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山古建筑群
甘肃省庆阳市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兴隆山古建筑群,位于甘肃省庆阳市环县四合原乡四合原村东北四合塬以东约6千米处,始建于明代。
历史沿革
兴隆山古建筑群始建于明代;清康熙、道光年间,两次修复和扩建。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长征途中的中央红军二、三纵队在兴隆山宿营,司令部和电台设在祖师殿内。
2018年12月23日,兴隆山古建筑群保护维修工程、无量祖师大殿和献殿修缮工程、钟楼鼓楼边坡抢险加固工程通过初步验收。
建筑格局
兴隆山,又叫东老爷山,海拔约1774米,是道教名山,自古有“鸡鸣听三省”的美誉。兴隆山古建筑群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69.8平方米,现存14座建筑。大体可分为三个区域:一是中峰顶主建筑区,占地面积约816平方米。这里以无量祖师大殿、献殿、山门为中轴线。左侧有佛殿,右侧为菩萨殿,山门内侧左、右为钟楼和鼓楼,这里的建筑分布比较密集。二是中峰东南坡单体庙宇建筑区,主要有前门楼、碑坊、中门楼、三进门楼、关帝庙和药洞等建筑物,这些单间小型建筑物不规则地分布在坡地不同水平面的小台地上,星罗棋布,疏密有致。三是东南峰外围建筑区,这里存有牛王庙、马王庙和城隍庙,以及魁星楼等建筑物。庙宇楼阁以砖木结构和纯砖结构为主,单体建筑大部分为歇山顶,每座建筑檐下都有三至五层砖雕,手法多样,部分建筑内有壁画。
主要建筑
山门
兴隆山的山门为砖木结构的歇山顶造型。建筑物通高5.3米,建造在峰顶之崖边上。
钟、鼓二楼
山门后左右两侧是钟、鼓二楼,钟楼和鼓楼均为砖木结构的歇山顶建筑,斗拱彩绘,梁柱涂丹。
献殿
献殿,面阔三间,卷棚顶。
无量祖师大殿
献殿之后是无量祖师大殿。面阔三间,歇山顶建筑,是兴隆山道观最宏伟的建筑物,高达约10米。殿内无量祖师位居正中,而西天佛祖释迦牟尼和观世音菩萨则位列两侧,成为从属。
前门楼
前门楼,是兴隆山道观的第一道山门,也是兴隆山道观的标志性建筑。前门楼分上下两层,通高8.5米,下层为门洞,上层为供奉守护道观的护法神将王灵官。王灵官姓王名善,是宋徽宗宠信的道士林灵素的再传弟子,是灵官的统帅。前门楼采用纯砖发券的无梁柱结构,省工省料有较高的科学价值。门楼的顶部为仿木歇山顶,共有十三条脊,十四个兽纹。前门楼第一层檐下的雕花砖刻,既有传统的“琴、棋、书、画”和“暗八仙”,又有奇禽异兽,最为新奇的是“人头鸟和“人面龙”。
碑坊
碑坊是歇山顶式,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的《重修无量祖师庙记》碑,镶在这座碑坊上。
中门楼
中门楼型基本上与前门楼相似,低小了一些。中门楼门洞前为23级砂石踏步,踏步两侧有石雕扶手。
三进门楼
三进门楼从外观上看,与前门楼型制相同,不过比中门楼还要小一些。兴隆山的三道门楼,不仅从建筑布局来观赏,富有多层次多变化的艺术特色,而且从道教经义上来讲,也是有讲究的三道门,即意味着道教“三界”。
关帝庙
关帝庙是一处单间小庙,硬山顶,五脊六兽。正脊为镂空双龙图案,脊中有宝珠,宝珠之上为狮驮宝塔。关帝庙供奉的主神是三国蜀汉大将关羽,曾被汉献帝封为“寿亭侯”,帝君之称则是后世统治者追加的。关帝庙附近有一处由窑洞和瓦房组成的四合院,是道士们修炼的静室和生活起居处。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0月间,中央红军长征途经兴隆山,红军首长叶剑英就下榻在这里。
药王洞
药王洞位于道旁的崖面上,是一个不太起眼的小窑洞。洞内供奉的药王则是隋唐名医孙思邈。药王洞距离中峰顶约50米,这里的碎石铺道,两边高,中间低凹,既可作排洪之用,又可通行,一道两用。
文物价值
兴隆山古建筑群是庆阳全市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的一处砖木结构古建筑群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为研究清代环庆地区建筑和砖雕艺术提供了重要资料。
保护措施
2013年3月5日,兴隆山古建筑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兴隆山古建筑群位于甘肃省庆阳市环县四合原乡四合原村东北四合塬以东约6千米处。
交通信息
自驾:自甘肃省庆阳市环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兴隆山古建筑群,路程约73.5千米,用时约1小时42分钟。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0 20:12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建筑格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