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是由
苑原、潘明光
执导,韩再芬、
黄新德等主演的剧情电影。该片于2011年上映。
基本信息
六尺巷(2011)
历史故事
故事发生在
清康熙年间,
安徽省桐城县。城内的一条街巷两边,一边是文华殿大学士
张英的府邸,一边是桐城富户吴乡绅的豪宅。街巷是连接城内外的交通要道,两家一直以此巷为界,和睦相处。吴家相公苦心攻读,却屡试不第,其妻胡月娥伤心不已。而对门的相府,官运兴旺,几个公子,连登金榜。胡月娥爱夫心切,听信太叔公计谋,偷移界碑,圈路砌墙,巧夺风水宝地,借以改变吴家命运。吴家突然砌墙,截断相府便民街巷,百姓埋怨不满。相府少夫人姚香兰,出面理论拦阻,胡月娥拒不相让。两家吵得不可开交,桐城知县从中斡旋,香兰与月娥都是胸有成竹,一致同意和县令的建议:挖界碑,明地界。不料,果真在相府墙外的竹林下挖出了界碑。相府有理成无理,香兰有口难辩,月娥得意洋洋。和知县知道相府家规甚严,姚香兰也是知书识理,断不会说无根据之话、做无理之事。可是,法律依据事实,吴家挖出了界碑,张家如果不能证明小巷是相府所有,那么吴家在自家宅地上砌墙,谁也拦不住。香兰发现界碑是被人所移,要求依据地契判决。胡月娥强词夺理,巧言狡辩,并指责和县令偏袒相府,巴结讨好,官官相卫,欺压百姓,一句话点中和县令的要害。和县令进退两难,明知吴家不对,也不敢明确支持相府,只得折中调和,判令张吴两家都在各家地基上砌墙这个含糊不清的判决。有了这个判决,月娥更加有恃无恐,拦路砌墙;香兰当仁不让,护路拆墙。双方争执中,误伤胡月娥,月娥因此大闹相府。张夫人命香兰上门赔礼,香兰委屈争辩。张夫人恪守家训,训导儿媳。
香兰述说自己不让吴家圈路砌墙,正是考虑乡邻的利益,众家人丫环也是异口同声帮少夫人争辩,认为不该委曲求全。张夫人感到问题更加严重,因而严责香兰,指出:相爷一生,主张“谦和礼让”,香兰身为相府当家人,带领家人与乡邻恃强争斗,坏的是公公名声、败的是张氏家风。这样下去,势必会导致家人子弟恃强凌弱之风,对张家将来有害无益。香兰幡然醒悟,痛悔自己处事鲁莽,真诚认错,愿意忍受委屈,前去赔礼。婆媳俩达成共识,礼要赔,路不让,百姓利益要维护。香兰来赔礼,胡月娥又惊又喜又矛盾。如果再占基砌墙,她的良心不安,如果不扭转风水,又担心丈夫的命运前途。再加上圈路砌墙挖界碑的事,在桐城闹得家喻户晓,已成骑虎难下之势,继续圈路砌墙。和县令听说张家赔礼求和,吴家仍然我行我素,十分气愤,上门与胡月娥理论。胡月娥不买他的账,反而劝和县令不要再巴结张家,因为她已得知张英被罢相了。和县令却告之胡月娥,他从前不敢支持张家,就是因为怕人说他官官相护,相爷既然罢了相,他没有顾虑了,可以为张家伸张正义了。但是这两家争吵,无伤无害没有触犯法律,和县令也没有办法治吴家的罪,只有命令衙役帮助张家拆除吴家的院墙。胡月娥软硬不吃,坚持砌墙。小路上,墙砌了拆,拆了砌,两家纷争升级,成了冤家对头。民谣诽议,满城风雨,张夫人焦虑患病,香兰修书飞报京城。张英回信赋诗一首,香兰领悟诗意,退让三尺,命家人砍树砌墙。胡月娥命其兄长打探张英回信,其兄没有听清,断章取义,按自己猜测的内容,告之胡月娥。胡月娥信以为真,抓住这封信大做文章,状告张英,明目张胆指示家人砌墙霸占吴家三尺地基。
和县令请香兰取出家书,当众宣读张英原诗:“一纸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胡月娥呆若木鸡,又羞又愧,无地自容…… 和县令斥责胡月娥自私自利,不识好歹,诬告相爷,要按律治罪。姚香兰却为其求情,并坦诚地表示,自己也心怀狭隘,导致如此局面,不能全怪吴家。胡月娥感动悔悟,忏悔自己不该偷移界碑,一错再错,并决定也退让三尺,使小路变得更宽更好走。两家握手言欢,重归于好。一条祥和的“六尺巷”,通向久远,一段谦和礼让的佳话,四海传扬。
幕后花絮
黄梅剧电影《六尺巷》导演阐述在看完最后一稿《六尺巷》文学剧本,深感这是一部成熟的戏曲电影剧本。《六尺巷》剧本出于同名舞台剧,在多方修改下,已经达到拍摄要求,为我们运用蒙太奇手法叙述故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二度创作 一定能拍摄成为观众喜欢看的戏曲电影。导演组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定位黄梅剧电影《六尺巷》的创作方向。一 全片总体构想《六尺巷》故事发生年代——清代(康熙年间)。包容谦让、平等待人,作为一种美德,在我们古代就已经提倡了。
心胸宽广、放眼远处、恭谦礼让的人,无论在何年代都是受人尊敬。特别是在物欲横流、钱、权当头的今 天,提倡这种美德,似乎更为必要。这就是我们拍摄这部剧的意义所在。这部剧的主旨是:一个“和”字。剧情有两段“和”字歌舞,就是本片“和谐”主题的具象展示。《六尺巷》的戏剧样式——轻喜剧。既然是轻喜剧,要特别注意戏剧“节奏” 全国拍摄戏曲影视剧比较好的有:越剧、川剧、京剧等剧种。追其原因,主要是影片在叙述故事情节时,能适应观众的审美需求,审美情趣。特别注意调解剧情“节奏”。音乐、语言、形态适应现代观众,杜绝虚假,在真实的基础上,强调写意。将写实与写意、叙事与抒情协调起来,真正做到虚实结合,既要向生活实际靠拢,又保持戏曲特有的意境美。要用大量的镜头对人物进行深度的刻画。在拍摄唱段时采用多画面、多镜头、多角度,真正做到声音与画面完 美的结合,让观众近距离的领略戏曲电影的魅力。场景以实景为主,在实景的基础上,突出写意的部分,尽可能做到“实景舞美化、搭建景点具有实景质感”。如果能够在本片创造几处超现实的美,那就更好。美术要围绕“中心唱段”发挥美术导演的潜能,为主题,为情节,为人物营造最佳的气氛,音乐设计是整部戏曲电视剧成功的关键,在保持原有的黄梅剧风味的同时,要溶入一些现代音乐原素,进行深加工。这一点我们以往做的很好,也是黄梅影视剧成功的经验之一。要注意每个唱段内在节奏变化。根据剧情,该快要快到极至,该慢要慢得下来,但不能太拖,这样才能适应现代观众的欣赏需求。
《六尺巷》剧中的唱段是戏曲电影的魂。是戏剧电影中最重要的环节,是要把最好的外景,最好的拍摄时间留给这些唱段,把最好的拍摄手法也要留给唱段。在拍摄外景时多采用晨光、傍晚的光效,在内景拍摄唱段时,灯光师无须考虑光源而注意人物造型美,画面的意境美。 二、风格要着重人物的内心世界,让情感伴随思考流淌,静中求动,情节发展层层剥笋,渐入佳境。 特别要发挥戏曲舞蹈的作用,在剧情的各个阶段都加以设置。 三、色彩两种基调可供选择:以油画般的暖色调来营造一个发生在清朝的故事氛围,防止浮漂;同时,又期待着全片外景带有
中国水墨画的淡雅,以更准确地传递出徽州地域文化气息。希望美术、摄影、 灯光、 化妆、服装等造型部门在创作中,准确把握。 四、表演舞台上,演员程式化的表演是戏曲艺术的高峰,因为观众与舞台有一定的距离,演员就是要靠适度的夸张来表现人物。而电影拍摄的镜头把观众与演员拉近了,这样的夸张表演不但不能塑造好人物形象反而破坏了人物的塑造,与现代人的审美要求有一定的距离,无法被当代青年人所接受,戏曲演员要熟悉电影拍摄方式,要适应在镜头前表演,在表现真实情感的同时展示戏曲表演的神韵。本片人物塑造要重内心、重变化、重整体,不以形夺人而以情感人。不要简单的去表现丑与美、善良与愚昧、幸福与欢乐,在真实的环境中尽可能的去真实表演。在生活化的场景与情节展示中,不排斥适度的夸张,不回避观众观影时的“戏”感。在极具黄梅特点的音乐旋律统领下,对白用安庆腔的官话,达到既带着戏味又能听懂的临界状态。
在剧中表演戏曲舞蹈时,要把戏曲身段的美展示出来。 五、其它戏曲与电影相结合,不是简单的电影记录,而是戏曲元素和电影元素的综合,产生一个新的艺术品种,这个品种有人把它称作:电影里的“民族歌剧”。我们想如果黄梅剧电影《六尺巷》,仍用我们积累的经验进行摄制,它一定会好看、好听,从而达到美妙理想的境界。使黄梅剧在戏曲百花中艳丽绽放。我们很高兴与老朋友们合作,谢谢大家。
奖项
中共中央宣传部决定,对在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20032006)评选中,获得一等组织工作奖和组织工作奖的25个单位,获得特等奖、优秀作品奖和入选作品奖的268部作品给予表彰奖励。
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一等组织工作奖15个:解放军总政治部、
北京市委宣传部、江苏省委宣传部、
上海市委宣传部、吉林省委宣传部、
广东省委宣传部、
福建省委宣传部、江西省委宣传部、
湖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委宣传部、天津市委宣传部、黑龙江省委宣传部、
山东省委宣传部、
浙江省委宣传部、
河北省委宣传部。组织工作奖10个:广电总局、安徽省委宣传部、
山西省委宣传部、
四川省委宣传部、辽宁省委宣传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湖北省委宣传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陕西省委宣传部。
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特等奖8部:电影(3部):《张思德》(北京市委宣传部)、《云水谣》(广电总局)、《太行山上》(解放军总政治部)。电视剧(4部):《恰同学少年》(23集)(
湖南省委宣传部)、《延安颂》(40集)(广电总局)、《插树岭》(24集)(吉林省委宣传部)、《亮剑》(36集)(北京市委宣传部、解放军总政治部、
上海市委宣传部)。戏剧(1部)《立秋》(话剧)(
山西省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