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费》是
王愿坚创作的短篇小说,首发于《解放军文艺》1954年第12期。
内容简介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主力红军开始长征,留下一部分游击队在闽粤赣等南方山区坚持游击战争,以牵制敌人。敌人为了割断军民的联系,采用“移民并村”的毒计,把山脚下、偏僻的小村子的群众统统强迫迁到靠平原的大村子去。致使游击队的活动更加困难。在革命斗争中成长起来的女共产党员黄新所在村子被敌人一把火烧掉,她就随大伙来到了八角坳。和党失去联系后,黄新日夜思念的是如何找到党。当交通员联系上她,她说:“同志,你不知道,跟党断了联系,就跟断了线的风筝似的,真不是味儿啊!眼看着咱们老百姓遭了难处,咱们红军遭了难处,也知道该斗争,只是不知道怎么干,现在总算好了,和县委联系上了,有我们在,有你们在,咱们想法把红旗再打起来!”在联系到党组织之前,她知道山上缺盐,就暗暗地把群众组织起来为山上的游击队腌制咸菜,作为特殊的党费。她把咸菜看得比生命还宝贵,甚至不许饥饿的小女儿吃一根咸菜。由于消息走漏,敌人在全村挨门挨户搜查。面对生死考验,黄新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毅然挺身而出,掩护了战友,在关键时刻还语义双关地叮嘱战友要沉着、顾全大局。最终,她从容赴难,用血肉之躯向党交纳了最后一次“党费”。
创作背景
1953年,《解放军文艺》编辑王愿坚到福建东山岛采访,听到很多发生在1934年至1937年的红军的故事。从那以后,那些含血带泪的故事就一直萦绕在他的脑海中。1954年的初夏时分,王愿坚决定把一些故事转述出来,让更多的人看到。恰好“七一”将至,《解放军文艺》要发表优秀党员的故事,他想起了卢春兰的故事。当年,山上游击队没有盐吃,村中妇女卢春兰组织各家腌咸菜,交给山上来的人带去,但被敌人发现,为避免敌人屠村,卢春兰主动承认自己是组织者。为了将这个故事变为小说,王愿坚对情节进行扩充,将自己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经历也融了进去,创作了他的第一篇小说《党费》。
人物介绍
黄新
从事地下工作的女共产党员,纯洁无私,机智勇敢,对党、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曾带头把自由结婚的丈夫送去参加红军。丈夫参加长征后,她带着五岁的女儿生活。在敌人的白色恐怖下,她始终保持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和对党的忠诚。
老程
游击队的交通员,上山以前是干侦察员的,奉游击队政委的指示下山与地方党组织取得联系,把“并村”以后的地下党组织联络起来。在黄新为掩护他而牺牲后,他带着黄新的女儿小妞和黄新留下的“党费”回到了游击队。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小说通过红军交通员“我”的回忆,展现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苏区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图景,表现了共产党与党肉相连,为了党的事业,为了革命利益而英勇献身的崇高品质。作品中的两个主要人物交通员“我”和女共产党员黄新。“我”的存在只是为了塑造黄新的形象的需要。黄新的形象是通过“我”两次与她接头的所闻、所见、所感塑造的。环境的险恶、敌人的凶残,没有吓退这个英勇无畏的女共产党员。她不畏惧,不动摇,用歌声唱出对为革命随军出征的亲人的希望,唱出自己的决心:“若为革命牺牲了,伟大事业侬承担”。她没有把困难放在心上,对革命忠贞不渝、坚定乐观,为了“把红旗再打起来”,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一切,没有母亲不疼爱自己的儿女,但当她那只有五岁的、被饥饿折磨得瘦弱不堪的小女儿看不到咸菜馋得忍不住拿了一根腌豆角往嘴里填时,她忙伸手把菜拿过来。因为这是她和几个党员作为党费凑起来要送到山上严重缺盐的游击队解决困难的。她说:“只要有咱们党,有咱们红军,说不定能保住多少孩子哩!”在凶恶的敌人面前,她更以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正面迎接生死考验,牺牲自我,保全同志。在生死关头,她的一言一行都闪耀着共产党人的革命光彩。
艺术特点
叙述视角
小说以“我”(交通员老程)为叙述视角,通过“我”与黄新的两次会面,既串联了故事,大大压缩了作品的篇幅,同时又达到间接烘托人物的性格。如第一次会面,通过交能员最初的印象,对黄新勾出几笔,就使读者有了印象。通过第一人称“我”为媒介,把作者对黄新的看法表达出来,也传达了读者和黄新的情感。最后一次见面,黄新为掩护交通员牺牲,牺牲前她盯着孩子拉长了声音说“孩子,好好地听妈妈的话啊。”“但这句话也有只我明白,‘听妈妈的话’,妈妈就是党啊”。在这里以“我”为叙述视角,方便了将叙述、描写与抒情、议论糅合起来,表现黄新临危不惧、机智勇敢、从容不迫和勇于自我牺牲的革命品质。
细节设计
小说善于设计细节,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情节,在塑造人物方面让人物性格更凸显、形象更丰满。如党组织派“我”第二次下山同黄新接头,以“我”的视角看到了令人心酸的画面:群众生活艰苦,连盐都吃不上,黄新的女儿小妞忍不住从为游击队腌的咸菜堆里抓了一根腌豆角,但被黄新硬拿了回来,因为腌制咸菜是为解决游击队吃盐的困难,也是几个党员要交的“党费”。这些细节丰富了人物形象,也为作者的文学创作扩大了思想容量和美学容量。
动作描写
小说借助人物的细小动作、表情去侧面烘托或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以达到传情之功效。如黄新拿出丈夫留下的两块银元“在手里掂了掂”的动作,表达出她对丈夫的无限深情,对能解决生活问题的银元的珍爱,而她却要把珍爱的东西交给党,从而揭示了她对党的敬爱。
作品影响
影视改编
1958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将该小说改编为电影《
党的女儿》,由
林农执导,
田华主演。
连环画改编
作者简介
山东诸城人。中共党员。1944年入山东滨海干部学校学习。1945年参加八路军。曾任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文工团分队长、政治部报社编辑、新华支社记者、编辑室副主任。1949年后历任7兵团政治部文艺干事,《解放军文艺》编辑,大型回忆录《星火燎原》编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编剧、文学部主任,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195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说集《党费》《七根火柴》《后代》《普通劳动者》《珍贵的纪念品》,电影文学剧本《四渡赤水》、《闪闪的红星》等。《足迹》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