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初年开始,
汉正街的商业与手工业便日渐发达,由于商业与手工业按行业高度集中,于是,便形成了所谓“八大行”,其中,商业的八大行称为“上八
行头”;手工业的八大行称为“下八行头”。当时同行业的商人、手工业工人为了共同的经济利益,自动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个小
团体,当时称为“帮口”,这些帮口都有各自的集会之所,商业与手工业的“八大行”便属于此类“帮口”。
清道光三十年(1850)刊行的
叶调元《汉口竹枝词》中,有一首写汉口“八大行”的诗道:“四坊为界市廛稠,生意都为获利谋。只为工商帮口异,强分上下八
行头。”作者自注云:“银钱、典当、铜铅、
油烛、绸缎布匹、杂货、药材、纸张为上八
行头,
齐行敬神沈家庙;手艺作坊为下八行头,齐行敬神三义殿。”清楚地说明了当时商业的八大行。集会之所在沈家庙,在今宝庆码头下首,原庙已毁。而手艺作坊因不能与资金雄厚的商人抗衡,只好压居下八
行头,集会之所在三义殿(今三义街)。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后,汉口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商场情况发生巨大变化,商业“八大行”也有所变更,清同治(1962—1874)、光绪(1875—1908)年间,银钱、典当、铜铅、油烛、绸缎布匹、纸张等行业相应衰退,大宗交易转移到其它行业。于是,汉口商业的八大行变为:盐行、茶行、药材行、广福杂货行、油行、粮食行、棉花行、牛皮行。但从此以后,地方文献资料中就再也没有“八大行”的记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