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灯迄今已有七百年历史,兰花灯又名花鼓灯。相传在元朝以前
定远境内就有兰花灯班子。
每逢农历正月十五闹花灯,都有兰花灯表演。不过那时只有“兰花”和“岔伞”,是民间集体群舞。在封建社会女子不准玩灯,所以那时“兰花”皆由男青年扮演。到了元朝中期,蒙古族借用汉族的“兰花灯”为自己娱乐享受,将兰花灯中的兰花强令改为汉族姑娘扮演,并在舞中增加一名蒙古贵族,起舞时居“兰花”之中,汉族姑娘分立两旁,“鞑子”任意左右拥抱,任其开心取乐,所以鞑子又有骚鞑子之称,从此“兰花灯”中就多了一个鞑子角色,成为统治者娱乐享受的舞蹈,汉人虽然十分反感却敢怒不敢言。元朝灭亡后,兰花灯成为汉族和蒙古族人民团结和谐的舞蹈,“鞑子”的身份已不是统治者,而是民族友好的象征,“兰花”又按当时汉族的习俗恢复了男扮女装。全国解放后,人民群众自发的掀起玩“兰花灯”的热潮,男扮女装的“兰花”改为女性扮演。虽然经过几个朝代的变迁,兰花灯中的人物和称谓有所变化,但表演形式大致相同,每逢佳节,全县各地都有跳兰花灯的习惯,借以欢庆丰收、喜度佳节,其中以
仓镇武氏为最佳。1984年收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丛书,被国家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