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
2014年1月14日在北京举办的文物普查
中国国家文物局2014年1月14日在北京向媒体通报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基本情况,初步估计涉及150万个国有单位、上亿件文物藏品。2014年在整理公布第一阶段成果的同时,将启用全国可移动文物信息登录平台。
展开普查
中国首普查可移动文物 上亿国有单位文物将归档
2012年10月,《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通知》正式下发,随即成立了以国务委员刘延东为组长的领导小组。2013年4月,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电视电话会议召开,标志着普查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
普查对象
此次普查的对象是全部国有单位,即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等收藏、保管的文物藏品均纳入普查范围,初步估计涉及150万个国有单位、上亿件文物藏品。
普查任务
中国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坦言,中国可移动文物种类丰富、数量庞大、价值突出、收藏体系日益多元,但是由于组织、技术等多方面的限制,中国可移动文物存在着数量不清、保管状况不明、一些博物馆文物账目混乱等问题。而对国有可移动文物进行全面普查,在中国尚属首次,缺少可借鉴的经验,要在2016年底进行评估总结,五年时间完成工作,任务比较繁重。“从严格意义上讲,不可能完成全部工作,且本次普查的文物年代限定在1949年前,几乎没有涉及到未列入馆藏账目的近现代文物和社会文物,因此本次普查仍是阶段性工作。”
普查方式
他介绍,本次普查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文物信息的数据经过县级、市级、省级普查办审核后,再由国家文物局普查办组织专家进行抽查,并重点审核有争议部分。整个过程都在统一的平台上开展,实现动态管理。“真正需要国家鉴定委员会专家亲赴现场的情况不会太多”,他说。
此次的可移动文物普查,主要是对文物藏品信息登录采集,并通过数字化方式进行传播。对于文物藏品信息的采集最重要的就是拍摄工作,整体的拍摄以及一些细节、微距的拍摄,譬如不同字画的在不同倍率拍摄的笔触效果图,不同年代的瓷器在不同倍率下拍摄的气泡效果图等。
便携式显微镜一直应用于文物鉴定中,它精致小巧,方便携带,可以随时随地对文物进行观测,同时它还具备拍照,录视频等功能,可将信息进行数字化存储,更加全面的对文物信息进行采集
最终目标
普查的最终目标是系统掌握国有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及基本状况,包括修复情况、保存现状等,并且得到一个国有可移动文物的大体数字;建立国家可移动文物登录体系和管理机制;建立国有可移动文物管理及社会服务平台体系。
可移动博物馆普查不仅仅是调查统计文物数据,而是在此基础上更好发挥文物信息的价值和作用,让藏在禁宫中的文物活起来,服务人民群众。近期有一些博物馆开展文物展览活动,将便携式显微镜应用展览进行现场观测,让更多的群众能亲自体验到文物,还有一些开展“历史教室”、华夏古乐展演等社会教育服务活动,在现场用艾尼提便携式显微镜观测进行共享,以互动体验的形式让文化遗产走进百姓的生活,向市民普及经典国学。
最新修订时间:2022-05-07 08:04
目录
概述
展开普查
普查对象
普查任务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