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
完璧归赵。”后遂以“全璧”等比喻完整而无缺损的东西。
释义
比喻完整而无缺损的东西。
例句
唐 李商隐 《灵仙阁晚眺寄郓州韦评事》诗:“潘游全璧散,郭去半舟闲。”
宋 强至 《依韵奉和司徒侍中中秋筵散雨馀微见月色》诗:“未容午夜瞻全璧,先隔微云漏碎金。”
宋 苏轼 《监试呈诸试官》诗:“千金碎全璧,百衲收寸锦。”
宋 陆游 《自儆》诗:“所要怀全璧,宁当耻缊袍。”
元 范梈 《和谢友人惠范君用笔》诗:“盛赐怀全璧,斯文托一芒。”
元 许有壬 《李惟中学士自西台侍御召入以未央宫瓦砚为贶作此谢之》诗:“体呈全璧径尺许,沼开新月才一眉。”
明 胡奎 《挽郭子振》诗:“只道归全璧,安知梦一炊。”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三:“余常言,自刻本《説郛》出,而《説郛》亡矣,然其中全帙有另鐫行者,后人缘其书目,广求之,始为全璧,未可为此刻误也。”
鲁迅 《
热风·儿歌的‘反动’》:“然拜读原诗,亦存小失,倘能改第二句为‘两半个都那里去了’,即成全璧矣。”
详细释义
典源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彊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典源译文
赵惠文王的时候,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了这件事,就派人给赵王一封书信,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交换这块宝玉。赵王同大将军廉颇及大臣们商量:要是把宝玉给了秦国,秦国的城邑恐怕不可能得到,白白地受骗;要是不给呢,就怕秦军马上来攻打。怎么解决没有确定,想找一个能派到秦国去回复的使者,没能找到。宦者令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派去。”赵王问:“你怎么知道他可以呢?”缪贤回答说:“为臣曾犯过罪,私下打算逃亡到燕国去,我的门客相如阻拦我,说:‘您怎么会了解燕王呢?’我对他说:‘我曾随从大王在国境上与燕王会见,燕王私下握住我的手,说“愿意跟您交个朋友”。因此我就了解他了,所以想往他那里去。’相如对我说:‘赵国强,燕国弱,而您受宠于赵王,所以燕王想要和您结交。现在您是逃出赵国奔到燕国,燕国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必定不敢收留您,而且还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您不如脱掉上衣,露出肩背,伏在斧刃之下请求治罪,这样也许侥幸被赦免。’臣听从了他的意见,大王也开恩赦免了为臣。为臣私下认为这人是个勇士,有智谋,派他出使很适宜。”于是赵王立即召见,问蔺相如说:“秦王用十五座城请求交换我的和氏璧,能不能给他?”相如说:“秦国强,赵国弱,不能不答应它。”赵王说:“得了我的宝璧,不给我城邑,怎么办?”相如说:“秦国请求用城换璧,赵国如不答应,赵国理亏;赵国给了璧而秦国不给赵国城邑,秦国理亏。两种对策衡量一下,宁可答应它,让秦国来承担理亏的责任。”赵王说:“谁可以派为使臣?”相如说:“大王如果确实无人可派,臣愿捧护宝璧前往出使。城邑归属赵国了,就把宝璧留给秦国;城邑不能归赵国,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地带回赵国。”
同源典故
全璧 全赵璧 回赵璧 完璧归赵 抱璧还 指图睨柱 冲冠发 璧终全 相如璧 睨柱吞赢 碎壁 秦城未易 秦璧归 能回赵璧 蔺卿全璧 冲冠发 赵璧 赵璧犹全 连城 连城价 连城玉 连城璧
运用示例
三国 魏 曹丕 《与锺大理书》:“不烦一介之使,不损连城之价。”
唐
韩愈 《县斋有怀》诗:“谁为倾国媒,自许连城价。”
明
徐复祚 《红梨记·诉衷》:“那解元风雅连城价,谱鸳鸯无端辏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