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兰州大学下设二级学院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始于1958年成立的气象学教研组。1971年正式创办气象学专业,丑纪范院士担任教研室主任。1987年兰州大学成立大气科学系。2004年6月,兰州大学根据国家气象事业发展人才培养的需要,为推动学校大气科学学科的更快发展,成立中国高校第一个大气科学学院,丑纪范院士任名誉院长,黄建平教授为第一任院长。
教育教学
丑纪范院士担任气象学专业教研室主任。1987年兰州大学成立独立的大气科学系,丑纪范院士为第一任系主任;1996年2月-1999年4月王式功教授担任第二任系主任。1999年5月兰州大学进行院系合并,将大气科学系并入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张镭教授担任第三任大气科学系系主任。2004年6月,兰州大学根据国家气象事业发展人才培养的需要,为推动学校大气科学学科的更快发展,把大气科学系从资源环境学院中分离出来,成立了独立的大气科学学院,丑纪范院士任名誉院长,黄建平教授为第一任院长,从而掀开了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发展史上新的一页。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科点具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大气科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现设有大气科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大气科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各3个,分别是气象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应用气象学。有4个研究所和2个中心,即气象学研究所、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研究所、环境变化研究所、大气遥感研究所、兰州大学环境质量评价研究中心、教学实验中心。
本学科点培养的首届毕业的硕士王锦贵和博士黄建平于1991年分别获得“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硕士学位获得者”和“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的光荣称号。1997届博士李建平,于1998年获“涂长望青年科技一等奖”,其学位论文1999年被评为“全国首届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本学科点培养的毕业生,现有50多名在美国和英国等发达国家工作或留学,其中有很多人已成为所在部门的学术带头人或业务骨干,深受同行们的好评。
学院每年招收本科生150-160人,其中大气科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班学生40人,国防生70人,普通班40人。有两个本科专业,即大气科学和应用气象学。学院在校研究生95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3人,硕士研究生 65人。学院现有专职教师3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教授10人,副教授12人,有兼职教授20余人,其中有两院院士6人。
师资力量
截至2020年12月,学院有教职工81人,其中教学科研人员57人。教授24人,副教授18人(博士生导师19人,硕士生导师43人),青年研究员5人,讲师10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人,高级工程师5人,工程师5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定组成员2人、全国气象教学名师2人、甘肃省领军人才4人、甘肃省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人、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3人、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群体1个、科技部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大气科学教学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1个。学院还聘请了部分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担任学院“萃英讲席教授”和兼职教授。
科研方向
学院的主要科学研究方向有:气候动力学和气候预测、大气动力学模拟、大气遥感与资料同化、干旱气候和灾害气象、环境评价与污染防治、大气扩散、大气气溶胶与气候、环境气象预报、全球变化与陆面过程、医疗气象学等。2005年,我院主持承担了科技部国家重大基础科学研究(973)项目“北方干旱与人类适应”第一课题,在此基础上,通过学校“985工程”二期建设经费的资助,在兰州大学建立了第一个现代化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该观测站已被批准加入国际二期CEOP 项目(Coordinated Enhanced Observation Period),成为参加此计划的全球协同加强观测站之一。该站涵盖气候、生态、水文、遥感和社会学等领域,将在气候变化、土地利用、水资源利用、工业及城市污染、区域能量和水分循环及沙尘暴等方面开展研究,为我国西北干旱化趋势预测、评估和对策研究提供观测依据,同时也为“有序人类”活动的开展及生态效益评估提供实验平台。我们将利用该观测站开展广泛的国内和国际合作,使之成为半干旱区具有国际影响的气候与环境观测平台。
科研机构
2004 年 7 月正式成立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同时成立大气科学学院教学实验中心。教学实验中心主任:杨德保 ,副主任:冯广泓。
学院本科教育设有大气科学专业(气象学方向,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方向)、应用气象学专业(气象信息处理与大气遥感方向)。每年招生 40-60 人。为培养大气科学高层次人才,开展局校合作,兰州大学与中国气象局联合建立了 “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 ” 。于 2004 年开始招收大气科学基地班,每年招收大气科学基地班学生 40 — 50 人。根据中央军委关于军队人才将逐步依托地方院校培养的重大战略调整,学院与军队联合创建了 军事气象人才培养基地 ,从 2004 年起招收军事气象国防生班,每年招生 80 人。全院现有在校本科生 450 人。
教学实验中心现设有:大气数值模拟与气象灾害实验室、天气分析预报实验室、大气探测与遥感实验室和大气化学实验室等 4 个实验室;大气科学人才培养 基地资料室, 大气科学本科教学质量评估 室。 应用气象学实验室和军事气象实验室正在筹建中。
基本任务:负责全院本科教学计划的修订与教学任务的安排落实及本科教学各环节的正常运行;负责全院本科教学校内、外实验、实习工作安排与落实及各实验室工作的正常运行;负责全院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导师安排、选题、试验计算、论文答辩成绩评定等工作;负责全院本科教学实验室、资料室的发展和建设;负责全院本科教学评估室的正常运行工作。
教学实验中心人员结构:大气科学学院教学实验中心拥有一支高水平、高层次的教学和实验队伍,有大气科学学院全部教师 30 多人,有各实验室兼职和专职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和实验技术人员。
教学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的教学实验设施与合理利用是 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为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基础设施水平, 学校和大气学院对实验室建设进行了较大的投入。 在国家 “211 工程 ” 、 “985 工程 ” 的支持下,对原有教学、科研、实验室进行了改造和补充,改善和提升了教学科研基础条件。 “211 工程 ” 、 “985 工程 ” 建设前,大气科学系仪器设备总值仅为 120 万元。在 “211 工程 ” 、 “985 工程 ” 的支持下, 2000 年投入 320 万元, 2003 年投入 120 万元, 2004 年投入 180 万元, 2005 年预计投入 460 万元。这样,累计 仪器设备总值将达到 1200 万元 。基本能够完成本科生校内的教学实习、实验任务。有些仪器还可与科研、研究生共用。
为了完成大气科学综合野外观测、预报实习任务,已经与甘肃省气象局、宁夏回族自治区气象局、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和青海省气象局等单位签订了协议。建立了 “大气科学教学实习基地”,为本科生实践性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同时,双方互聘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为本单位的兼职研究员、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和本科生实习指导教师等,实现人才资源共享,促进大气科学事业的共同发展。
大气科学资料室建设
随着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成立,大气科学人才培养 基地资料室的建设开始筹建 ,学院资料文献信息室,主要是为教学、科研服务。正积极准备走向“开放式,数字化”的服务方式,逐步提高服务质量和业务水平。现有房子约 100平方米,与教学评估室共用,位于榆中校区气象楼三楼。
1、近几年内新出版的气象类图书407册;
2、历史天气图册(1960 -2000年)
3、地面气象月报册(1960-2000年)
4、高空气象月报册 (1960-2000年)
5、压、温、风、湿历史资料约1000册
6、近五年大气科学系(院)所有教学资料和文件。
文献资料的丰富直接反映了教学和科研的总体水平,也是衡量学院对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重要指标。经过多年发展,资料室现已藏有部分中文期刊、外文期刊、图件、中文图书和外文图书。
随着我院的进一步发展,图书资料室将得到进一步改善。建设良好的图书室将为本科生及研究生的学习提供方便,同时为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ACOL)位于兰州大学榆中校区海拔1961米的翠英山顶上(35.946N,104.137E)。观测场占地约120亩,下垫面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塬面梁峁基本为原生植被。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6.7°C,一月平均气温-8°C,七月平均气温19°C。年平均降雨量381.8毫米,相对湿度63%。山顶全年盛行西北和东南风,年平均风速约为1.6米/秒。全年日照时数2607.2小时左右。
观测点建立在山顶上主要是处于长远的考虑,山顶的环境基本属于自然状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小,观测点的气候状况可以代表方圆几百公里半干旱地区气候状况,在山顶建站,可以避开周围房屋以及人为活动的干扰。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是按国际标准建设的气候观测平台,拥有先进的气候和环境观测设备和仪器,同时配备有一支高素质的观测队伍,可以进行各种大规模的气象观测实验。本气候站的观测资料可以为大气科学,资源环境,区域生态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提供丰富的实际观测资料。同时也可以为大型气象实验提供特别的观测项目和服务。
全世界共有32个此类观测点,分别位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兰州大学气候观测点是国内第一个在高校建立的气候观测点。在此之前国内已经建成两个此类气候观测平台,同时本站是继中国科学院吉林通榆站之后,第二个由我国自主建设的长期观测站。本站已被批准加入国际CEOP项目,并作为参加此项计划的全球协同加强观测站之一。
本站获取的观测资料可以用来验证和改进气候和天气预报模式中半干旱地区陆面过程、辐射过程的参数化方案,对于研究区域能量和水分循环、预测我国西北干旱化等自然灾害有重要作用。同时,观测资料也可用于研究土地利用、水资源利用、工业及城市污染对区域能量和水分循环的影响,为西北干旱化趋势进行预测,为干旱化评估和对策研究提供第一手的科学观测依据,也为人类活动与干旱区生态效应的关联提供评估。
合作交流
学院十分重视与中国气象局的合作发展,自2002年9月20日,中国气象局与兰州大学正式签署局校合作协议以来,双方进行了全面合作。兰州大学与中国气象局合作共建了“兰州大学大气科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大气科学学院与国家气候中心签署了“共建兰州大学大气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协议,与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共建了“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同时,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气象局、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陕西省气象局、青海省气象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局、辽宁省气象局等单位都有良好的合作关系。
办学成果
20世纪80年代,在全国重点大学参加的物理、化学专业出国研究生选拔考试中,兰州大学先后5次获得团体及个人总分第一名。九十年代以来,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CCTV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竞赛等比赛中,该校学生多次获得特等奖、一等奖。在2004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又获佳绩(特等奖、一等奖各一名,二等奖、三等奖若干名)。1986年获得中国科学院青年奖励基金的100名青年学者中,有6名是该校培养的研究生。1991年受到国家表彰的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695人中,该校培养的有10人。1999年,在首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该校有2篇论文入选。2001年和2004年,该校分别有一名在读博士生获得建昊杯中国大学生五四奖学金和首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1995年,美国《科学》周刊评出了中国13所最杰出的大学,兰州大学位居第六。
近十几年来,先后获得国家、部委和省级科技成果奖500多项,编辑出版各种专著、教材、译著700多部,平均每年发表学术论文1000多篇,承担了大量国家高级别项目。据《SCI》统计,兰州大学是中国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最多、引用率最高的大学之一。从1998年到2002年,SCI收录论文累积被引用次数排名全国高校第13位。特别是1992、1993年连续2年发表论文数名列第三,被引用次数名列第六,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统计,2003年兰州大学国际论文被引排名全国高校第13位。2009年兰州大学跻身首批十所上海合作组织大学项目院校之一,这将进一步加强我校与中亚地区高校在相关学科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本科专业
学院现有三个本科专业班,即大气科学专业班(基础理论班)、大气科学专业班、应用气象学专业班,每年招收本科生150人左右。本科生就业率、考研率一直高居全校前列。学科优势明显,人才培养独具特色;教学体系完备,实践教学特色鲜明;科研基础雄厚,人才成长环境优越;学科群支撑强劲,学科发展潜力深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具有完整科学体系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体系,成为了西部地区不可替代的大气科学人才培养高地。
★大气科学基地班(兰州大学与中国气象局联合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培养具有坚实的数理、计算机基础,掌握大气科学基础理论和技能的高层次专业人才。主要课程有:大气物理学、大气探测学、动力气象学、天气学、应用气象学、卫星气象学、雷达气象学、现代气象预报技术及综合实习等。
★大气科学类(含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2个专业):培养具备数理、计算机及大气科学基础理论和技能,能在大气科学、环境科学及相关领域从事科研、教学、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前两年不分专业,三年级根据社会需求和本人志愿选择专业。主要课程有:大气探测学、动力气象学、卫星气象学、雷达气象学、应用气象学、数值天气预报、大气数值模拟、空气污染气象学及综合实习等。毕业生适宜到气象、环保、民航、国防以及相关教学、科研等部门工作。
现任领导
著名校友
参考资料
学院简介.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2019-05-01
学院领导.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2017-01-20
学院简介.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12 09:56
目录
概述
教育教学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