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夏天,胡适前往北京西山探访友人,熊希龄夫妇赠予他一盆兰花草。他满心欢喜地将这份礼物带回家中并悉心照料,然而直至秋季,兰花仍未绽放。有感于此,他于1921年10月4日创作了名为《
希望》的小诗,该诗收录于1922年10月出版的《
尝试集》增订四版中。1979年,新格唱片特意邀请音乐人陈贤德、张弼为《希望》这首词配乐,并将其更名为《兰花草》,收录在包美圣的专辑《包美圣之歌》里。《兰花草》的歌词是基于《希望》稍作修改而成,从主题、内容、文辞到形式,均保持了大体上的一致性。为了便于传唱,原诗的三段结构被调整为了四节。
《兰花草》旋律优美,格调清新,委婉优雅中又带有一丝美好的牵挂和怅惘,虽然歌中写的是一个未偿的心愿,但在淡淡的失望背后,充满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求以及对未来和自由的向往。
在20世纪80年代,《兰花草》如同一股清新的风,吹遍了校园的各个角落。这首歌曲不仅以其轻快的节奏和朗朗上口的歌词赢得了青年的喜爱,更承载着一段关于胡适及其作品的温馨记忆。这首歌曲融合了西洋乐器的悠扬与中国传统民谣的质朴,既活泼又不失雅致,轻快中夹杂着淡淡的怅惋。它像一股清泉,流淌在每个人的心田,提醒着人们即使面对失落与遗憾,也要怀揣希望,继续前行。随着时代发展,《兰花草》已不再仅仅是一首歌曲的名字,它更像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每当那熟悉的旋律响起,总能勾起人们心中那份纯真的感动与共鸣。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兰花草》都将以其独特的魅力,继续传唱在每个人的心中。
《兰花草》在音乐上打破了旧上海和传统歌谣的限制,创造出一种清新的民谣形式,从而让“唱自己的歌”风行一时,鼓舞了台湾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新民歌运动。20世纪80年代初,内地的流行音乐刚刚起步,很多歌手都翻唱过港台流行歌曲,其中
王洁实对《兰花草》的翻唱颇受欢迎。
《兰花草》是洒水车使用占比非常高的音乐之一。洒水车播放的音乐相对固定,通常只有两三首曲目,这是因为音乐都是刻录在电子报警器上随车装载,无法像更换CD或MP3那样轻松更换。而像《兰花草》这样节奏简单的音乐,其对应的电子线路设计也相对简单,从而降低了制作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