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代至五十年代初期,天桥有位民间艺人,套上布质的驴头驴身,手脚缚上木质的驴蹄,既能在平地奔跑如飞,又能在条凳上表演各种惊险而滑稽的动作,灵巧胜于活驴千百倍,此人便是号称“赛活驴”的杂技艺人关德俊。
关德俊最初充当过京剧龙套。三十年代,北京大栅栏“广德楼”戏园经常上演神话剧《八仙得道》,剧中人张果老所骑的白色毛驴,便由关德俊扮演。依剧情而论,张果老本应骑驴过桥,剧团为以惊险叫座,特意设计让毛驴驮着张果老从悬于舞台上空的两根毛竹上面踏过。表演时,剧场内灯光大都熄灭,惟有一盏
橙色聚光灯照射着张果老与驴形。此时,锣鼓轻击,箫声婉转,但见身穿道袍的张果老,悠然自得地倒骑在驴背上,坐下的那头“白驴”,或摇头摆尾,或
尥个蹶子,或打个响鼻儿,四蹄敏捷而熟练地踏在
毛竹上,颤颤悠悠地从“上场门”一直走到“下场门”,博得全场观众的喝彩。高逾的驴技,成为全剧最动人心弦的精彩表演,无怪乎成千上万的观众送给这位普通的龙套一个恰如其分的绰号——“赛活驴”。
芦沟桥事变后,“赛活驴”脱离戏班,与其小老婆关银凤在天桥撂地卖艺。知底细的老北京人看见赛活驴驮着年轻的夫人,无不风趣地相告;“张果老的毛驴转让给何仙姑骑啦。”
娴熟而奇巧的驴技,再加上驴背上那位妩媚的小娘子,足以使四面八方的游客纷至沓来。观众愈多,“赛活驴”夫妇的表演兴致也愈浓。小娘子只要扬鞭轻轻一抽,“驴”便放开四蹄儿跑起圆场来。正跑得飞快时,突然间失了前蹄,卧于地下,几番挣扎忽又站起,抖动一下身上的尘土,旋即腾空而起,跳上一条高而狭长的木凳上面,那木凳的三条腿底下各垫一个核桃般大小的玻璃球,另一条腿却悬空,看那驴身,却稳如泰山。喝彩声刚落,又见小娘子横站在驴背上,徐徐仰身,弯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后桥”(戏曲
毯子功。斤斗之一种。动作与“小翻”略同,然节奏较慢,系小翻的基础功),用嘴叼起凳面上的茶杯,紧接一个“后空翻”,轻轻落于地下。一系列目眩神迷的高难动作,把围观者唬得目瞪口呆,面面相觑。及至“赛活驴”脱却驴形打钱时,方才热烈地鼓起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