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平仓
明清时代京都贮藏粮米的官仓
兴平仓位于平安大街东端,为明清时代京都贮藏粮米的官仓之一。
虽然大体上保持了明清形制,但廒数大减,已非昔日规模,现为百货公司仓库。南新仓建于明永乐七年(1409年),距今已是580年。明代北京设军卫,卫仓储军粮,纳入官仓管理。南新仓时辖卫仓8个。清初南新仓有30廒,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陆续增为76廒,现在仅剩10仓廒。仓是总称,廒是贮粮房间,明初规定3间一廒,后来一廒5间,廒门挂匾额,标明某卫某字号廒。清代规定廒顶开气楼,有的廒端开窗,底部用砖铺砌,上铺木板,并于墙下开气孔通风。现在南新仓匾额已不存在,大部分气楼,有的无窗,墙下不见气孔,保存了明代旧制廒墙用砖复杂,有明朝的,有清朝的,留下了清代后修的痕迹。仔细观察廒内梁材,不是粗大木料,这是因为建仓时,北京大规模营建宫殿尚未开始,大木尚未运至,它使用了元代仓廒旧料。风风雨雨500年,明初的仓廒原构,保存至今,实属难得。民以食为天。我国历代对粮仓的设置非常重视,农村有“义仓”,为农民贮粮备荒;州县设“常平仓”,丰年时官府“籴(音底)入”,荒年平价“粜(音跳)出”,调剂粮价。设在京都的官仓,除皇室消耗、宫员俸米、军卫食用外,遇有荒年,京仓也“平粜”,偶尔也放赈或设粥场救济贫民。北京大规模建仓贮粮始于元代。元建大都,军民用粮仰给江南,一由京杭大运河漕船北运,另由海运,在浙江海港装船经直沽(今天津)达通州,再沿通惠河抵京城。50年代,雍和宫西侧出土了元代“京畿都漕运使王德常去思碑”。碑记:至正十五年(1355年)京师有五十四仓,储粮达百万石。粮仓大部靠近城东部,以其地临东护城河,船只运输,装卸方便。元代的粮仓,明清时代又继续扩充改建使用。据统计:明代北京、通州共计官仓20个,到清末京通官仓17个,廒计1178座。解放前后大部分为学校、部队、医院等机关单位占用。南新仓所在为元代北太仓旧址。明代在旧址分建二仓,南新仓在北、旧太仓在南;清代又扩建为富新仓、兴平仓。仓区场面平阔,建有围墙,南新仓地近围墙东门,俗称东门仓,兴平仓近北门,称北门仓。1953年自东四十条向东辟马路穿过兴平仓,拆除了一部分,以后公司建房陆续拆除,现在仅剩南新仓部分廒座,成为全国仅有、北京现在为数不多的历史仓廒实物。
http://www.oldbj.com/saybj/saybj49.htmhttp://club.yule.sohu.com/read_elite.php?b=travel&a=2747108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1-06 18:56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