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浪潮逐渐成了一个趋势。政府决策者、政党领袖、工商界、学术界、工会领袖以至大众传媒无不谈及全球化浪潮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许多人视过去二十年国际贸易及投资增长为全球化。全球化浪潮正在推倒各国疆界,使
全球经济一体化。有些人把全球化喻为“地球村”。对于“全球化”的观感是好是坏,仍是见仁见智。近代全球化的风潮已和地方化结合成“
全球在地化”的研究。
全球范围内的通用标准的数目的增长,例如版权法国际贸易的增长比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更快 由跨国公司控制的世界经济的股份的增长,
全球金融体系的发展 更多的国际间的文化影响,例如通过好莱坞电影的出口 文化多样性的减少,贫富差距可能扩大,国际
旅游业的发展,各种文化的融合及创新,通过诸如互联网和电话等的技术使得共享的信息资源不断增长。移民的增长,包括恐怖主义也在全球化,参与恐怖袭击的恐怖组织分子很多时候不在本国行动,而且与本国无关。
很多的趋势被各种各样的全球化支持者的组织看作是积极的,在很多情况下,全球化受到政府和其它人积极地推动。例如,有这样的一种经济理论:
相对优势使
自由贸易可以让资源分配变得更加有效,并且对参与贸易的双方都有利。
二战后通过很多诸如关贸总协定等的国际组织已经使得国际贸易间的障碍大大降低。特别是从关贸总协定演化而来的
世界贸易组织。
对关于全球化浪潮是一个现实存在的现象还是只是一个说法还存在学术上的讨论。虽然这个词已经被广泛使用,但是一些学者争论到这个现象在其它的历史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另外,很多人注意到,那些令人相信我们是处在全球化进程中的现象,例如国际贸易的增长和跨国公司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它们开始被建立的时候并不是制定了的。因此有很多学者更喜欢使用“
国际化”而不是“全球化”。简单的说,它们两者的区别在于国家的角色在
国际化中更重要。也就是说,全球化程度比国际化要深。所以,这些学者认为国家的边界还远没有达到要消失的地步,因此,完全的全球化还没有开始,也可能不会开始——从历史上考虑,国际化从来没有变成全球化。著名的依赖理论提出者萨米尔·阿敏(Smir Amin)提出,“全球化是一个反动的乌托邦”,并且对全球化给拉美和亚洲国家带来的负面意义进行了精辟地分析。。
没有权力中心的全球规则,然而经由各种政治机制,可以使政府行为者具有责任承担的能力。 这些政府行为者应该和
非政府组织互动,但是在全球治理的时候,却会有各自独特且不同的责任。 政府行为者必须代表全不同的构成分子,至少在一个民主的体制之下,例如追求利益的私人企业、感情驱使的民间行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