饲养量87万羽,上市家禽14万羽;2011年,生产肉类0.52万吨;畜牧业总产值1.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8.62%。
截至2011年末,兴隆镇累计造林9.86万亩,其中防护林7.5万亩,经济林2.36万亩,农民住宅四旁树木8万株,森林覆盖率64.3%,活立木蓄积量0.25万立方米。2011年,果树种植面积5.16万亩,产量2.44万吨,主要品种有山楂、板栗等,其中山楂1.99万吨,板栗318吨。名优特农产品有山楂食品系列。
工业
兴隆镇工业重点规划了果品加工、兴湘化工等生产型产业,工业总产值从1949年的0.03亿元,增加到1978年的0.6亿元,2011年达到18亿元,比上年增长8.7%,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9%。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家,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0.4万人,实现工业增加值5.2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1家,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0.22万人。实现工业增加值5.2亿元,比上年增长18.4%。
2018年,兴隆镇有工业企业89个,其中规模以上10个。
商业
2011年末,兴隆镇有商业网点2370个,职工11850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65亿元,比上年增长12%;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15.6亿元,比上年增长11%。
2018年,兴隆镇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36个。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兴隆镇有幼儿园11所,在园幼儿2380人,专任教师82人;小学8所,在校生2606人,专任教师220人;初中3所,在校生4656人,专任教师286人;普通高中2所,在校生4820人,专任教师302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主要学校有兴隆一中、兴隆职中、兴隆二中、小东区中学。
科技事业
2011年末,兴隆镇有各类科技人才5927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3954人,经营管理人才367人,技能人才1522人,农村实用人才84人。
文体事业
1958年5月,兴隆镇开通镇、村有线广播站,到乡镇6杆千米,乡镇到村16杆千米。
2011年末,有线数字电视用户2.9万户,电视综合覆盖率99%。
2011年末,兴隆镇有文化站1个,建筑面积100平方米;农家书屋29个,建筑面积900平方米;电影公司1个,电影放映单位1个,电影院1座,座位760个,每万人拥有108.6个,年放映150场次,观众达3.6万人次;文化行业从业人员6人。
2011年末,兴隆镇有体育场地39处,国家级田径训练基地1处,体育社团7个,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7人。82%的村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60%。
医疗卫生
2011年末,兴隆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58个,其中卫生院1所,卫生室29个;病床674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9.6张。专业卫生人员727人,其中执业医师230人,执业助理医师182人,注册护士247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0人;2011年,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32.7万人次,住院手术0.57万台次,出院病人2.5万人次。重点医院有县医院、县中医医院、县妇幼保健院。
2011年,兴隆镇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74%,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7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3.5万人,参合率99%。孕产妇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均为0。
社会保障
2011年,兴隆镇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578户,人数1270人,支出365万元,比上年增长25%,月人均239.5元,比上年增长26%;城市医疗救助19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127人次,共支出3.2万元,比上年增长39%。有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119户,人数1613人,支出169万元,比上年增长12.6%,月人均87元,比上年增长12.6%;五保集中供养7人,支出5万元,比上年增长7%;五保分散供养103人,支出20万元,比上年增长16%;农村医疗救助134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207人次,共支出1.5万元。
2011年,兴隆镇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224人,抚恤事业费支出81.7万元,比上年增长17%。新增就业人员676人,有86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62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2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0.2%,全年共帮助6户零就业家庭实现每户至少一人就业,组织7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三支一扶”的工作。
邮政电信
2011年末,兴隆镇有邮政网点2个,投递路线单程总长度21千米,投递点66个,乡村通邮率100%;全年投递国内函件2.6万件,国内汇票业务完成0.6万笔,国内异地特快专递信件完成0.2万件,征订报纸0.3万份、期刊0.6万册。有电信服务网点24个;固定电话用户0.8万户,比上年增加68户,电话用户普及率35%,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移动电话用户5.8万户,比上年增加131户,普及率82%,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宽带接入用户2.04万户。
交通
兴隆镇境内有铁路京承线过境,长12千米,境内设兴隆站。G112国道过境,长25千米;G234国道(原京建公路)、津承公路过境,分别长27千米、8千米。
历史文化
因是县人民政府驻地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