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八角街道办事处位于开发区八角办事处八角口。办事处以“互利多赢、共谋发展”为经营理念,营造一个互信、互惠、和谐、包容的合作氛围,致力于建立一个和谐、透明的产品供应链。办事处自成立以来,一直秉承“诚于心,信于行”的经营理念。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实施 以人才为根本、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以创新为动力、以专业树品牌的发展战略,坚定地走快速、协调、持续、健康的发展之路。我们将秉承“用心经营、不断进取、勇攀新高”的理念,乘风破浪,直挂云帆,一起努力去实现我们的美好愿景。
地名由来
首先先说下,做为一名八角人就是这么骄傲.随着
烟台海上航运事业的发展,位于八角湾畔的八角口,已经规划成为烟台联结世界五大洲的又一座现代化大码头。
八角口西依建有阴主庙的磁山,东与建有阳主庙的芝罘岛隔海相望,八角口腹地广袤,八角湾水域宽阔,是一处天然深水良港。 八角口、八角湾均因“八角”得名,“八角”是个村名,始建于唐代,据《明世堂孙氏家谱》记载:唐贞观十八年(644年),唐太宗东征平辽,孙氏兄弟八人自辽浮海避难于此,从此有了一座只有八户人家的小村庄,故名“八家”。元至治年间,又有辽宁朱姓、附近官庄陈姓迁入,沿用旧村名。后因方言“家”与“角”音近,到明代万历十年(1582年),官文称“八角”,据此“八家”改“八角”。因“八角”一带是渔农兼营的宝地,后又有莱州丁姓、蓬莱刘姓和附近古现王姓、汤家汤姓相继迁入,村名仍称“八角”。
自从有了“八角”,村前的海湾称八角湾,临近的海口称八角口。八角口是人们进入八角湾捕鱼的海口,因常有各地渔船在此停泊,逐渐形成一个小码头。后来,一些外地人定居于此从事商贸活动,使八角口由最初的捕鱼海口演变为拥有商号50余家的商贸码头,颇有小城风范,《
登州府志》、《福山县志》均称:明天启年间,这里就是繁荣的商贸港口。烟台开埠后,八角口才日渐衰落。
据《
福山区地名志》记载:八角乡政府所在地八角口,自古以来便是海防重地,明代这里建有守御百户所,旧城遣址尚存,与奇山守御千户所遥相互应。明天启年间,一个叫刘鉴的在此任百户,统兵驻守八角湾,因驻地有一形似石屋的自然景观,故称石屋营,石屋营现已成为村名,村中有“百户刘鉴碑”。八角湾畔有个烽台村,即因明代在此建有“烽烟台”而取名烽台。八角湾东岛中部还有明代所筑“烽烟墩”,至今保存完好,系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八角湾的自然景观很多,著名的有鹰嘴石、老虎石、五哥石等。
随着八角湾规划蓝图的实施,沉睡了一个半世纪的八角口,将重新崛起。
特色
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属沿海丘陵地带。东临黄海套子湾,海岸线长10千米,潮间带主要为岩礁地质,潮下带主要为泥沙石底质,宜贝、藻、参类生长。浅海养殖面积400公顷,捕捞船只5400只,总动力5500马力。盛产海参、对虾、鲍鱼、海胆、扇贝、赤贝、鲈鱼、鲅鱼等。八角湾是天然避风港湾,低潮时水深8—15米。套子湾内现已建成一座可停泊万吨级以上船只、集加水、加油、加冰于一体的船舶港,年吞吐量达到1亿吨。陆地多为丘陵,属黄粘性土壤,河间平地为冲积砂土,宜果树、粮油作物生长。特产苹果、大樱桃、草莓、葡萄、仁用杏等。
八角已成为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开发的中心地带。可以直接接受中外知名大企业和开发区的辐射带动,具有最大的发展优势和潜力。已有化工、建材、冶炼、水产品加工、冷藏等工业门类。
渔灯节
古老的
渔灯节是我们烟台开发区人的骄傲,是我们的精神精神家园里的一朵奇葩。
2005年
春晚,渔灯节走进央视,第一次掀开她的红盖头。
随着国家
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的开展,让我们再次与她亲密接触,看看她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渔灯节是烟台开发区八角周边渔村的一个
传统节日,由于年代久远,具体的起始年代已经无法考证。相传在一年的农历正月十四,八角下刘家村的
渔民出海
捕鱼,突遇海上大风浪,直到晚上仍未归来。心急如焚的村民们提着灯笼,拿着火把聚集到海边叩拜龙王,乞求保佑家人的平安归来。村民们的诚心感动了
龙王,顿时灯光、火光连成了一片,分外明亮,这耀目的灯光映红了整个套子湾的天空,海水也变的金光四射。漂泊在海上的渔民们看到这耀眼的灯光,就朝着光的方向奋力划去,终于在第二天早晨,全体渔民都平安地回到了岸边。从此,八角各村中,凡是出海的渔民,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四都要制作渔灯,带上
祭品,到海边烧香叩拜,乞求龙王保佑出海平安,鱼虾满仓。
据记载,在清道光,光绪年间,下刘家的渔民们都自发成立了“海会”,带领村民们修建龙王庙,在庙前、海边举行渔灯节。相传下刘家的渔民刘成道在村里极有威望。上刘家、下刘家、陡崖三村村民举行渔灯节祭祀活动,推举他为三村“海会”会首,主持祭祀。为表示对龙王的尊敬,他提议重建龙王庙。工程一开始进展的十分顺利,可在新龙王庙即将建成之时,却独缺一块大条石作为庙前的供桌,村民们四处寻找也寻它不到。刘道成独自一人坐在海边发起愁来,就这样不一会儿迷迷糊糊地睡了过去。在梦中,他见到了龙王,龙王指点他说在下刘家近海的“红石”有块大石,可以用来做供桌。梦醒后刘道成非常兴奋,他赶紧领人出海寻石,果然在“红石”附近水下有块大石,大石被拖上岸,方方正正,完全符合人们的要求。更令人称奇的是,此石的石质与当地的石头完全不同,并且上面没长一点海苔,由此人们对龙王显灵的传说就更坚信不疑了。
龙王庙重修以后,八角尤其是下刘家一带的渔灯节达到了高潮。在离渔灯节还有三四天,人们就开始了祭祀的准备活动。他们把与海水颜色相近的青萝卜横切开,掏空,然后在里面填上蜡、灯芯,做成一盏盏小渔灯,再把渔灯扎成灯棚,灯棚一直要从庙前向南约五六百米长。妇女们开始忙活着蒸大馒头,煮猪头。在正月十四下午,各家陆陆续续赶到庙前,把自家备好的十个大馒头、五个水果供碟和一付大猪头供在龙王庙前。庙的周围,渔船的船头、
船舷都放满了渔灯,写有“海不扬波”的红旗也被挂上了船桅。船身上则贴着大红纸,上面写着“一帆风顺”,“船头无浪行千里,舵后生风送万程”等预祝出海作业平安无事的话语。龙王庙前、渔船上,渔民们燃放烟花,点响爆竹,又是烧香,又是叩头,乞求龙王能够保佑他们一年中风平浪静、生活富足。活动的高潮是戏班唱戏,财力较强的渔民请来戏班子到庙前唱大戏,往往是两家甚至多家戏班唱对台戏,剧种以吕剧和京剧为主,那些十里八村的戏曲票友们也赶来凑热闹,时不时哼哼一小段。戏一直从下午唱到晚上,人们都大过了一把戏瘾。当夜幕降临,整个海岸就成了灯火的世界,海边渔灯星星点点,庙前锣鼓震耳喧天。渔民们攒动在这光 与影的世界,享受着一年中最快乐的一天。
渔灯节一直作为当地渔民的传统节日继承了下来,即使是在文革期间,龙王庙被推倒了,渔灯节也没有停止,人们对龙王的虔诚也并没有因为历史的发展而湮灭。
如今,每年的正月十四,八角渔民们依旧保留着古老的传统,做渔灯,送渔灯,到龙王庙前进行各种祖辈流传下来的祭祀活动。除了传统节目唱大戏之外,八角渔灯节还把渔家歌舞、
海阳大秧歌等特色节目引入了节日庆典,使得整个节日充满了时代气息。
在“渔灯节”期间,渔民的文娱活动主要分两种形式。一是庙前搭台唱戏,多以京剧空城计等老曲目为主。二是港口码头多以锣鼓、秧歌、舞龙等自娱活动为主。
渔灯节作为一种祭祀活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三、十四,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渔民都要拜祭龙王、海神娘娘、祭船和送渔灯,祈求海上的神灵保佑新的一年人船平安,出海渔船满仓,日进斗金……灯,有三层意思。一是取鱼虾丰登之意;二是照亮引路佑护人船平安归来之意;三是使神灵认人识船,保佑人船平安。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