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和会馆
广东广州的景区
八和会馆,位于广东广州的景区,开发时间为全天开放(仅限外观),一般12:30左右会有排练,允许入内。
历史沿革
在清朝光绪十五年(1889年)八和会馆在广州黄沙旧地海旁街落成。八和会馆共分八堂,作为粤剧艺人住宿之用:兆和堂庆和堂福和堂新和堂永和堂德和堂慎和堂普和堂。百和堂意为八方和合,同结一心;不同的行当被安排居住不同的分堂。小生、正生及大花面具在兆和堂。二花面、六分住在庆和堂。花旦住在福和堂。丑角在新和堂。武生在永和堂。五军虎及武打家在德和堂。接戏卖戏的在慎和堂。棚面的音乐人员在普和堂。由于工作人员有很多,八和会馆更设有方便所(医疗室)、养老院、一别所(安排身後事情)、小学、何益公司(戏箱行)。八和会馆会员总多,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後期实行行长制度,各行行长都是全体人员推举出来,到了今天仍然会定期选举主席。
制度建立
一九四七年底进行改选,当时想当会长的有郑炳光,他是两仪轩药店老板的女婿,原是一武生,又当班主。八和会馆的会长,历来都是“身家厚,名声大,资格老”才能当上的,我(黄君武)当时只有卅七岁,条件还不够。但由于我不卷进派系之争,与行中各方面关系较好,又得到我师父白玉堂及白驹荣等老一辈演员的支持;记得当时选举会场是在太平戏院,郑炳光有一班打手,我亦有我的一班人,如广州市粤剧团的黎鹏飞都跟随着保护我。选举时出席人数有二千多人,我以一千八百多票获选为八和会馆会长。初时全称是“广东省八和粤剧协进会”,而市警察局探长李彦良、机器工会李德轩及社会局都来干预,认为不能称协进会,因为“协进”不突出是工人组织,所以在一九四八年改成为“广东省八和粤剧职工大会”,归社会局管。当时那个社会局长朱瑞元还亲自过问会馆工作。直至广州解放后,于一九五一年九月“八和会馆”移交给广州市总工会,成立“文艺工作者工会”。
成立八和会馆后,实行行长制。第一位行长是邝殿卿。吉庆公所原是吉庆堂,是管理四乡来请戏买戏的。各戏班在吉庆公所挂出水牌(又称货单),如某某班有那些演员,有那些首本戏。凡订戏的都经过吉庆公所,订合同写合约订明某年某月某日演出,分别保证负责上演和不欠戏金。订金交到吉庆公所后要到演出后才能拆订。公所收2%佣金,由订戏一方和戏班各付1%。凡有某些村镇拖欠戏金未支清的,则在公所内挂牌写明,大家不再去演出,以示拒绝。吉庆公所主要作为一个中间人。这个行规八和会馆成立后也依照执行。
当时会馆虽是行长制,但也很民主,设有议事亭,研究订立有关行规。资方和演员订合同也要订约,其工钱2%交八和会馆作会费,保证资方不欠工钱,演员不得“花门”(逃跑或跳到别班演出)。因此,八和会费收入甚巨。而八和会馆对一些戏班、演员因外出演戏不能回来或因意外事故回不来的,八和会馆则负责出钱,打发这些人回广州,内行叫“游水”。当时小戏班是常有这些事情发生。此外,一些患病不能演出或其他事故回不来的,凡报给八和会馆,也都设法让其能返回广州,即使欠下款项,也能代为垫支,这些权利、义务也作为行规。民国后财政收入很充足,福利方面还算差不多,直至抗战前仍是这样。
演员的师徒关系规定要有三任世班(一任六年),即要有十八年工龄的名演员才能收徒,因而很难得。但也有不够三任的。师徒立约订明成名之后要谢师六年;并有“若有山高水低,各安天命,任由打骂”等等。师约由师徒签字及徒弟的长辈(父、母或兄长)签字承认,还要打上手指模,加盖八和会馆大印。由会馆给学徒一封“利事”(红包)。虽然条件苛刻,但那时也有很多人学。这种出身称为原班出身,身价较好。另有一种是由“收水”(不能演戏)的老艺人设馆教,则不受八和会馆限制,内行称为“尖头馆”。徒弟学成后也要到会馆立师约,谢师几年则由师徒商议,两三年不等,不受限制。还有一种是细班,只教几十人,由乡绅或用公尝款请几名老艺人来教。据我所知如“采南歌”、“小英雄”、“乐群英”等。这些要求也很严格,但不如原班出身的有更多机会实践。
会馆规定大班演员最少六十三人,十一至十三个音乐员,九衣十杂,才能称大班。但也有五十六人称大班的。规定十六个大红槓(箱)才能称大班。半班只有十二个或八个。也有甲、乙、丙、丁的“四两装”,还有“过山班”,没有衣箱,只有一般用的戏服,用圆箩装去,也叫“圆箩班”。
大班有武生三名、小武四名、花旦九名、公脚一名、大花面一名、二花面一名、老生三名、正生一名、正旦一名(演老旦的)、小生三名、丑生三名、打武员六名、六分四名、拉扯四名、大甲四名、马旦四名、手下四名、堂旦四名(做堂差等)。这是最低要求,只能多,不能少。
演员要多,因过去演戏演得时间长,正本戏由下午一时许演到七时,休息一下又由八时许演至天光大白。二十年代的戏院仍有戏演至天光的,一般上灯火后名演员才出场,然后是“三出头”,深夜后才由一般演员主演。
演出第一晚或年初一晚,必须演“六国大封相”,正本必须演“玉皇登殿”,内行叫“开叉”、“天姬送子”(生封相、死开叉,必须有那么多演员才能应付)。
“封相”是有来历的。清朝有个奉革举人刘华东,取材昆剧“金印记”编了出来。一般是先演“碧天贺寿”,后演“六国封相”。后来演“封相”也作为一种检阅,表明该班人数和人材。
会馆设施
八和会馆成立后设有吉庆公所,是原吉庆堂的变相。当时八和会馆中间隔一条青云巷就是吉庆公所。八和会馆左边,分八个堂,独慎和堂则迁入吉庆公所,后面是“安息所”、“敬老院”(收容无儿无女的老艺人),还有一个神楼,安放李从善的神主牌(灵牌)。会馆门楣上有一块大石刻着“八和会馆”,后面有一大天井,两廊后供有祖师位,有“华光先师”,两旁有两张大宫座椅,两边还有四枝红棍,据任俊三说本来是安放唐明皇的,外江梨园会馆甚至上海伶界联合会也是安奉唐明皇的;而我们安放华光先师是因光绪年间初期火烧寺院(寺院在现教育路,南方戏院附近),当晚寺院有个前辈艺人叫“崩牙启”救了很多人,自己也以身殉;当时艺人下乡演出也是搭戏棚,也有被火烧去的。相传华光是火神,因而供奉华光为祖师。华光像是当时南海县县大老爷捐献的。因八和会址是属南海县,会馆是两广总督批准建立,故南海县县官捐献神像。入伙时是用八座轿由德和堂八名打武家穿上戏服抬进去。后来成了惯例,由打武家成立“銮舆堂”,凡是华光诞出游,迎神赛会都由他们抬着出游一番。“銮舆堂”是属德和堂内小数人的私人组织。神的龙牌写着神的全衔是“喃呒阿弥华光游戏神道佛”,与其他神庙的华光称谓不同,其他神庙多称为“敕赐五显华光大帝”。此外还有田、窦二师和张骞师父。四条红棍是用来对违反行规的人罚在华光祖师面前打屁股用的。华光神位后面是议事亭,两廊则住有香公(即庙祝),是戏行子弟,专事供奉神像之职,也属八和会馆组织之内。  抗日战争后,于一九四六年间,广州八和会馆恢复活动,当时租得十三甫一间屋作会址。不久,美洲三藩市、新加坡等地艺人捐了一万多美元回来,在恩宁路买了一间房子做会址,并在河南堑口长庚里买了一间屋为宿舍,买了河南鳌洲外街一间屋作分会。一九四六年以关德兴薛觉先马师曾为正副会长,他们都是挂名的,实权落在尹铁(当时市公安局的警探,后台是市公安局警探长李彦良)手上。广州解放时,他先逃港,闻已去世。另一个掌实权的是罗筱荪(艺名小莺莺)是马师曾的亲信。
发展空间
随著粤剧不断向各地发展,八和会馆也成立了不少分会,现存的分会遍布世界18个国家或地区,而广东的八和会馆被海内外粤剧人士尊为“母会”。香港八和会馆前身是“八和公寓”,是粤剧从业员散班後住宿的地方。香港的会馆曾经多次改组,分别为“八和剧员总公会”、“八和粤剧协进会”、“广东八和粤剧职业工会”。终於在1953年,重新注册成立“香港八和会馆”,统理粤剧整体事务。四十年来,该会在推动粤剧在国际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新加坡八和会馆前身为“梨园堂”於清朝咸丰七年(1857年)创建,於光绪二十六年(1890年)始更名为八和会馆。除了这两个分会,还有“澳门八和会馆”、“美东八和会馆”及“英港怡情雅聚”。
历届主席
第一届(1953年):新马师曾
第三届(1955年):关德兴
第四届(1958):白雪仙
第七届(1961年):何非凡
第十一届(1964年):麦炳荣
第十二届至第十五届(1965年-1970年):梁醒波
第二十六届(1992-1994年):汪明荃
第二十七届(1994-1996年):汪明荃
1997年至2007年:陈剑声
第三十三届(2007 - 2009 )汪明荃
第三十四届 ( 2009 - 2011 )汪明荃
第三十五届 ( 2011 - 2013 )汪明荃
第三十六届 ( 2013 - 2015 )汪明荃
交通信息
乘坐2路、3路、82路至“恩宁路”站下。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6 00:40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制度建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