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其思是郑国武公时期的谋士,时称
大士。这位谋士一直是武公最
宠幸的郑国
大臣,出现在
史书上的则是一笔带过。
人物生平
现在请随我一起走进现场:
“攻打胡国!”一个叫关其思的老臣站出来说。
郑武公因考虑胡国是女婿国,怎么能攻打呢?便下令把关其思的人头砍了;并把人头送到胡国。
这是史书上有确凿记载的史实。这样,也因砍掉大臣人头并顺利灭掉胡国的历史事实便让
郑武公扣着又一顶残忍至极的帽子。我不是要去为
郑武公开脱什么罪责,而这里的确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历史漏洞:关其思是何许人?他的死为什么对取得灭胡有关键的作用?
顺滕摸瓜我们知道:关其思是
郑国大夫。也因谏言攻胡而被
郑武公砍掉脑袋,那么此人不管是什么样的人也会足以麻痹胡国君的意志。
但一个更为客观的特殊历史背景是不能忽视的:这就是公主姬前脚嫁给胡国君,而
郑武公后脚便向大臣们要计。身为朝廷大臣恐怕都清楚急于扩张的
郑国君主内心真正的盘算。那么这个关其思是糊涂丧命呢?还是邀功心切?难怪有人评价说:关其思这个老实巴交的臣子就成了
郑武公吞并胡国的屈死鬼。
表面这么看来似乎是这样,但也进一步思考问题便浮上来了——
虽说杀死一个臣子而换来胡国版土
郑武公可以说当然毫不足惜,也是绝对做得出来的,但郑武公面对
郑国君主缺席(因为他自己是忠于职守辅佐
周平王的卿士)却要做出令群臣寒心的事来究竟是否可信?仅凭一颗脑袋而成功地接收胡国版土这可能吗?郑武公寄居(即桓公寄孥)于郐国和虢国期间使计灭国同现在灭胡是不一样的。天子寻求
郑武公保护但还是懂分寸才是。关其思在高层会议上准确猜出武公用意并敢大胆直言这怎么会是糊涂的人呢?说了实话就遭杀头这行为背后一是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才对。
为什么这么分析?到底有什么根据?
郑武公审时度势最看重的就是建国人才。关其思有幸参加高层会议那肯定不是等闲之辈。
郑武公再求胡心切,但他的谋略绝不会做破坏自己在朝野的高大形象的事来。真要不择手段对待大臣,势必造成群臣分野。而此刻太子年幼,武姜还深锁后宫。得不偿失的作法对深谋远虑的
郑武公说来是不可能的。他的令人瞩目的卿士位置又不能让诸侯抓住任何把柄直接发动军队征讨,最好的办法是妙计图谋。
既然是妙计图谋,
郑武公又不可能独立去实施,那么大臣的参与就是必然的。大臣又是如何去实施这一计策的呢?历史没有明确交待,这便又只好让我回顾到本文开篇的历史现场。
一种可能是:除了关其思不知情,其余的都是具体执行者。因为死掉一个快要死的人(关其思当时是老年人),比死掉一个年轻人划算;
另一种可能是:关其思当然也是知情人。是关其思主动请死。
第一种情况很冒险。假如关其思等人怕死而佯装献不出计便出现僵局。在其位谋其政的士大夫又有谁又看不出实话实说会是一种什么结果呢?或者说不相信说出实话而招来杀身之祸,的确就这么糊涂地送死。这种情况的后果是给参与的大臣认清
郑武公的内心世界,这不是郑武公期待的。他为了给儿子今后创造扎实的台阶,绝不能在朝野埋下可怕的种子。朝野忠诚力量比什么都重要。
当时还有两位深受
郑武公宠幸的大臣:一位是颖考叔,另一位是祭仲。
郑武公去世之后,这两位健在的臣子都对
郑国的发展立下过汗马功劳。而谋略上给我们留下的是:颖考叔献计掘地见母;祭仲献计割周谷麦。这同灭胡谋略比较起来,显然风格各异。
综上所述,关其思献人头成为最佳的方案凸现在我的脑海,莫名被杀的疑云也顿消。接下来那推行武公之略的系列举措便在这一独特的塑造下完成。神秘而神奇的千尊国宝也就应运而生了。
相关典籍
昔者
郑武公欲伐胡,乃以其子妻之。因问群臣曰:“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关其思曰:“
胡可伐。”乃戮关其思,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而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且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知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此二说者,其知皆当矣,然而甚者为戮,薄者见疑。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矣。——《韩非子·说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