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班固
《汉书·贾谊传》:“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
汉代初年,有个叫
贾谊的人,他小时候就聪明,年轻的时候就能吟诗作赋,文章写得非常华美。河南郡守
吴公对他非常器重,专门聘请他在手下当官。在贾谊的辅佐下,吴公治理河南郡,成绩卓著。
汉文帝登基后,听闻河南郡守治理有方,就升了吴公的官,吴公就向皇帝推荐了贾谊。汉文帝召来贾谊,给了他一个博士的官职。当时贾谊只有二十一岁,在所有博士中年纪最轻。每次讨论国家大事,贾谊都有高深的见解,提出了很多治国的好办法。
汉文帝非常欣赏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内贾谊就升官了。贾谊经常对皇帝说,君王应该公而忘私,为天下人考虑,不能有私心。朝廷中的小人嫉妒贾谊的才华,就经常向皇帝进
谗言,污蔑贾谊,还捏造了许多罪名,陷害他。后来贾谊被贬官,离开京城,到梁国去做梁王的老师。
不幸的是,在贾谊三十二岁那年,
梁王骑马的时候,不小心从马上摔下来死了。贾谊认为自己身为太傅,没有尽到责任,深深自责,经常哭泣,心情十分忧郁,为此生了病,不久就去世了。贾谊死的时候只有三十三岁。
人的生命固然可贵,但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活着,而在于它所蕴含的道德价值。生之所以可贵。就是因为它能“载义”,而一桩桩义举,都有益于对生命的开拓、充实、丰富、延长、保护……为义而死之所以静美,就是因为它虽是生命的结束,但死中振奋着永垂不朽的精神,死得其所,重于泰山。一个人能够献身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无论是生是死,都是实现了生命的价值,都能闪耀出夺目的光辉。为了集体利益而不考虑个人得失,公而忘私、克已奉公是一种美德。自古以来,有千千万万的人为了国家的生死存亡公而忘私、流血牺牲,正是由于他们的无私奉献,才保证了国家的安宁、统一和强大。作为青少年,也要像仁人志士那样做一个公而忘私的人。
清代·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六回:“自古道:‘公而忘私,国而忘家。’我们科场是朝廷大典,你我为朝廷办事,就是不顾私亲,也还觉得于心无愧。”
现代·
郭沫若《
水平线下·到宜兴去》:“像他这样不折不扣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人,泱泱的中国中,究竟能有几个?”
现代·
鲁迅《两地书》九:“而当时改革的人,个个似乎有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一种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