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螳螂拳
中国传统武术拳法
六合螳螂拳是螳螂拳系演化出的一个支派,最初由魏德林传于山东黄县、招远等地,后来魏德林亲自将该拳传到大连庄河,曾一度在大连地区流行。
拳法简介
作为一种汉族拳术中著名的象形拳,六合螳螂拳是在六合拳的基础上,融合了螳螂拳技法,吸收了众多拳种的优点,经两个世纪数代人的历练,以其独特的技击风格,成为中华武林中的一朵奇葩。 它主要流传于山东的招远、龙口等地汉族民间,域外的日本、美国、俄罗斯、西班牙、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也有习练者。因其武功多在民间,其习练者以强身自卫为目的,以不轻易示人、不炫耀武技为美德,且多以务农为主,文化水平不高,旧时习武“师父言传身教,徒弟洗耳恭听”,非有德、智、仁、孝、义者难学此艺,为师者不到万不得已时,是不会轻易“倒货底”的,故习练者日寡,虽近些年有所改观,但也不容乐观,能得六合拳真谛者依然稀少。
六合螳螂拳是在螳螂拳发展传承中,汲取汉族民间武术家众多拳法之长,以六合(内外三合)为精髓、以缠丝旋转为灵魂、以鸡步坐山和大猿式为根基、以斧刃和展拍为主要腿法、以勾搂(螳螂勾搂连环手)磨盘(磨盘手)为母手、以三捶为母捶、而派生出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螳螂拳法。
自明末清初王郎创螳螂拳至今,三百多年来,历经历代宗师、拳师发展完善,已形成七星螳螂拳梅花螳螂拳、六合螳螂拳、太极螳螂拳等诸多流派。六合螳螂拳之“六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的内三合,和“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的外三合。
与其他螳螂拳流派相比,六合螳螂拳自创始以来流传并不十分广泛,主要因其习练者素以强身自卫为目的,以不轻易示人、不炫耀武技为美德。六合螳螂拳现今主要流传于招远、龙口等地民间。在日本、美国等国家也有为数不多的习练者,但惟招远一脉拳法和器械最为全面(拳法包括全部“金不换”绝技十套,器械涵盖刀、枪、棍),技法也更为实战,而实战则是六合螳螂的核心和精髓。
命名由来
“六合螳螂拳”命名最早由黄县(今龙口)传人所为,六合螳螂拳传诵已久、已基本由武林界公认了,而发源地招远川林家、招城一带,赵同书一脉所传的拳法,至今仍叫“陆合拳”,少有称“六合螳螂拳”的。赵春合老师家中原有林世春师祖所传的拳谱,那时就叫“陆合拳”,可惜拳谱战争年间丢失。赵老师生前曾多次对徒弟们说:“如有人问你们学的什么拳,就说‘陆合门、沧州陆合拳’”。至赵老师八十大寿,众弟子为其摄影留念时,也写有“六合螳螂”字样时赵师起初不悦,而后也默认了。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招远才顺应了武林界“六合螳螂”的定名。
拳法内容
六合螳螂拳其桩法以练弓马步、前提后拖步为基础,以练三捶基本功为入门拳。
主要套路
1、左右圈 2、接手圈 3、撩阴掌 4、铁叉手(铁刺) 5、插花手 6、镜里藏花 7、照面灯 8、闪手奔 9、双封 10、短捶
对练
螳螂对三捶、磨盘手对三捶
技要
六合螳螂拳的技法总起来讲十二个字:勾、挂、锯、挫、弹、刨、蹬、跷、肘、角、顶、横。
器械
六合大枪以勾、扎、崩、拦为主;六合单刀以劈、撩、抡、扎为主;六合棍(五虎擒羊棍)以点、扫、劈、撩、崩、带为主
拳理
六合螳螂拳除技术内容和其他拳种不同外,在风格上也更有特色:拳势稳健扎实、迅猛凌厉、劲力精巧合一,具有闪、展、腾、挪之妙处。
主要特点
1、简单扎实,动作一招一打,先招后打,后发制人,节奏分明。
2、动作严密紧凑,讲究出手如穿箭,回手如拉钻,遇见拦路虎,合手打赢战,要求两肘不离肋,两手不离心。发拳时,拧、转、钻、翻、缠丝法,手眼身法步紧密结合,以腰为轴,发力集中。
拳法原理
六合螳螂拳是以内外三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为运动宗旨,以车轮、磨盘及螺旋形运动方式为主导,推演采用了螳螂、马猴之意、态、动诸特长,并融入它拳之精华而自成一系。
拳法特点
其风格特点是:步法稳健扎实,多以鸡步(坐山式)、大猿式(马猿式)为主要步型,重心均以后腿为主。适合于技击变化,万一前腿被袭,可以随起而虚,随其而变。以拖带(跟步)为主要步法,此法为母,一法多变。进步、退步、进退连环、龙行连环、进跟、退收、左随、右带、纵横交叉、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虚实实,实实虚虚,变化极尽灵活。
出拳多以锥捶(即中指突出,其余四指依次攥紧)为主,要求击为内旋、收为外旋、冲拳要略带向上之力,击中后能使对方失重而无跟无还手之力。推掌以瓦垄掌为主,要求五指微屈、掌心微含,推出之力也同冲拳,两手上下相连、左右相随、前后紧跟,动作长短起落、开合收放,短中寓长、柔中寓刚,柔法多于刚法,暗刚暗柔多于明刚明柔,缠绕、旋转、粘黏、滚圈之力多于直冲之力,多讲旋寸之力。肘法、腿法多以暗袭出现。要求不高起、不空抬。“腿法不高起,起腿不过膝,肘膝不空抬,抬起要有力。”
六合螳螂拳技法讲究“三顺(步、肩、身)、三跟(进、退、闪)、三到(步、手、眼)、三不散(意、气、力);两屈(臂、掌)、两直(腕、颈)、两圆(搂手圆、发力圆似机轮的力量)、两不离(手不离肘、肘不离肋)”。手法有:勾搂采挂、撑挑劈砸、刁砍锯锉、粘黏刺压、推帮挤靠、抹漏封扎、闪展腾挪、缠捆崩发。讲究“一活、二顺、三刚、四柔、五化”。
学习六合螳螂拳要不为形式所拘,不为格式所限,一不用蹬山,二不用骑马,怎么学怎么发,怎么顺便怎么打。在练习当中,要求从功架到熟练,从熟练到巧练,从巧练到自然,最后达到自然而然。六合螳螂有句歌诀说的好:叫做“心意相合法自然,意气沉守在丹田,步到手到气力到,妙法用在意行间”。
拳法技法
基本手法
包括手型(拳、掌、勾)与步型(鸡步坐山式、大猿式)、手法步法、肘法、腿法
基本功法
1、二十八手(七肘、七腿、七拳、七搂手)2、三捶(定步、进步、进退连环步、龙行连环步、龙行连环上三捶、龙行连环下三捶)3、活步弹腿、活步壮腿、内外踩、劈斩、劈截等4、桩功(托球、揉球、抛球、撑球)、石锁等5、十二捶拍打功法(头手肩肘胯膝足,背胸尾闾跟底位。)
打法
一不登山,二不骑马,怎么练就怎么打。
乱截中门一条沟,迎风劈砍往里投。
圈锤连环向前进,刚破刚来柔破柔。
螳螂到头,捆封底漏。
攻防技法
六合螳螂拳在速度、劲力和技击三个方面都有独到之处。与人交手,不待思索,意辨虚实,以静待动,手脚齐出,凌厉果断,势若霹雳,常常制对手于千钧一发之际,练至上乘则有“出手不见手”之神奇。如“勾搂连环手”:左右连搂,有手连环上,无手直接上,不招不架,只打一下,招招架架,十下八下。以招代打,以打代招,后发而先至。六合螳螂拳出手,很少看到螳螂的形象动作,但对方一旦挡架,则随即顺势变成先扫其面、后扫其身的勾搂刁采,使酷似螳螂两臂的威力得以充分发挥。
它的拳法多以锥捶(即中指突出,其余四指依次攥紧)为主,击为内旋、收为外旋、冲拳要略带向上之力,击中后能使对方失重而无跟无还手之力。如底漏圈捶、勾搂倒打捶、反背撩挂捶、六步十字捶等。出手如穿箭,回手似拉钻。在突然间出捶,离对方距离短,爆发力大,发出的劲力极易伤害到对方。
六合螳螂拳推掌之力也同冲拳,缠绕、旋转、粘黏、滚圈之力多于直冲之力,多讲旋寸之力。
六合螳螂拳的肘法、腿法多以暗袭出现。不高起、不空抬。“腿法不高起,起腿不过膝,肘膝不空抬,抬起要有力。”如“勾挂腿”、“展拍腿”等。
六合螳螂拳步法多以鸡步(坐山式)、大猿式(马猿式)出现,进步、退步、进退连环、龙行连环、进跟、退收、左随、右带、纵横交叉、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如“六步三捶”就是其步法练习的主要功法。
六合螳螂拳技法可以用三十二字口诀概括:勾搂采挂、撑挑劈砸、刁砍锯锉、粘黏刺压、推帮挤靠、抹漏封扎、闪展腾挪、捆缠崩发。
勾是以小臂接敌入手,小臂要直竖,不可平,平则敌手滑脱,用全力自中门向外开。肘不离肋,肘一离肋,敌手滚入。以腰力带手力,小臂外缠,勾手多用于直拳攻击我心口以上时。
搂是以小臂大臂弧形向下、向外化敌手,多用于对方攻击我中门部位时,搂时外缠,同时攻击,另手补在肩,以防对方向上漏手。采是直进而带斜的手法,所谓“斜”,全在小臂外缠之力,小臂外缠把对手向外一开,则我正而彼斜,采手用于直拳对我胸口时。
挂是以小臂由中门向上、向外化敌手。手上要由缠劲,挂时走弧线,肘不过肩,拳不过头,臂不越身之边线,否则白费力气。挂手用于对方来手高于心口时,直拳、圈捶均可用之,也可破对方擒拿。
套路
主要拳术套路有七套:短捶双封截手圈、帖刺(铁翅)、藏花、照面灯、仙手锛。其次还有一些辅助套路,如:双锦、大洪拳、小虎燕、四面风、八仙汇等。主要器械套路有:六合刀、六合纯阳剑、六合大杆子、六合封扎滑杆、三合剑、三合对刺剑、五手、九十三手秘诀等。
起源发展
螳螂拳素以快速、凌厉、拳法多变、技击性强而享誉武坛。当今影响最大的有“七星”、“梅花”、“六合”三种螳螂拳。六合螳螂拳虽然流传不广,但它古朴实用、结构严谨,形成一种独特风格,得到武林界高度评价和重视。
六合螳螂拳俗称马猴螳螂、软螳螂。又称“陆合拳”,“里功拳”,全称为“六合螳螂磨盘马猴拳”。六合螳螂拳是最古老的螳螂拳之一。螳螂拳相传为王郎所创编,但有关王郎籍贯及生平的史料不足,有的考其为宋朝人,有的证其为明朝人,有说其出身崂山道士,有说其久居胶东顶山等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惟有两点均为公认:一是王郎为鲁人,二是王郎受螳螂技能所启发创螳螂手法。螳螂拳初创时并无门派之分,经历代传人继承研练,实践充实,融会贯通,有擅取形者,有擅取势者,有擅取意者,因而编造出各类螳螂拳。
六合螳螂拳创始人及创始年代皆无从考稽,至今有真实传闻和史料记载的只能追溯至乾隆年间魏德林老师。六合螳螂拳到了魏先师一代已非常完整、系统、科学和成熟。可见绝非几代拳家所能创编成的。再向上追溯,只知魏得于湖北花园金老十,金得于老龙师傅。
六合螳螂拳
魏德林,人称魏三,江湖绰号“鸭巴掌”(指趾间的蹼相连)。生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卒于同治六年(1867)。魏三精于技击,善悉水性,尤以夜行术及轻功见长,一生游侠江湖,以劫富济贫、抱打不平、进京盗宝为乐事,来去无影无踪。曾以“展拍”之腿,蜚声大江南北、黄河两岸,素有“江湖大侠”、“江洋大盗”之称。对师门之事,匿而不露。花甲之年,为报救命之恩,将六合螳螂拳技法传授给胶东招远川林家林世春一人。
林世春(1824—1911),自幼秉承家传罗汉拳六合拳,成年后又得魏三六合螳螂拳真传,其听、问、化劲已臻上乘,曾试以裹腿带将眼蒙上,数步之内,无人能近其身,欲逃也难。林世春遐迩闻名,被黄县(现龙口市)丁家大户聘为拳师十余年,主要传人丁子成、王吉臣二人。并传下《六合螳螂拳手法真传秘诀》拳谱。王吉臣年轻先殒。只有丁子成得其真传后,于民国十五年(1926)创办了“黄县国术研究会”,免费传授六合螳螂拳,使六合螳螂拳在黄县得以发展。
丁子成所传弟子甚多,得其真传且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有:单香陵、张祥三、陈云涛、赵乾一、袁君直、刘云樵等人。单香陵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以高超的武功驰名京华,被北京当时十大国术馆之一的第一国术馆(即火神庙国术馆)聘为顾问,赢得1933年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擂台赛冠军,被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聘为“富连成戏社”科班武术教师(任职至该社解散),此间还接到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先生的聘请。陈云涛是原中国建工部副部长,虽居高职,却依然不舍传统武技的发展,他所写的《螳螂略论》一文,早已蜚声武坛。另有张祥三、刘云樵二位先生在台湾几十年致力于武术的发展,誉满宝岛,桃李满园,有的已传到了其他国家。
六合螳螂拳发展至今,单香陵一代大师相继离去,但他们的后辈已成长起来,肩负着发扬发大的重任。 六合螳螂拳有较系统的基本功法训练,其中“抓铁球”、“对抓手”是独具的功法训练。基本拳法有“三捶及三捶对练”、“磨盘手及磨盘手对练”。套路有:铁刺、先手奔、照面灯、截手圈、藏花、双封、短捶。主要打法有《六合螳螂拳手法真传秘决》摘要93手。 六合螳螂拳的器械有:六合刀、雁翎刀、六合枪、小金枪、六合棍、三合剑、纯阳剑等。
在技击上,六合螳螂拳的手法更是丰富多彩,有勾挂锯挫、缠封刁踩、沾粘推贴、压点撑刺、挑划刀刊、扫搂展劈等,讲究“出手雕翎箭”、“有手不见手”、“封手不透风”、“勾刊赛车轮,有手勾其手,无手刊其面,手手不空”、“彼进我也进,插进里门,先击其面,后开彼手”、“闪则打,不闪也打,闪躲不及未有不招架者,招架则为我偷遁之手捆摔”等等打法。可谓手法密集,伏手四起,抢占中门,后发先至。故有“螳螂无处招”之说。
此拳威猛,不独在一招一势上,而在其势逼人。两刀(螳螂两大臂喻人两手臂,称双刀或双斧)在身,气盖对手,以逸待劳,一动皆动,迅雷不及掩耳,无往不胜。六合螳螂拳适合不同年龄,不同类型的人练习。讲究精神贯注,以意导气,以气寻动,动作匀亭,节奏鲜明,自然顺从,趣味浓厚。经常练习,可陶冶情操,增强体魄。
传人
张道锦,1957年6月出生于山东省龙口市。六合螳螂拳第七代传人。5岁时随叔父学习洪拳,8岁时拜武术名家单香陵学习六合螳螂拳。多次在《中华武术》及专业刊物上发表武术论文。1985、1986年山东省组队参加全国武术观摩赛,分获两届金牌和雄狮奖;1986年8月担任山东省第十三届运动会武术比赛裁判员;1991年国际武术邀请赛上,获传统组全能冠军。2000年8月山东省首届螳螂拳剑比赛,拳剑分别以全场最高分获双金。2001年应邀参加世界首届太极拳健康大会比赛,获专业组最佳奖。2003年10月,获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举办的“全国传统武术交流大赛”(比赛地:辽宁阜新市)传统拳术、传统器械金牌各一枚。2004年再次应邀参加《人民体育出版社》在北京举办的“中国民间武术家论坛”。2004年2月,第六届世界功夫群英会(比赛地:香港),获传统拳术金牌。2005年,应香港国术总会邀请,为香港海关缉私队、香港警察总署部分警察传授六合螳螂拳技法。2005年11月,获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举办的“首届中国传统武术节”(比赛地:云南开远)六合螳螂拳剑双金牌。2007年2月,应香港国术总会邀请,出任纪念香港回归十周年世界武林精英大会专家评判员。1992年至2007年间,被龙口电视台、烟台电视台、齐鲁电视台、山东电视台及央视4台、央视5台先后以不同形式制作人物专访、专题片等十余次。1994年,因获85年、86年两届全国武术观摩赛金牌,被编入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武术人名辞典》。1994年,为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武术拳械录——六合螳螂拳谱》供稿。 武术赛事及武术活动分别载入1995年《龙口市志》及2005年《中共龙口历史大事记》。 2005年、2006年组织了龙口——香港武术交流。2007年组织了龙口——欧洲四国武术交流。被国内外众多武术馆校聘为名誉校长和高级顾问。现为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中国武术协会会员;中国传统武术家协作体常务理事;中国六合螳螂拳VCD教程主编;中国武术段位首批六段;香港山东螳螂拳联合会荣誉主席;龙口市武术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六合螳螂拳研究会秘书长;六合螳螂拳国际交流推广中心理事长;龙口市六至九届政协委员;龙口市1987—1993年两届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991年开始,先后接收来自美国、日本、加拿大、意大利、委内瑞拉、西班牙、港台及国际数百名学生。龙口市教育体育局工作。2007年5月被山东省政府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合螳螂拳传承人。
传承
六合螳螂拳的创始人魏德林(1780—1873年),山东莱阳城西魏家沟人。因其先天一只手五指相连,故又称“鸭子巴掌魏三”。少年时期学艺于河北沧州,据说拜在金、龙二位六合大师门下为徒,因其资质聪颖、悟性极好并勤学苦练而深得老师厚爱,练就一身绝艺,对拳脚、器械样样精通,尤以轻功最为卓绝,他飞檐走壁,翻墙越沟,有“飞毛腿”称号,传其晚年尚能日行八百里。受教数年后便代师授艺。24岁出师回乡途中,为增长技艺,到处访友。曾闯过七十二处“功夫屋子”,未遇对手。回到莱阳后与当地名师李某(绰号李二巴狗子,据传为王郎三代正传)相遇,二人多次交手,未分胜负,后二人结为好友。李邀魏教其子孙,并与其相互切磋,取长补短,丰满自我,交流技艺,串换拳法,使李的螳螂、魏的六合各自增进了一些技法。一段时间后,魏便开始闯荡江湖,主要游历于东三省,专与贪官污吏作对,劫富济贫,一生杀伤无数,被官府通缉,闯荡江湖六十余载,誉满长城内外。
晚年的一天,魏栖身于沈阳一家商铺二楼仓库内,结识了当时为富商当更夫的山东黄县(今龙口)北马镇人李维琪,并由李供其吃住和保密,后二人由老乡变为朋友,由朋友变为师徒。李后回黄县以授徒为生。时招远川林家村有一批习武者,以林世春、林佩道为代表学艺于李。一年冬天,魏从东北返乡,在龙口下船,途经北马来到李维淇家中,谈起晚年生活,魏说前业已洗手不干了,欲安度晚年,李建议其教徒颐养天年,魏同意。后由李带林世春、林佩道正式拜魏为师。事后,魏提出去川林家定居,二林说北马生活比较富裕,怕川林家山瘦地薄安排不好老师的生活,魏说只要地瓜、豆腐充饥即可(时魏已满头白发、口无颗牙),二人当即表示能办到,魏随迁居川林家。
魏一生浪迹江湖,为人怪癖,侠气极重,警惕性高,从不让人近身,晚上和衣而睡,平时少言寡语,高兴时教武也能讲解不休,只是从不言师名,有问者必遭其斥责,其早年是否传过艺,已无法考证。魏是否有难言之隐确实令后人犯疑。
到川林家后,或三五日即去,或年半载回,或朝见其卧床,午却不见其人,来无踪去无影,前后十余载。期间,曾到山东栖霞县教过拳,当魏最后回到川林家物色衣钵传人时,林佩道因家境富裕而抽上大烟,只有出身贫寒的林世春仍苦苦练功,遂承其衣钵。年余后,魏无疾而终,享年九十三岁,灵柩由林世春等弟子护送回莱阳故土安葬,一代宗师被深埋黄土。
六合螳螂拳的第二代传人林世春(1826---1912),山东招远市川林家人,其祖父养有传授“罗汉拳”师,林自幼习之,酷好至极,不耻下问,见魏之拳法优于罗汉拳,后拜魏学艺十余载,仍舍不得所学的“罗汉拳”,出师后结合所学改编,揉以六合真意,将其改编为“六合单捶”,即“罗汉短打”取名“短捶”,成为很重要的一块看家拳,是六合拳原有的九套成为十套“金不换”绝技,林师祖卓绝的武功自然成为招远六合拳的奠基人。武功造诣为当时东三府(即登州府、莱州府、胶州府)第一把手,威震武林,名扬鲁省,其德艺智堪称为一代武术大家。
林以务农为主,一生没有去过大城市,后被黄县大财主“丁百万”家聘为护院武师,在众多武师中首屈一指,令盗贼闻风丧胆,无人敢近。林在黄县丁家期间,苦苦练功二十余年后,功达纯青,七十岁方回故里。在其传人中,多是至亲族人,不轻易传人。林师祖晚年曾在招远县城北关赵同书(关门弟子)处居住,回川林家数年后无病而终,享年八十七岁。爱徒为其树碑立传,以示致哀。六合螳螂拳发源地为招远川林家村,现有民国初期(1917年)林祖师先生的后代和徒弟们为其立的墓碑。
赵同书(1869---1939),招远市招城镇北关东村人,早年习长拳,因与林文蔚是朋友关系,28岁时得到其推荐拜在林祖师门下为徒,嗜武如命,坚持不懈,勤学苦练,受教十余年。至林师祖八十四岁(时年赵同书四十一岁)时,赵将其接至招城家中居住,尊师如父,早晚伴其左右,深得林师惜爱。赵为学艺家境渐贫,连祖上留下的数亩好地都卖光了。林祖师在招城期间精化了早年教拳拳路,去伪存精,倾心教授。赵更是虚心好学,刻苦钻研,得其全部精髓,这就是招远拳法更精练,更实战的重要的原因。林师说赵有三宝,即“三捶、铁刺和单刀”,并评说“北有林文蔚、丁子成,南有赵同书”。赵一生以开餐馆和授徒为生,为人艺品俱佳,出师后武功超群,多次遇上门访友者,未曾负过。其武功已达炉火纯青地步。赵好打抱不平,在黄县(今龙口)惩过地霸“十虎”,被当地人送一绰号“神拳赵同书”,在招远捉过飞贼,为百姓除过害,被县长奖赏。七十一岁不幸因病逝世。(台湾张祥三先生著的六合螳螂拳)
赵春合(1910---1994年),招远市招城镇北关东村人,十六岁学艺于祖父赵同书,得其真传。二十八岁开始授徒,1937年,正逢抗日战争爆发,赵师在游击队王性初部当武术教官,为游击队培养训练了大批杀敌勇士,后因鬼子疯狂扫荡,游击队转移,赵回乡后以开武馆为业。赵师练功刻苦,历经战乱,文革仍坚持不懈,直至晚年还刻苦钻研拳术,为维护地方治安发挥余热。写有《六合门拳法和器械》小册子,留下了六合拳录象带一盘,被众弟子视为珍宝,赵师思想解放,性格开朗,授徒打破旧传统,一生择善授徒二、三百人,为六合螳螂拳的发扬光大作出了突出贡献。
张玉坤,五十六岁,招远市罗峰办事处北关西村人。为人性格开朗,正义感强,虽武功高强,但从不张扬,是个武痴,连金都招远行外的人知他底细的也寥寥无几。张十八岁从师温国襄师父,二十五岁又拜赵春合为师。嗜武如命,坚持不懈,三十年如一日,刻苦钻研,精心揣摩,去虚承精,使得今天六合螳螂拳的拳艺更精练,更实战。二十多个得意弟子随其习武。他教拳以用为本,充分强调出手不狠艺不高,心狠手辣方为上。
张玉坤正与隋国仁、郝世文、刘洪志、李光彬、张玉海、李光绪、张玉军、冷大策、郭玉军……
口诀歌
六合螳螂拳口诀歌:
“出手闪电独一家,提拖滑步实堪夸
勾搂刁采缠丝手,崩砸挂辟螳螂抓。
闪展腾挪危后安,粘粘贴*力推山。
里外磨盘怀中抱,随手低漏法无边。
手下有手叶底花,随形捉影镜里花。
顺提倒牵飞禽手,霹雳斩观挑进手。
败步撕退实为进,旋身展拍左右分。,
指似刚钩劈点打,点插乘隙上中下。
字母连环三尖照,腰似龙形身法妙。
步步向前世无敌,手步相因门不抛。
六合螳螂拳的打法:
一不登山,二不骑马,怎么练就怎么打
乱截中门一条沟,迎风劈砍往里投
圈锤连环向前进,刚破刚来柔破柔。
螳螂到头,捆封底漏
六合螳螂拳龙口张道锦一迈传乘:
王郎——姓氏不祥——魏三——林世春——丁子成——单香陵——张道锦等
六合螳螂拳术内容:
短锤起手 双封 藏花 铁刺 截手圈 先手锛 照面灯等
作用
六合螳螂拳快似闪电,变化多端,招招狠毒,独此一家。做到随手而出,随手而入,招的招,打的打,招打一家,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在打法使用上讲:快速突然,用法讲究“一不登山,二不骑马,就地发来就地打”。
在战略技击上讲:要有必胜的信念和胆量,临危不惧,勇往直前,六合为一体,打敌如走路。有胆敢打必成功。刻苦练出:一胆二力三技术,才能发挥出真工夫来。
在战术上讲,强调提打快攻,抢占有利位置,稳准快狠,出手不留情,前手跟后手,跟上后手难逃走。一交手就逼对方无还手之力,以静待动,遇敌不慌,沉着冷静。见手遇手直里捶,以气摧力,身体一抖就能产生巨大的爆发力,使对手措手不及,不见形影,出其不意而击之。上下协调,敢打敢进打破身势无遮拦,速间必胜,平时练习定要注意攻防意识,做到练时无人如有人,用时有人似无人,长期揣摩、苦练、实践,招式打出要准确,掌握火候。出手有近远,出拳分长短。把式把式全凭架势,把式如山,身似游龙,有高有低。六合螳螂拳刚中带柔,柔中带刚,刚柔相济,阴阳奇正,变化莫测。
总起来讲,六合螳螂拳是一种快速凌厉,打法多变,实用价值高,技击性极强的汉族拳术。
六合螳螂拳对提高人体生理功能和提高免疫力是极好的,长期练习对身心保养健体都大有好处,学练此拳老少皆益,身体强弱者都可练习,可去病强身、延年益寿、防身自卫、保家卫国、为社会和人民多做贡献。愿六合螳螂拳这支武林奇葩在中华大地上发扬光大、欣欣向荣、朝气蓬勃、永放光彩。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18 11:36
目录
概述
拳法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