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办民助学校
教育产业化的产物
公办民助学校,是教育产业化的产物,是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在国家拥有所有权的情况下,学校经营权面向社会招聘有识之士投资教育事业和学校学生家长出纳择校费的一种办学形式。
简介
有几个典型的特征:相比一般的学校,办学硬件好,师资强,办学水平较高;收费贵,大部分收费不受义务教育收费限制;招生有优先权,大多是罗纳了辖区内的优质生源;教师吃公共财政饭,学校福利高。
现状与出路
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民助”学校收费贵,大部分收费不受义务教育收费限制,严重损害了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国民教育是一个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国民的基础教育更是国家义不容辞的职责。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免费,本是理所当然的民生大事,然而“公办民助”学校却例外,所谓“公办”就是用纳税人的公共财政建设学校硬件、为教师发工资,所谓“民助”就是家长不得不“自愿”缴纳昂贵的择校费。送子女就读“公办民助”学校的家长实际上并没有享受到免费义务教育的实惠。但是,就这么一个孩子,能够承受的父母宁愿“挨宰”也要送孩子就读“公办民助”的名校。可是穷人的孩子,即使再怎么拼搏成绩再好,也无法迈进这类名校的大门了,这个人为的不公平,祸害无穷,往往毁灭许多寒门学子的理想和前途。这实际上就是摧毁人才,还容易在小孩心中埋下“仇富”的种子,日后引发社会问题。 在社会对优质基础教育的需求与日俱增而公办优质学位又无法及时满足的矛盾面前,政府公办少数优质学校也无伤教育公平,前提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民助”学校必须回归公办的职能,取消高收费特权,取消所谓自愿的“民助”,像其他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一样收费。在招生上,面向辖区所有适龄学生,经过严格的考试进行择优录取。这样,寒门学子才有用功的动力,才有拼搏的希望。
以考试成绩作为优质学校录取的主要依据是否会引发唯分数论,加重学生负担呢?我认为群众要的是公平,至于如何教育孩子竞争,他们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智慧。我们的高考、公务员招录不也一直以分数为主要依据么?实际上。考试招录依然是公办优质学校谋求教育公平的一种好方式。
自古寒门多才俊。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义务教育的公平。为此,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民助”名校要尽快取消高收费,通过公开、公正的方式进行考试招生,为包括寒门学子在内的适龄学生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公办民助”“名校办民校”等办学模式已不适应新的形势要求。各地纷纷叫停公办民助学校,这也是体现义务教育阶段公平。
由来
上个世纪90年代初,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短缺,一些大中城市出现重点学校供不应求、上学要走后门的现象。与此同时,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无力满足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和改善薄弱学校的需求。在这一背景下,政府出台政策,允许一些公办中小学进行“办学体制改革”的尝试,即通过“国有民办”“公办民助”“民办公助”等形式,吸纳社会资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以弥补办学经费的不足。  早期的转制学校具有一定的实验性、探索性,只限于少数学校。其基本特征是“学校国有、校长承办、经费自筹、办学自主”。但是在实践中,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由于转制学校可以名正言顺地进行社会集资、向学生收取学费,政府可以显著减轻教育支出,并快速地扩大教育资源,满足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所以一些地方政府和学校,特别是那些社会声望好、在吸收社会资源方面有优势的重点学校,都很有积极性。“学校转制”的试验就逐渐演变为所谓的“名校办民校”。 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不平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31 17:13
目录
概述
简介
现状与出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