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建设讨论会是由原
宪友会的
孙洪伊、
汤化龙、
林长民、
刘崇佑、
胡瑞霖、
张嘉森等人于1912年1月在上海发起的。4月13日在靶子路会所召开成立大会。
共和建设讨论会是由原宪友会的孙洪伊、汤化龙、林长民、刘崇佑、胡瑞霖、张嘉森等人于1912年1月在上海发起的。他们认为,“今后之民党,是挟有大党以盾其后,政府将俯就之不暇”,所以发起成立该会,作为组织政党的准备。
经过二个月的筹备,签名人会者已有300多人,遂于4月13日在靶子路会所召开成立大会。大会由汤化龙致开会词,刘崇佑任会场主席,胡瑞霖、陆乃翔报告筹备经过,并一致通过由刘崇佑提出的会章草案及交通处规则。接着,大会推举出
谢远涵、林长民、肖湘等人为文书干事,陆乃翔等人为会计干事,李文熙等人为庶务干事,胡瑞霖、黄可权、向瑞琨、刘崇佑、张嘉森等40余人为交际干事,并公推汤化龙为主任干事,组成共和建设讨论会本部。
与在上海的其他政团相比,共和建设讨论会成立较晚。当它正式成立时,一些政治上观点相近的政团已开始酝酿合并成立大党,所以,该会一成立,就推定汤化龙、林长民、孙洪伊三人负责与
民国公会、
国民协进会、
民社、
统一共和党、
国民协会、
统一党等政团讨论合并问题。
共和建设讨论会的阶级构成,以原立宪派人和旧官僚为主。以上海本部论,骨干成员多为原各省
谘议局的议长、副议长和议员。如谢远涵为江西谘议局议长、汤化龙为湖北谘议局副议长、刘崇佑为福建谘议局副议长、肖湘为四川谘议局副议长、孙洪伊为顺直谘议局议员、李文熙为四川谘议局议员、胡瑞霖为湖北谘议局议员。就各省交通处而言,也大多为“中流以上人物”,而且往往由现任
都督之人出任发起。其活动经费,除部分会员(主要是华侨会员)捐赠外,大部分来自军阀、官僚。据孙洪伊说,其中一半又由
黎元洪所给。
共和建设讨论会由于成立较晚,许多知名人士在它成立以前,多已加入其他政团。后来再加入该会,便成为跨党分子。所以
吴贯因说:吉林交通处得会员三四百人,且多知名之士,“惟有一缺点者,则以讨论会发起太迟,而此间之共和党、统一共和党、同盟会等之支部成立已久,吉林官绅学界不入甲党,则入乙党,讨论会三四百余人之会员,类皆先有党籍”。
共和建设讨论会政治上取稳健
进步主义。在讨论政纲时,林长民说:“谓本会既较有历史(此指共和建设讨论会是由宪友会演变而来),由此数年沿革推之,知本会所取主义,当以稳健进步为归;既取稳健进步主义,则宜有急进主义为对待。就理想之政党言之,一国之中不可无两大政党,一急一缓,互相颉颃,以剂于平。民国成立,人心为之一振,一时奋发之气,急进党易于成立,亦易于发生,即在今日亦颇有此现象。缓进之党发达或当稍后,然近日政团中取稳健主义者已有多数。主义既同,断无分立门户、以争意见之理。故近日民国公会、国民协进会、民社、统一共和党、国民协会等,咸欲联为一气,成一大党。本会虽未成为政党。而宗旨即在集合同主义之人,为将来政党之备。”
共和建设讨论会与
梁启超有密切的关系。这是由于它与发起人汤化龙、孙洪伊、林长民、刘崇佑等人,在清末速开国会请愿运动中同梁建立了一定的关系,而张嘉森更是梁的忠实追随者。他们希望奉梁为首领,利用梁的地位的影响,为其提供政见,指导舆论,扩大党势。
不过,尽管共和建设讨论会十分想借重梁启超,但它当时尚不敢公开打出梁的旗号。这主要是因为“革党反对之气焰犹昔,故不敢即提及此。”梁启超对于共和建设讨论会邀请他人会,并奉他为首领,是欣然接受,并实质上对它负起了指导责任的,梁启超对共和建设讨论会所起的指导作用,表现在他为共和建设讨论会提出了立国方针。1912年4月15日,共和建设讨论会以该会的名义,用会报的形式,将梁启超起草的《
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印刷了20000册广为发行。
共和建设讨论会成立后,主要在两个方面开展活动。一方面积极为梁启超体面归国创造声势,一方面策划合并反同盟会的各政团为一大党,来和同盟会对峙。在组党方面,它先是与统一党、民社、民国协进会、民国公会、国民党(非后来由
同盟会改组而成的
国民党)、国民协会商议合并。后来由于它与国民协会同前述其他五政团有矛盾,结果其他五政团合组为共和党,它和国民协会却中途退出。在这以后,它和国民协会一起,在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后,积极策划在国民、共和二大党外,另组第三党。1912年10月,梁启超归国后不久,它终于和国民协会一起,联合了几个小政团,组成了以汤化龙为干事长的
民主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