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环境问题
超越主权国国界和管辖范围的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问题
全球环境问题,也称国际环境问题或者地球环境问题,指超越主权国国界和管辖范围的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问题。其含义为:第一,有些环境问题在地球上普遍存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环境问题在性质上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如气候变化、臭氧层的破坏、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第二,虽然是某些国家和地区的环境问题,但其影响和危害具有跨国、跨地区的结果.如酸雨、海洋污染、有毒化学品和危险废物越境转移等。当前,普遍引起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全球气候变化、酸雨污染、臭氧层耗损、有毒有害化学品和废物越境转移和扩散、生物多样性的锐减、海洋污染等。还有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水污染和水资源短缺、土地退化、沙漠化、水土流失、森林减少等。
特点
全球环境问题虽然是各国各地环境问题的延续和发展,但它不是各国家或地区环境问题的加和,因而在整体上表现出其独特的特点:
全球化
过去的环境问题虽然发生在世界各地,但其影响范围、危害对象或产生的后果主要集中在污染源附近或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其影响空间有限而全球性环境问题,其影响范围扩大到全球。这是因为:
1、一些环境污染具有跨国、跨地区的流动性:如一些国际河流,上游国家造成的污染,可能危及下游国家;一些国家大气污染造成的酸雨,可能会降到别国等。
2、当代出现的一些环境问题,如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等,其影响的范例是全球性的,它们产生的后果也是全球性的。
3、当代许多环境问题涉及高空、海洋甚至外层空间,其影响的空问尺度已远非农业社会和工业化初期出现的一般环境问题可比,具有大尺度、全球性的特点。
综合化
过去,人们主要关心的环境问题是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问题。而全球环境问题已远远超过这一范畴而涉及人类生存环境和空间的各个方面,如森林锐减、草场退化、沙漠扩大、沙尘暴频繁发生、大气污染、物种减少、水资源危机、城市化问题等,已深入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解决当代全球环境问题不能只简单地考虑本身的问题,而是要将一区域、流域、国家乃至全球作为一个整体,综合考虑自然发展规律、贫困问题的解决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循环利用、人类人文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与社会和谐等问题,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解决好,需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社会化
过去,关心环境问题的人主要是科技界的学者、环境问题发生地受害者以及相关的环境保护机构和组织,如绿色和平组织等。而当代环境问题已影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影响到每个人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当代环境问题已绝不是限于少数人、少数部门关心的问题而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
高科技化
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由高新技术引发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多。如核事故引发的环境问题、电磁波引发的环境问题、噪声引发的环境问题、超音速飞机引发的臭氧层破坏、航天飞行引发太空污染等、这些环境问题技术含量高、影响范围广、控制难、后果严重,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累积化
虽然人类已进入现代文明时期,进入后工业化、信息化时代,但历史上不同阶段所产生的环境问题,住当今地球上依然存在并影响久远一同时,现代社会又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环境问题。因为很多环境问题的影响周期比较长,所以形成了各种环境问题在地球上日积月累、组合变化、集中暴发的复杂局面。
政治化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和全社会对环境保护认识的提高,各个国家也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因此,当代的环境问题已不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成为国际政治、各国国内政治的重要问题。其主要表现在:
1、环境问题已成为国际合作和国际交流的重要内容。
2、环境问题已成为国际政治斗争的导火索之一,如各国在环境责任和义务的承担、污染转嫁等问题上经常产生矛盾并引起激烈的政治斗争。
3、世界上已出现了一些以环境保护为宗旨的组织,如绿色和平组织等,这些组织存同际政治舞台上已占有一席之地,成为一股新的政治势力。
总之,环境问题已成为需要国家通过其根本大法、国家规划和综合决策进行处理的国家大事;成为评价政治人物、政党的政绩的重要内容;也已成为社会环境是否安定、政治是否开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发展趋势
1992年初,世界观察研究所发布的世界环境状况年度报告,用大量数据说明世界环境正在恶化,指出需要开展一场环境革命来拯球人类的命运。同年稍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公布了《1972~1992年的世界环境状况报告》,也指出人类正遭遇前所未有的环境问题。
自1992年环境与发展大会举行以来,经过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离(21世纪议程)所确定的目标还相距甚远,全球环境日益恶化的趋势还未扭转,各种全球环境问题无一不在阻碍着人类的发展。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主编的《全球环境展望》提出,当前全球环境问题呈现以下七个方面的带有根本性的发展趋势:
1、可再生资源已超出其自然再生能力。
2、温室气体释放量仍然高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所提出的,并经国际议定的稳定量指标。
3、自然区域所含有的生物多样性将会因农业土地和人类居住区的扩展而逐渐丧失。
4、日益广泛地使用化学品来促进经济发展的做法构成了重大的健康风险、环境污染和处置问题。
5、在全球范围内,能源部门的开发不符合可持续性原则。
6、迅速而又未经良好规划的都市化,特别是沿海地区的都市化正在给邻近地区的生态系统造成严重负担。
7、全球生物化学周期复杂的、且常常不为人知的相互作用正在导致广泛的酸化,气候的变化,水文周期的变化,以及生物多样性、生物量和生物生产力的丧失。
应对策略
提高认识,加强全球合作
目前地球面临着气候变暖、臭氧层被破坏等难以解决的环境问题。这些问题虽然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国际社会也做出了一些努力去试图解决它们,但遗憾的是我们并没有看到情况有较大的好转,而在某些方面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这说明人类对环境的认识程度还不够,主要表现在:
政府对环境问题认识不够
各国各级政府的政绩主要体现在经济指标上,这就造成了各级政府都把追求地区经济目标和GDP的增长放在首位,而忽视了环境问题。如赤道附近的国家大肆开采热带雨林,大量珍惜动植物资源被破坏,但由于本国经济发展优先,对其他国家的规劝也就不可能得到重视。
民众对环境问题认识不够
社会的主体是民众,单靠政府行为是不能解决环境问题的。民众的认识提高不上去,环境问题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发达国家的人们对环境问题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占世界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的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还很不够。
对于环境日趋恶化问题,引起全世界有识之士的深度思考,从世界范围来看,环境问题已经是全球问题,例如,气候变暖、海洋污染、江河污染等问题,不是一个组织或一个国家就能解决的问题,或者说,单靠每个国家内部去解决是非常困难的,它需要全世界各个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努力才能解决。要解决这个问题,两个方面必须有所突破:一个是全球各个国家都充分认识到环境问题与人类的未来发展和生死存亡息息相关,愿意行动起来努力改善地球环境;另一个就是制定合理的规则、机制来公平地分配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对发展中国家由于保护全球环境而在经济发展上遭受的损失,发达国家通过贸易优惠、补偿援助等方式进行帮助,这样才能保证发展中国家的积极性。
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从本质上说,就是从黑色发展模式转向绿色发展模式。它包含四个相互关联和互补的方面:一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二是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三是大力提倡循环经济;四是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特别是后者,既是新生事物,更是新的发展方式。
低碳概念的提出最初是源于发达国家对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担忧。低碳经济已经被各国视为应对能源、环境和气候变化挑战的必由之路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无论是富国(发达国家)还是穷困(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低碳经济都是实现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方向。
低碳经济有两个基本点:①它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经济活动低碳化,把二氧化碳排放量尽可能减少到最低限度乃至零排放,获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②它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能源消费生态化,形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同民经济体系,保证生态经济社会有机整体的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及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的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的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通过提高能效、降低碳排放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从更深层次意义上来看,它是经济体为扭转过度依赖化石燃料所带来的环境危机、能源危机、经济危机所做出的必然选择。
加强科学研究
这里所说的科学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环境问题的研究,是指对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以及对策等方面的研究;是对环境技术的研究,如清洁能源、新型材料以及在节能减排技术等方面。针对环境问题和环境技术的科学研究面临三个方面的困难:一是资金问题;二是人员问题;三是技术转让和信息共享问题。
加强环保教育,改变人们的生活、消费观念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贫困和过度消费导致人类无节制地开发和破坏自然资源,这是造成环境恶化的罪魁祸首。富裕的人们追求高消费,使环境污染加剧;贫困的人们一边忍受着最恶劣的环境,一边还要为改善基本的生活条件过度地开采地球的有限资源。人们首先需要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于是消费地球的生态环境资源.这一点无可厚非工业文明之前,人类的消费和地球的自我恢复能够维持一个基本的平衡:进入工业文明之后,这一平衡被打破首先是因为人口不断增加,其次是人类不满足于基本生存需要,不断追求更高级别的享受甚至奢侈的生活,人类和地球的供给平衡被打破,世界环境开始不断遭到破坏。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06 13:33
目录
概述
特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