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第八支队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
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第八支队,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中共鲁东工委的直接领导下,潍坊各地的党组织和共产党员,集中力量开展了抗日武装的组建工作,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八支队和第七支队。七、八支队和潍坊地区的其他抗日武装一道,同日伪军及破坏抗战的反动势力进行了殊死的斗争,创立了光辉业绩
发展历程
1937年10月,中共鲁东工委一成立,即在潍县、昌邑、博兴、广饶、寿光、益都等县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筹建抗日武装。10月下旬,日寇侵入山东境内,寿光县委在牛头镇召开扩大会议,具体研究了组建人民抗日武装的问题。决定:第一步以各地党支部为核心,以党员为骨干,收集武器,组织抗日游击中队,就地活动;第二步是在日寇大兵压境,国民党政权行将崩溃时,再统一集结编队,宣布起义。12月下旬,日军占领济南后沿胶济路东侵,鲁东一带相继沦陷,国民党寿光县政府一片惊慌。中共鲁东工委于12月29日在寿光县城北牛头镇集合武装举行起义。起义部队命名为“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第八支队”,马保三任指挥,韩明柱任副指挥,杨涤生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一、三、五、七、九中队以及特务队、骑兵连共约700人。
1938年1月中旬,发展到近千人。1月25日,起义部队在寿光城西南三里庄设伏,击毁敌汽车1辆,消灭日寇军官3名、士兵1名,缴获军用物资一批。2月中旬,部队又在三合庄一带打垮伪华北治安军散兵一股,缴获步枪70余支。起义部队在战斗中不断壮大,寿光、益都、广饶等地的小股抗日武装相继编入,人数扩大到2000多人。
1938年3月25日,第八支队在昌邑北部瓦城与王培汉、纪方华领导的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第七支队会师。4月5日,两部合编为“八路军鲁东游击指挥部”,但原番号和建制不变。该部不久开赴富庶的胶东,与胶东第三军和掖县第三支队一起为蓬黄掖抗日根据地的初步开辟做出了贡献。在这里,第七、八支队的装备供给大大改善,部队发展到6000余人。6月,两支队合编成立“八路军鲁东游击队”,原番号和建制取消,但由于习惯,人们仍然对这支部队沿用“七支”、“八支”的称呼。7月,省委命该部开赴鲁南,全军西进。9月,与清河第三支队一起奔袭焦桥(长山县北部),粉碎王尚志、张景南、周胜芳等11个国民党土顽司令联合进攻清河八路军的阴谋,巩固、发展了清河以南地区的抗日局面。同年底,八路军鲁东游击队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支队”。
改革方向
八支队由牛头镇起义组建。1937年10月,中共鲁东工委成立后,工委组织委员张文通受命赴寿光开展抗日武装的组建工作。在张文通与寿光县委书记陈少卿组织下,寿光县委于11月上旬,在大革命时期入党的共产党员、牛头镇的马保三家中召开县委扩大会议,具体部署如何发动武装起义。会议决定,各地要以党组织为依托,以党员为骨干,大力发动爱国青年参加抗日,秘密组建抗日队伍,并将起义地点确定为群众基础较好的牛头镇。根据上级指示,将全县起义部队定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八支队,各地起义军定为中队。会议一致推选马保三为全县武装起义的总指挥。各中队相继建立后,张文通在牛头镇召集党员骨干分子会议,宣告成立八支队军政委员会,由张文通任主席,马保三、王云生、李文、王培汉、王文轩为委员。12月29日,八支队正式在牛头镇举行武装起义。随后,八支队进行编队,全支队共700人,编为一、三、五、七和特务队5个中队。起义后不久,山东省委派红军干部韩明柱到八支队担任支队副指挥,加强了军事领导力量。此后经过三里庄战斗、三合庄收编伪军一部和傅家庄整编,力量迅速壮大,军威日渐远扬,不仅寿光境内的抗日力量向其靠拢,就是附近县的抗日武装也前往集结。到1938年3月,八支队发展到2000余人,长短枪1000余支。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0 21:12
目录
概述
发展历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