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口村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下辖村
关口村隶属于深圳市南山区南头街道。位于南头街道西南部,距街道办事处0.3千米。相邻自然村有常兴村、龙屋村、一甲村。始建于宋代,姚姓先祖最早迁此居住,后有多姓村民聚居于此而逐渐形成村落。因建村时临近宝安县城旁的水陆关口要塞,故取名关口村。原来在村的南边有金鸡涌(河),现在已成为暗河。现村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村旁新建。
历史沿革
宋元至明万历元年(1573年),属东莞县:明万历元年至清朝,属新安县。1914年,属宝安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属宝安县莲城、十约、南屏联乡;1958年,属超英公社,1970年,属南头公社;1979年,属深圳市南头区南头公社;1982年,属罗湖区南头公社;1983年,属南头区大新街道;1990年,属南山区大新街道:1991年,属南头街道;2001年,属南头街道大新社区。
经济
传统经济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荔枝、木薯、大豆、花生、蔬菜,兼捕鱼、养虾、养蚝等。改革开放后村集体陆续建起多栋厂房对外出租。现村集体经济以物业开发、厂房出租为主。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房屋出租、工资性收入、集体经济分红等。
人口情况
2015年末,户籍人口85人,其中男性42人,女性43人;80岁以上2人,最年长者82岁(男);实际在村人口40人。非户籍外来人口81人。祖籍该村的香港同胞90人。祖籍该村的华人华侨8人,主要分布在美国等。
历史文化
村民由来
世居村民主要有姚、郑、梁、林姓。第一大姓为姚姓,宋代从今深圳公明迁移至此地。第二大姓为郑姓,北宋从南雄州保昌县迁至东莞;后辗转迁至今深圳珠光庵前村;清朝自珠光庵前村迁移至此地。第三大姓为梁姓,1959年因修建西丽水库从宝安县西丽算里村迁移至此地。
地方方言
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
传统建筑
传统民居为广府民居,现存约40座,目前正在进行1旧改拆迁。代表性民居是关口正街63号民居,建于清代,占地面积43平方米。坐西朝东,单开间,砖木石结构,硬山顶,檐板已腐朽。现保存基本完好,有人居住。
汪刘二公祠,为深圳市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万历元年,重修于民国时期,占地面积84.8平方米。坐北朝南,三开间二进,砖木石结构,清水正脊、硬山直带,猪嘴筒瓦面,木浮雕花草封檐板。为纪念在屯门海战中抗击葡萄牙入侵有功的提刑按察使汪及创建新安县有功的提刑按察副使刘稳而建。自明代创建以来,当地官民每年春秋致祭。抗战期间遭日军拆毁,仅遗存后堂。现在较破败。
玄武古庙,坐落于大新社区关口正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宋代,元、明、清时期多次重修,现存建筑为清代重修。面阔5.8米,进深24.45米,坐西朝东,平面呈长方形。单开间三进布局,由前堂、中堂、后堂组成,大门设在前堂的南侧。官帽山墙,博古脊饰,墙帽浮雕卷草,猪嘴筒瓦面。原供奉玄武大帝,后增祀文帝、圣母,又称三圣宫,内嵌石砖4块,其中两块为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的《重修玄武坊古庙碑》和清咸丰二年(1852年)的《玄武坊重修三圣宫古庙》碑记。另两块字迹已漫患不清,无法辨认。该庙整体形制和内部结构保存情况较差,侧面山墙大部分已掉落。后堂天面瓦作已全部改成铁皮,现作出租屋使用。春节时村民到庙前祭拜,仪式比较简单。
北帝庙位于关口村下街,建于清代,于2004年全部重修,失去原貌。现为砖木混凝土结构,坐东朝西,平面呈长方形;单开间两进布局,面阔3.8米,进深13.36米;由前堂、后堂组成,浮雕博古正脊。供奉北帝,农历每月初一、十五,部分村民到庙里祭拜。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晚上,村民抬着北帝像,扛着彩旗,敲锣打鼓,环绕村子游走,近几年有舞狮随行,热闹非凡。结束后在庙里吃大盆菜。
本地美食
特色传统节庆食品有油角。随环、煎堆白仔、茶果等。特色农产品有生蚝。
公共设施
前海路、南头街、桃园路、南新路和深圳地铁1号线经过该村。20世纪50年代未通电,80年代实现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通电话,1984年通自来水,1997年通互联网。有东方丽珠中英文幼儿园、2015年末在园幼儿250人,教职工38人。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4 16:40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经济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