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灵凤
中国内地旦行女演员,豫剧表演艺术家
关灵凤(1932年—2025年3月7日),原名关二凤,出生河北石家庄,籍贯河北省南宫县,中国内地旦行女演员,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汴京金凤凰”、“金嗓子”、“豫剧艺苑里的苦菜花”,豫剧祥符调杰出代表。其代表作品有《三上轿》、《柳绿云》、《三拂袖》等。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32年11月,关灵凤出生于河北石家庄市,满族人,原名关二凤,祖籍河北南宫。1937年抗战爆发,为了保全一家人的命,关灵凤父亲携全家人乘坐由石家庄开往郑州的煤车逃难。随后他们一家先是逃到郑州的一个难民所。由于时局的变化,关灵凤一家继续西逃,几经辗转,一家人徒步到了荥阳汜水。到汜水后,一家老小依然揭不开锅。为了生活,关二凤经常与姐姐一起上山挖野菜,回去以后关妈妈就会把它们洗净,再往里面搁点小米煮,曰“鲤鱼穿沙”。后来,因为日本人逼近郑州,关灵凤一家又逃难到洛阳。为了换点钱补贴家用,她的父亲学了一项做卡子的小买卖,加上关家二姐妹所挖来的野菜,一家人也能够勉强糊口。1941年,关灵凤一家逃难到西安。随后住在离西安国民市场不远的贫民窟,住下来以后,关灵凤姊妹俩就到车站去拾煤核,有时候挖野菜。
演艺经历
1942年,关灵凤在一次捡煤核的经历中,偶遇了西安狮吼儿童剧团的毛老师。也是这一次相遇,她的命运被改写,她和弟弟关山峰正式进入了狮吼儿童剧团学戏。那时候学戏要订合同,关灵凤定的是五年学戏、一年效劳,总计六年。加入西安狮吼儿童剧团后,主工青衣、花旦、刀马旦。狮吼豫剧团当时条件艰苦,学员大都睡地铺,地上潮湿,每顿饭都是小米粥,有时还吃不饱。每早4点,老师会准时把他们喊起来到城外喊嗓子、练功,回来上课、排戏,一天的学习生活十分紧张。关灵凤虽很能吃苦,稍有懈怠也会挨板子。那时候第一出戏聂良卿给关灵凤排了《断桥》,随后关灵凤又唱了《周老汉送女》还有《藏舟》《双官,诰》等小戏。
关灵凤十一岁时,在宝鸡的时候,樊粹庭让他的用人把关灵凤送到西安,跟着常警惕,晚上就坐下场门看戏,学《秦雪梅别府》。12岁登台,演出《秦雪梅吊孝》,连唱一个月不倒嗓,而且愈唱愈好,被当地观众誉为“金嗓子钢喉关二凤”。
1945年,樊粹庭重点培养关灵凤,把她介绍给陈素真。关灵凤跟陈素真学的第一出戏是《三上轿》。从此以后,每天早起练练功、喊喊嗓,上午陈素真教她戏,一天教她四句戏,下午教她表演,一直跟着有8个月,学了《三上轿》《柳绿云》《麻风女》《三拂袖》等。1951年,陈素真在开封办了个豫光剧团,然后带着一个打鼓的、一个拉弦的,去西安找关灵凤,关灵凤开始跟着陈素真。陈老师为了培养她,教她《穆桂英挂帅》,后来,关灵凤也跟陈素真同台演戏,演《玉虎坠》。关灵凤学成的时候,陈素真和樊粹庭研究给她起名叫关灵凤。
1952年,关灵凤去了去了开封市和平豫剧团。很快轰动开封。随后,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使关灵凤的双眼失明,多方治疗,两眼仅剩微弱光感,生活难以自理,演戏被迫中断,关灵凤双目失明的消息传出后,许多的普通百姓给她写信慰问,不少名医为她开方求药,有人甚至提出要把一双好眼换给她。由此她在心中暗下决心,一定要重新登上舞台。关灵凤双目失明后,排练演出,遇到很大困难,她在回忆当年排练情景时说:每天拿一根筷子,在眼前往返晃动,眼球随着筷子走,一练就是半年,眼珠能随着演唱的剧情变化而变化,在舞台上,为防止迷失方向,进舞台口放一盏灯,舞台中间放一盏灯,下场口放一盏灯,关灵凤就凭着一点点光感自如走动。她看不见剧本上的字,就让别人一遍一遍地读给她听。
半年以后,关灵凤再次出现在舞台上。复出后,关灵凤演出了《雷峰塔》,后来又跟从小一块儿练的同学练了《白蛇传》。此后,文戏、武戏,她都演。1956年,关灵凤在全省豫剧观摩演出中荣获一等奖。关灵凤的超人的表现不仅感动了普通的百姓,也感动了她的恩师、义母陈素真。1959年,开封市戏曲学校成立,关灵凤等老艺人被聘入学校兼任教师。文革中,陈素真为了把豫剧祥符调进一步传下去,在“牛棚”里脸贴脸地教关灵凤排戏,手把手地教她各种高难动作,毫无保留地把“祥符调”艺术的绝技传授给了关灵凤。后来关灵凤先后在开封市豫剧一团、二团(1970年,开封市豫剧一团和开封市豫剧二团合并,统称为“开封市豫剧团”)工作,历任演员、副团长、团长,并兼任开封市戏校副校长。
1981年,关灵凤在开封大众影剧院连演了四十七场《三上轿》,1982年4月,关灵凤率开封市豫剧团进京演出《三上轿》。当时剧本又做了进一步整理,唱腔是在陈素真的基础上,关灵凤又加工设计的。50岁的关灵凤走上舞台,连唱200多句,博得了满堂喝彩,征服了首都观众。为此,祥符调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唱片公司为关灵凤特别灌制了豫剧“祥符调陈门艺术唱腔专辑;中国戏剧家协会专门为关灵凤召开舞台艺术研讨会;关灵凤曾多次受到中央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习仲勋的亲切接见;美国、加拿等地的海外华侨,也纷纷向关灵凤索取音像资料;反映关灵凤的纪录片,连环画以及各类唱片不下百余种。
1983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关灵凤她拍摄了纪录片《她,没有离开舞台》在全国放映。关灵凤经常到工厂、农村去为工人、农民义务演唱,还应邀到河北省百花豫剧团为学员们传授技艺,同剧团一起到农村演戏。
1985年,退休后的关灵凤一直活跃在舞台上,为戏曲事业奔波。她和丈夫、戏曲导演霍林创办了河南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康艺豫剧团,专门为残疾人义演;只要有文化下乡等公益性演出,她都积极参加,并深入田间地头,为群众送上他们爱听的剧目;她经常为广播电台的学唱、教唱栏目做点评,帮助戏迷提高演唱技艺;她还精心带徒,为陈门艺术的传承培养人才。此外,关灵凤还作了《采得百花成蜜后》,以怀念其恩师樊粹庭。
2006年8月,关灵凤以开封市豫剧“祥符调”成为河南省首批民间文化传承人。2009年5月29日,关灵凤收徒张秀党、庞笑天仪式在郑州“三人行”大酒店举行。2016年,年已85岁的关灵凤又成立了“关灵凤祥符调豫剧院”,为传承豫剧祥符调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平台。2017年5月,关灵凤获得开封首届文化奖章。2019年11月,88岁高龄的关灵凤到第四届开封艺术节现场,观看弟子金丽丽表演《三上轿》。
2020年8月17日上午,由河南广播电视台信息·戏曲广播主办、开封东京豫剧祥符调传承发展中心、月阳工作室承办的“关灵凤先生舞台艺术生涯79周年专场晚会启动仪式暨豫剧电影《三上轿》剧本研讨会”在河南广播大厦举行。关灵凤也在金丽丽的陪同下赶到现场。
人物去世
2025年3月7日11点06分,关灵凤在开封去世,享年93岁。
个人生活
家庭生活
关灵凤的父亲是关焕章,原本是一个老实的贫穷流动木匠,后来抗战爆发,逃难途中靠做卡子的买卖养活家人,后来又进入西安的大华纱厂当工人。再后来,脚崴后离开了工厂。去世后,被埋到了西安南郊一个野地里。关灵凤的姐姐关大凤到西安后跟父亲一起在大华纱厂当了工人。关灵凤还有两个弟弟,其中一个弟弟关山峰跟关灵凤一起进了进入了狮吼儿童剧团学戏。关灵凤有一个儿子,是关灵凤豫剧院团长。此外,关灵凤与霍林还有个义女霍美英。
感情生活
关灵凤的丈夫是编剧霍林,于2016年2月12日去世,霍林从事艺术工作60多年,他长期照顾关灵凤的生活,为她写剧本、排戏,退休后又投入了影视、小品的创作和教学。由于关灵凤年轻正当红时双目突然失明,霍林几十年如一日地照顾,演出时常陪伴左右亲自化妆,使得关灵凤能在舞台上彩扮演出且观众看不出来。后来,关灵凤因小时苦练功落下后遗症常会腿疼腰疼,霍林经常帮着按摩。
师徒关系
关灵凤进入西安狮吼儿童剧团后,聂良卿给她排了第一出戏。十一岁时又跟着常警惕学习。关灵凤的另一个老师樊粹庭是“现代豫剧之父”,樊粹庭能演老生,也演正生,还能演丑角。樊粹庭以狮吼剧团为实验基地,积累了一整套关于豫剧的编剧、导演、演出的经验,对豫剧武功技巧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樊粹庭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曾当选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分会副主席、西安市文联副主席。1954年,樊粹庭当选省人大代表、西安市政协常委。为了振兴戏剧事业,樊粹庭积劳成疾,于1966年1月1日在西安去世,享年61岁。
1945年,樊粹庭把关灵凤介绍给陈素真。“豫剧皇后”陈素真原名王若瑜,在表演上,她向京剧学习,先后拜访了梅兰芳、程砚秋等京剧大师,把京剧的表演程式、化妆、舞美、音乐融入豫剧舞台,还从汉剧、桂剧、越剧等多个剧种中汲取营养为其所用。她开科授徒,对后来豫剧“北派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启蒙和发轫的重要作用。
关灵风一生弟子众多:
2004年,王春霞拜关灵凤为师。
关灵凤的徒弟兼义女金丽丽是一级演员,曾塑造了《宇宙锋》中的赵艳容、《三上轿》中的崔金定,《三拂袖》中的蒋琴心,《疯哑怨》中的刘荣芬、《三娘教子》中的王春娥、《泪洒相思地》中王怜娟、《抬花轿》中的周凤莲等。
关灵凤还有弟子霍梅英、关小凤、李红玲、殷永霞等。其中关小凤原名张秀党,是豫剧祥符调非遗传承人,2009年6月拜关灵凤为师,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新乡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封丘县第九届第十届政协常委,封丘县关小凤祥符调天兴班豫剧团团长。
合作伙伴
1928年初,陈克玉进入河南开封,先后与陈素真、关灵凤等演员合作。被尊称为豫剧鼓板大师。20世纪40~50年代,关灵凤与越剧琴师史克信合作。关灵凤眼睛失明之后依然演出了不少做工戏和武打戏,但是需要其他人的配合。其中《金山寺》是杨简(音)配合她。
主要作品
豫剧
关灵凤部分出演的豫剧如下:
纪录片
1983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为她拍摄了纪录片《她,没有离开舞台》在全国放映。
相关作品
1954年6月,河南省文化局音乐工作组编的《河南梆子唱腔集》在中南人民文学艺术出版社出版,该书收集了关灵凤等30余豫剧演员的56段唱腔,并且加注了编者研究这些唱腔创作的心得体会。
获奖记录
创作特点
关灵凤深得陈派艺术的真谛,她根据陈派艺术风格和自身特点,继承并有所发展地演出了许多陈派的代表剧目。在这些剧目中,她根据陈派声腔特点和自己嗓音的特质,在声腔上进一步发展强化了陈派艺术同时还以祥符调和陈派表演艺术为基础,广泛吸取豫剧其他流派长处。
在《巾帼侠》唱段的第一句“罗剑琴坐侯府心中烦闷”的“闷”字,关灵凤用了最有“祥符调”特色的波颤音徐徐送出,从而使唱腔一开始就带上了明显的“祥符调”色彩和韵味。另外,在运用波颤音的同时,关灵凤又加上运气、共鸣等演唱技巧的配合,同时,这轻轻摇曳的一缕波颤音,衬托出罗剑琴不平静的心情。这样,这句波颤音的运用,就使得唱腔和人物的内心情感达到了比较完美的结合。
在《拣柴》这出戏中,关灵凤根据多年的演唱经验和对人物的理解,对这段慢板作了处理。比如在“羞答答出门来将头低下,哭了一声爹,叫了一声妈,哎呀,我的老乳娘”这一句中,关灵凤选择了豫剧声腔中“七折”的唱法。所谓“七折”,就是由七个音乐短句构成的唱句。这样,在前后都是徐缓、悠长的行腔中,插入这样的七个音乐短句,就使得唱腔疏密有致,具有了一定的顿挫感,从而增添了若干情趣。在文学创作中,讲究“文似看山不喜平”;在唱腔的处理上,也是同样的道理。另外,这七个音乐短句的运用,不仅避免了唱腔的平直单调,而且和唱词也十分切合。姜秋莲从小失去父母,饱受继母的欺凌和虐待。她在家里孤单无助,只能忍气吞声。她和唯一的亲人——陪伴她多年的善良的老乳娘来到荒郊野外,才敢放声地哭一声爹,叫一声妈。因此,“哭了一声爹,叫了一声妈”这几个字以短句的音型唱出,造成一种紧促、迫不急待的情势,这样就把姜秋莲对亲生爹妈的眷恋和思念以及平素积郁在胸中的委屈一下子倾诉出来了,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在《三上轿》唱段的第一句“崔氏女一阵阵泪簌簌”,关灵凤用了“三起腔”的唱法。所谓“三起腔”,就是把这一句唱腔连着起唱三次。这种反复咏唱的处理,可以起到渲染、强调的作用。
人物影响
中国唱片公司为关灵凤特别灌制了豫剧祥符调陈门艺术唱腔专辑;中国戏剧家协会专门为关灵凤召开舞台艺术研讨会;关灵凤还曾多次受到中央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习仲勋的亲切接见。美国、加拿等地的海外华侨,也向关灵凤索取音像资料;反映关灵凤的纪录片,连环画以及各类唱片不下百余种。关灵凤不仅是一位艺术家,也是一位教育家。她一生致力于豫剧的传承与创新,培养了无数优秀的后辈演员,为弘扬豫剧艺术作出了巨大贡献。
人物轶事
学戏波折
关灵凤和她弟弟关山峰在车站拾煤核时,正好碰见狮吼剧团毛老师打个旗,小白旗上头写着黑字——狮吼儿童剧团招生。毛老师说:“小孩,你们学戏不学戏?”关灵凤说:“学戏管饭不管饭?”毛老师说管饭,还让他们吃肉。关灵凤同意了。然后回去就给她爸妈说了,她妈愿意,爸不愿意,说唱戏八辈不能入老坟,不让学。关灵凤气得不行,说不让学,就跳井。她妈拉住了她。后来院里人劝说,孩子喜欢,就让她学吧。毛老师也说:“你不给孩子找个出路吗,万一学出来了,不是不用发愁了吗。”关灵凤爸说那中,学就学吧。
首次登台
关灵凤第一次登台,看底下观众都坐满了,特别紧张害怕,一开腔发现她的嗓子颤抖得厉害。常警惕和聂老师都说:“乖乖,你的嗓子咋成这样了。别害怕,别害怕,唱错了也没有人叫你的倒好。刚才主任不是讲了嘛,底下坐的都是咱的爷爷、奶奶、大哥、大婶,都来捧场的,你别害怕。”一到前台看见有那么多人,关灵凤的眼睛都不敢看观众,就一直低着头唱。后来“许仙”上来以后,唱了一大板戏,一唱底下满堂好,一叫好关灵凤忘词了,再也想不起来了。演许仙的演员说:“你怎么不唱了。”关灵凤说她忘了底下什么词。“许仙”说他也不知道。后来乐队给关灵凤提醒了一句,当时只顾紧张了,关灵凤也听不见,就觉得耳朵也聋了,头也大了。这时侯常警惕上去说:“二凤,二凤,不害怕,这是大家给你捧场,给你叫好的。”关灵凤说:“他们拍我呢,嫌我唱得不好。”“不是拍你的,那是给你叫好,别害怕。”常警惕又给她提提词,后来关灵凤就接着唱了。
人物评价
她的一生致力于“祥符调”的传承,她的事迹被誉为“在黑暗中绽放的艺术之光”,其坚韧的精神与艺术贡献成为豫剧界的典范。(西安晚报评)
在广阔的中原大地,提起关灵凤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听她演唱的豫剧,令人心旷神怡,久久难忘。(央广网 评)
关灵凤先生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也是一位德艺双馨的教育家。她一生致力于豫剧的传承与创新,培养了无数优秀的后辈演员,为弘扬豫剧艺术作出了巨大贡献。(新闻夜航 评)
(上观新闻 评)
参考资料
豫剧名家关灵凤郑州收徒.大河网.2009\u5e746\u67082\u65e5
最新修订时间:2025-04-08 19:30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