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自然与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资源,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随着人们对遗产价值的认识和理解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由于环境变化和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造成了自然和文化遗产破坏的日益加剧,遗产保护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在当前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中,应当重点关注几个问题:应当重视申报的同时还应注重遗产的发掘、整理和保护;正确处理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强调自然与文化的综合研究;重视周边社区对遗产保护的重要作用;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关注遗产类型;加强遗产保护与管理的科学研究等。既要注意与国际接轨,积极进行遗产申报,使越来越多具有全球重要价值的遗产得到国际社会承认和共同保护,又要珍视我国自身遗产地的发掘、整理和保护,使那些由于各种原因暂时不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但同样具有重要价值的各类遗产得到充分保护。
项目简介
目前,世界上大量的农业生态系统正面临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威胁,其中许多属于全球重要农业遗产(GIAHS)。世界农业遗产的保护在全球范围内还是首次,该保护什么,怎么保护,一切还在摸索之中。通过对2005年联合国粮农组织选出的浙江青田的稻鱼共生系统研究,并结合自然保护区管理的相关经验,在对GIAHS保护目的已经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及当地社会经济情况分析的基础上,对GIAHS-稻鱼共生系统遗产地保护的政策、组织、技术及资金保障措施等进行总结,为理顺遗产地保护过程中的各种关系,保障各项管理措施的有效实施提供参考。
保护区管理机构可以对保护区在试验区及外围地区进行的以生态旅游为重点的资源适度经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予以资金、技术、税收等政策优惠,提高保护区自养能力;提高保护区科技人员待遇,解决其后顾之忧,在科研经费的安排上予以政策倾斜,促进保护区科学研究工作。
生态补偿机制由一系列的环节构成,建立补偿机制,可为保护区筹集大量资金和物质,改善办公条件、科研条件,通过建立一支充分应用高科技手段的管理队伍,增强保护力量,及时发现和制止各种破坏行为。
针对目前保护区管理中的问题,需要建立专门的稻鱼共生系统保护管理部门,建议成立以县政府为主的稻鱼系统保护委员会、以省农业厅为主的稻鱼系统保护委员会,保护委员会设置:综合办公室、计划财务科、资源保护管理科、科研监测科、开发经营科等科室。尽快加速稻鱼共生系统保护区的行政管理体系的建立,完善行政管理机构与体制,落实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责任措施。
由于目前掌握稻田养鱼这种技术的人员呈下降趋势,为了让广大农民能掌握稻鱼生产的新技术,需要编制以栽培技术、施肥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等为核心内容的核心区农产品生产规程、缓冲区及试验区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并做技术集成和示范。
中国传统农业
实践经验有一个世界上少有的、连续的文化传承基础。由于其发展时间长,应当有很多经得起自然和社会历史变迁的内在合理性。由于工业化农业是对传统农业的否定,而生态农业是对工业化农业的否定,这种“否定之否定”会使传统农业有很多经验值得未来借鉴。
目前由于工业化农业手段的推广,以及对现代生产条件的不适应,传统农业实践方式已迅速消失。一代人的生产队管理体制使传统农业经验的家庭传承途径被严重削弱。目前可以考虑锁定偏远区域和年纪大的老队长、老技术骨干为传统农业实践的调查对象。传统技术还能在古代农业贡献、地方志等文字记录中获得。应当对传统农业实践进行系统而广泛的收集整理,然后进行严格的效果筛选和深入的机理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改造,并逐步推广应用。这将有利于加速生态农业的发展。
农业文化遗产
分狭义和广义两个概念。狭义上就是指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传承、保存下来的农耕生产的经验,而广义的农业文化遗产,则是指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传承、保存至今的各种农业生产经验和农业生活经验。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就是通过这样一个工程,来重新看待、评估、反思我们的传统农业文明,并为今后人类农业文明的发展指明一条前进的道路。
遗产保护
工作的保护核心就是对传统农业耕作技术与经验、传统农业生产工具实施保护、科学而有效的传统农业生产制度、传统农耕信仰与民间文学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对当地特有农作物品种实施有效保护。
在实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对传统农业文化遗产要抱有一种更加宽容的态度;在农业遗产保护和开发过程中,应秉持大遗产概念;打破陈旧观念,彻底澄清传统文化落后观;抓住重点,带动一般,以地域标志性文化统领传统文化遗产;加强对农业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等。
世界遗产是财富,该财富属于全世界,而不仅仅属于当地或某个国家,有必要让人们分享。必然开展面向专业人员的科考等专项旅游;应该开展面向青年学生的教育的一般旅游;可以开展适度的大众观光旅游;遗产保护离不开旅游开发,但必须适度,关键是要在两者间建立平衡点。
世界遗产旅游开发的定位应是保护为主、开发为辅。因为遗产地不是风景区,它的核心功能是保护遗产,而不是创造经济效益;不能完全“商业化”,“人工化”和“城市化”;不能把下蛋的鸡杀掉。莫让遗产变遗憾:盲目开发、过度开发,后果严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把旅游定为对世界遗产的四大主要威胁之一(另三个分别是战争、自然灾害和重大工程建设)。传统的旅游规划从根本上忽视了大地景观是一个有机的系统,缺乏对景区及单元地块之间应有的连续性和整体性;超前的规划使大量土地撂荒,实际上都导致了景区扩张的无法和无序以及土地资源的浪费;传统的旅游规划使绿地系统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事实上是被动的点缀,是后续的和次级的,从而使自然过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得不到保障。
应在从“以人为本”到“生态优先”、“遗产保护优先”来考虑问题,用反规划(逆规划)的思想:反思规划、反过来规划、“负”的规划成果:为人类和中华民族的万代子孙留下一个永远得到保护的“不建设”空间;“反规划”不是不规划,也不是反对规划;不规定必须做什么,只强调一定不要做什么,不能在某些地方做什么——守住生态底线、守住遗产底线等。
农业文化遗产与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不同,未来的农业文化遗产本身仍要发挥生产作用,供外人参观和欣赏是重要的,但不是主要的。近年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运动从对单体文物的保护,发展到保护成片的城镇和村落景观整体(包含其赖以形成和存在的环境),甚至提出了包含独特历史文化资源的线形景观“文化线路”或“遗产廊道”的概念。
根据实际,青田旅游性质应是综合性的生态旅游:研修旅游、乡村旅游(观光旅游)、休闲旅游、购物旅游、生态旅游、综合性的生态旅游等。其旅游开发的核心理念:通过典型生态旅游社区的构建,展示一个世外山村和谐的生产生活方式,让游客在村民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充分接触中感受生活,营造现代人精神回归的心灵家园。针对大众游客的体验活动将不局限于参观学习,而是触摸真实生活,樵渔耕读,纵情山水。
在今天看来,传统的稻鱼系统在技术和经济等方面存在若干问题,已严重影响到这种传统生产方式的存续:1、技术粗放。主要表现在:水体小,鱼类栖息环境差;鱼种规格小、放养密度低;饵料不足;迟放早捕,养殖时间断,这些技术因素限制了稻田养鱼产量的提高。2、品种单一,种性退化。青田等浙东南地区喜爱田鲤鱼,这些鲤鱼品种性温顺不善跳跃,不易逃逸,很适应稻田环境,但长期以来,由于品种混杂,加之近亲繁殖,种性退化,生长缓慢,影响了稻田养鱼产量的提高。3、生产规模小、比较效益低。传统稻田养鱼产量极低,青田县1985年平均亩产7.6公斤,1987年10.7公斤,2004年为20公斤,而完全采用传统方式养殖的田块产量一直保持在10公斤以下。加之,农民稻田养鱼面积小且零星分布,如方山龙现村多数农户仅有几分田,即使全部出售,收益也十分有限。而相对于稻田养鱼,经商或出国有更高的收入。4、现代农业技术的冲击。
尽管传统的稻田养鱼模式在今天看来存在种种缺陷或不足,但这些多半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冲突的结果。由于传统稻鱼系统是一种建立在传统农耕文化基础之上的农业技术、经济与文化的综合体,对它的保护、研究和利用也必须多管齐下,均衡考虑,而不能仅仅或过多地关注其日渐衰减的经济效益。从确保食品安全、改善生态环境、保护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政府有必要在政策、制度、资金等方面为传统稻鱼共生系统的存续提供保证,特别是加强相关科学研究,为稻鱼共生系统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世界农业遗产的保护在全球范围内还是首次,究竟应该保护传统的稻田放养的模式还是改良后的养鱼模式,具体应该保护什么,怎么保护,政策如何配合,这一切都需要摸索和研究。在此,我提一些个人不成熟的观点,供大家参考。
一是农民应成为项目实施的主体。农民是系统的保护者也是系统的受益者。当地群众更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比政府制定的方案更具有可行性,应该把主动权交给民众,让他们成为管理的主体,使当地的自然资源的经营管理更有效率。
二是保护区的范围不宜过大。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初期在地域范围上不宜过大,否则不利于保护措施的实施和项目的适度开发。
三是要借力发展,加强国内外合作。充分发挥国内外科技力量的积极性,共同保护与继承稻鱼共生系统。县政府将成立专门的农业遗产保护委员会,制定详细规划,动员当地农民参与合作。同时,建立健全相关机制,逐步形成政府、企业、农民共同投入的机制。进一步加强宣传,使更多的人认识遗产。
四是要正确处理好保护和开发的关系。保护和开发是相辅相成的,在项目开发中,要处理好长远效益和眼前利益,要千方百计保护好生态景观、景致和生态生产模式,消除一切与自然背离的系统改造。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在保护稻鱼共生系统的大背景下,通过适当改造满足现代人为生活、旅游、参观的需要,从而也更能展现出遗产的珍贵价值,凸现出遗产的效益。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25 02:59
目录
概述
项目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