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织呢局
官办民用工业
兰州织呢局是左宗棠委派人员创办的官办民用工业。它是我国机器毛纺织工业的雏端。
简史
1877年冬,赖长以自行设计制造的水轮机织成一段呢片,进呈左氏并建议购机设厂自造。次年左宗棠奏请清政府批准,在兰州建立织呢局,局址定在通远门外前路后营旧址,即今畅家巷南侧,1880年竣工投产。这是近代中国第一家近代毛织厂。全厂分为三部分:东部为纺线、织呢部分,西部为洗毛及整染部分,中部为动力、机修和办公部分。1883年8月,织呢局因锅炉爆炸停工。不久,继任陕甘总督的谭钟麟利用中部厂房恢复了1882年停办的甘肃制造局。1903年局址东部划出设立了“甘肃文高等学堂”(兰州一中前身),1906年西部又划出设立了“陆军小学堂”,(此处后为甘肃省立师范,今分划兰州一中和三十五中)。至此,原址只剩中部了。1907年,机器局搬往小仓子。1908年,织呢局又在清末的“新政”一声中修建恢复。此后时办时辍,抗日战争时才走上了持续生产和有所发展的阶段,厂名为“军政部第二制呢厂刀。兰州解放后,由解放军后勤总部接收,1951年停办。
生产状况
兰州织呢局开工后生产经营的情况并不如预期的那么理想。厂中安设织机20具,开始只开6具,若各机均开,预计年可织6000—7000匹呢布。每匹长5丈,宽5尺。但开工后一般每天只生产8匹,只有计划的三分之一还不到。并且很快减少。究其原因,总的原因是缺乏市场,产品卖不出去,具体原因:
第一是成本太高。按左宗棠原来的计算,羊毛每斤只值一钱几分,织成呢布一定很便宜,但实际上,由于原料粗而且杂,质量太差,每天要雇用40个人挑拣羊毛,每人“每天只能拣两磅。因此在织成呢布前羊毛的成本已经很贵”。而且在100斤羊毛中,只有10斤能织上等呢,20斤能织次等呢,50斤能织粗毡子,还有20斤完全无用。这样,织成的呢或毡子,成本就很昂贵了,内地很少有人使用。
第二是产品质量太差。按左宗棠的说法,“其质虽略逊于洋呢,然亦可供着用”。仅仅“可供着用”的要求, 已不如左氏原来那样理直气壮了,而实际情况比这还要差。据《捷报》报导:“织成的呢绒品质很坏,几乎完全不能出售。”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5-29 14:24
目录
概述
简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