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州,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元
至元末置,属庐州路,治所在
六安县(今安徽省六安市)。辖境相当今安徽六安、霍山等市县和湖北英山县地。明洪武初废六安县入州。1912年废州为县。
六安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上古时,皋陶及部族在这里生息。史称:“皋陶卒,葬之于六(音lù)。禹封其少子于六,以奉其祀。”《史记·夏本纪》记载:“封皋陶之后于英(今金寨、霍邱境)、六(今六安城北)。”故六安又称“皋城”。
夏商时,六为淮河以南方国。西周至春秋,封国林立,境内先后形成英、六、蓼、群舒等侯国。战国时期,诸侯兼并,先后隶属吴、楚。
秦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六安东南、霍山、舒城大部地区属衡山郡,置潜县,其余属九江郡,置六县、寿春、安丰三县、郡治寿春。楚汉相争,项羽于公元前206年封六地人英布(黥布)为九江王,定都于六。
汉初置淮南国,仍都六。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刘邦立少子刘长为淮南王,徙都寿春。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以原淮南地析分为淮南国、衡山国、庐江国。4000多年前,禹封皋陶后裔于英、六,“六”字首次出现于地名之中,六安因之也称“皋城”。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取衡山国内六县、安风、安丰等县首字,别衡山国为六安国。“六安”之名首次出现。东汉分属九江郡、庐江郡。三国时由魏控制。两晋时,分属豫州的安丰郡,扬州的淮南郡、庐江郡。
隋时,分属淮南郡和庐江郡,开皇初年(581年)设霍山县、十九年(599年)置霍邱县。唐时,分属寿州和庐州,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置舒城县、二十七年(739年)置盛唐县(治在今六安市)。北宋置六安县,属寿州,重和元年(1118年)升六安县为六安军,直属淮西路。
元朝,分属河南行省安丰路和庐州路;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设六安州,领六安、英山二县。明时,北属寿州,南属六安州,弘治七年(1494年)复置霍山县,并属六安州。清初,属江南行省左布政使司所辖的寿州和六安州;康熙六年(1667年)设安徽省,六安属之;雍正二年(1724年)升六安州为直隶州,领霍山、英山二县。
中华民国成立,改寿州为寿县,六安州为六安县,连同霍邱、舒城、霍山三县均隶属于安徽省,民国三年至十七年(1914—1928年),舒城、六安、霍山属安庆道,寿县、霍邱属淮三四道。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寿县、霍邱属安徽省第四行政督察区,六安、舒城、霍山县属第三行政督察区。同年10月,析安徽省六安、霍山、霍邱,河南省商城、固始5县边区55个保设立煌县;同年11月,英山县由安徽省划归湖北省。土地革命期间,境内相继成立多处县级革命政权和边区苏维埃政府。1947年10月成立皖西行署,同年9月改立煌县为金寨县。1949年1月,六安解放,4月,成立六安地区专员公署,隶属皖北行署。六安专区领六安、霍山、舒城、寿县、霍邱、金寨县。
新中国成立后,肥西县曾于1952年2月和1961年4月两度划入六安专区,又分别于1958年6月和1983年6月划归合肥市;庐江县曾于1958年7月划入六安专区,又于1965年7月划归巢湖专区。1971年3月,改专区为六安行政公署,辖境未变。1978年,以六安县城关及近郊组建县级六安市。1992年12月,六安市与六安县合并,称六安市(县级)。1999年9月,国务院批准六安撤地设市,原县级六安市分设为金安区、裕安区,2000年3月省辖六安市正式成立。2015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六安市叶集区。2015年12月3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将六安市寿县划归淮南市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