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家村古建筑群,位于
陕西省韩城市西庄镇
党家村,地处南北为塬、东西走向呈“宝葫芦”状的狭长沟谷之中,依塬傍水,避风向阳。党家村有村、寨之分,村低寨高,总占地面积128000平方米。元至顺二年(1331年)始建,初名东阳湾,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立庄名“党家河”,后称党家村。
历史沿革
元至顺二年(1331年),党姓自由陕西朝邑县逃荒至此,落脚于东阳湾,挖窑安家,开荒种田。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立庄名“党家河”。
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更名为“党家河村”。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贾姓由山西洪洞县来韩经商,先寄籍于贾村,后迁县城。明弘治八年(1495年),贾氏第五代和党姓联姻,明嘉靖四年(1525年),其子前后移居党家村。
清咸丰元年(1851年)因社会动荡,村中富绅集资购地36亩,在村北塬上就势兴建寨堡,历3年告竣,名泌阳堡(临“泌水”得名),俗称上寨,又名党家村寨子,村寨之间修有暗道相通。
明清时期,民居宅院大规模的兴建有3批:明正统至景泰年间14院,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至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25院,乾隆至咸丰年间69院。先后又在村周围修建防御性哨门25座。此外,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始建党氏祠堂,四十九年(1710年)始建贾氏祠堂,两姓相继建祠堂共12座。雍正三年(1725年)建文星阁(木构),因焚于火,光绪年间重建为砖阁。乾隆十八年(1753年)建戏楼,乾隆二十年(1755年)建关帝庙。还陆续建有看家楼、节孝碑楼以及私塾10余处。党家村素以重教闻名,明清两代出进士、举人5名,秀才44名。清进士党蒙,入翰林,历刑部,累官云南临安知府,其家宅门额书“太史第”。清末以降,兴建趋缓,但仍建有少量的优质宅院。
建筑格局
党家村古建筑群,建筑紧凑、村寨相连,保护完整,保存有古塔、古暗道、古井、祠堂、私塾、哨门、看家楼、节孝碑等18处公共设施,错落有致地坐落着123院元明清三朝四合院。保存古巷道20多条,14条河石铺就的巷道长短相济。祠堂11座,哨门24座,13处私塾,11眼水井,涝池一座。文星阁、节孝碑、惜字楼、关帝庙等建筑一应俱全,村东南的文星阁、东北的“泌阳堡”。党家村民居结构基本为三架梁,作法简洁,有廊者多一架。房屋形式以硬山为主,少量悬山。建筑装饰,石雕、砖雕、木雕一应俱全。公共设施主要有:文星阁、节孝碑、祠堂、看家楼亦称望楼、哨门、泌阳堡寨墙、下村上寨联系的道路。
党家村房屋都是由青瓦青砖建成,晴天无尘、雨天无泥,古色古香。四合院主要特点:一是围绕院子,四边布置各类房屋;二是门窗开向院子,对外不开窗;三是方位必正。而从工艺上看,党家村房屋同京晋名院一般精细,不同处是:这里的房屋多为两层;院落小,挨得紧,简直挤在一起;门道多为走马样式:上首房屋不住人,只用来祭祖待客。
党家村的选址体现了建村人高超的智慧,村子西边是水库,东边几千米之外就是黄河,一条叫做泌水河的河流绕着村子南边流过。正因为村子周围有水的存在,滋润了这里的草木,也减少了灰尘附着。
主要建筑
四合院
四合院是党家村古建筑群中的主体建筑,上寨有28座,下村有95座,共123座,分属于五个组。其中:一组20座,二组21座,三组34座,四组31座,五组17座。
党家村四合院始建于元代,经过明朝初期党真布局,到明朝中后期逐渐成熟,定型于晚清咸丰(1851~1861年)年间。其中: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至景泰年间(1450~1456年),建有14座;明末至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建有25座;清乾隆(1736~1795年)至咸丰年间(1851~1861年),建有67座;清咸丰(1851~1861年)至光绪年间(1875~1908年),建有17座。翰林故居、民俗展馆、贾家分银院、党家分银院、家训展馆、双旗杆院、书画院是其中的典型院落。这些四合院最长的接近600年,最短的也有160年历史。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十二月十二日,大地震,大部分四合院建筑被毁坏,现存建筑多是清代时期重建的。四合院按照建筑年代和建筑质量可分为三级,其中一级26座,二级42座,三级55座。
四合院是中国北方一种传统民居,其最基本的特征是四和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是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四合表达了四合院的基本建筑布局,即院基四面建有门房、厅房和厢房,中间合围成院子,用青砖墁铺,形成一个完整的院落。同时,四又寓意四平八稳;合者,和也,四和则安,安之且吉。党家村四合院的院基一般为长方形,宽12.5米左右,也有宅院面宽仅七八米的,进深多在23米以上,深者可达30米。庭院狭长,每户一般占地270平方米左右。个别面积较小的则规划成一颗印院落,开中门。
党家村四合院大多为单院四合院,青砖墙、灰瓦顶、木头架,木雕、砖雕、石雕点缀其间,五脊六兽装饰房顶。虽然明、清两代的青砖大小不一,但所有的砖墙都砌摆得一线儿齐。并且所有木活均是纯木活,绝不使用一丁点铁钉,除了运用卯榫连接外,积木中的不倒翁原理、跷跷板原理也被大量应用。
党家村四合院由门外部分、门楼和院落三部分组成。门外部分主要有拴马桩、拴马环、上马石或下马石。个别取得功名的人家门前还专门设有旗杆斗子。门楼部分是走马门楼,上有门楣题刻,附属设施有墀头、挂落、门框固扇、柱础石、门槛、门墩等。院落部分有门房、厅房、厢房,附属设施有照墙、花墙、天心石、五脊六兽、筒瓦包沟等。
门楼大多建在门房偏左或偏右方,华贵大气,称“走马门楼”。大门按八卦位置开设,建在门房左方的叫巽字门,建在右方的叫坤字门,但一般不建在门房的中间,即不开中门。党家村人有中门风水硬的说法,只有神庙、官府、祠堂、学校和大户人家能承受得起这样的风水,才开中门。
打开大门,通过门道,绕过照墙,才能进入院落,因此院落内的状况在门外是看不到的。这种含蓄的建筑艺术讲究的是聚气,追求的是《易经》所说的“潜龙勿用,阳气潜藏。”从实用性上讲,这样做可减少门外干扰,保持院内安静。
鳞次栉比的四合院分列在巷道两旁,豪华的走马门楼一律朝向巷道,在走马门楼的两侧有雕刻精美的拴马桩和瑞兽上马石,墙上有拴马铁环,少数人家的门前还立有旗杆斗子。再配上古井、涝池、长寿凳等,生活气息浓郁。
四合院门外部分没有严格要求,是可以动心思和用功的地方。旗杆斗子、上马石、拴马桩,它们充分凸显出高门大户的荣耀,与走马门楼交相辉映。
旗杆斗子是名分的象征,就是在旗杆上部七分位置的地方悬挂用来量粮食的器具——斗。旗杆约3米高,斗是18千克的斗,上面雕刻着外圆内方的钱币。旗杆和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象征性,甚至官员的俸禄都是用粮食来计算的,将这两样东西组合在一起,传达的是功成名就的荣耀与富贵。党族祖祠、贾祖祠与6家四合院门前都立有旗杆斗子。其中党族祖祠、贾祖祠和武举人家老院、举人贾乐天家、拔贡党之学家等7个四合院门前挂有一重斗子,进士党蒙家门前挂有二重斗子。
上马石党家村家家都有上马石,放置在大门前的台阶两侧。上马石是一方形青石,正面雕刻兽头,阔鼻长须,形象威猛,除了便于主人上马、下马外,还有隐含了驱邪镇灾的愿望。
拴马桩是党家村民间石雕艺术品,是拴系骡马的条石,用坚固耐磨的青石雕凿而成。党家村的四合院门前几乎都有拴马桩,这些拴马桩高一般1.5米,宽、厚22~30厘米不等,竖立在大门的两侧,是四合院的有机组成部分。
党家村人的拴马桩,桩头是0.5米高的圆雕,圆雕是瑞兽或人物形象,或蹲或戏,或食或睡,憨态十足,形象生动。大多数拴马桩的桩头都是猴子形象,有戏耍的、吃桃的、静思的,臂部留有一个小孔可以拴系马缰绳。正对巷口的拴马桩桩头一般都是狮子形象,在桩体上还刻有“泰山石敢当”几个字样,狮子的两条前腿可以穿过马缰绳。还有少数拴马桩的桩头是胡人形象,取胡人善于驭马之意。
拴马环党家村四合院的门房背墙、厢房背墙上都安有数量不等、拳头大小的铁环。因为可以拴马,所以有人就叫它拴马环。其实它的作用不只是拴马,党家村人很讲究,不在墙面上乱钉钉子,办红白喜事、闹社火时,墙上的铁环可以用来系绳子。拴马环是筑墙时的附属产物。为了让墙结实耐用,工匠在做墙体时,每隔1.5~2米的距离,就会镶嵌进一根长铁钉,起加固作用。铁钉一般长约0.4米,露出墙外的圆头相对较大,嵌进墙体里的则略细一些,可以弯曲、折叠。
走马门楼是韩城人对富贵人家的趣称,也称高门楼子或高门槛。门楼子高了门槛自然也就高了,高门楼子和高门槛说的是一个意思,指的是这户人家很富贵。“走”字在文言文里面是“跑”的意思,用“走”修饰“马”,寓意有马的风光与潇洒。古时,在韩城,骑马是身份的象征。
走马门楼在结构上有其共性,即整个门楼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是阁楼,下半部分是大门和门道。阁楼在装饰形式上十分个性化,周围略施藻绘,阁裙全部透花,饰以枫拱和垂花,称垂花门楼;有人梦寐以求金榜题名,入仕为官,就把阁楼装饰成轿子式样。图案内容也各不相同,有在阁楼正面、周边雕刻一套完整的故事画的,有在周边刻卍字拐、回龙纹的,有在下部刻文房四宝和其他花型的。雕刻有木雕,也有砖雕。尤其是阁楼中间的门楣部分,形成了独特的门楣文化;阁楼两侧框墙上的两个墀头,集中了党家村砖雕的技艺。走马门楼从建造上风格看,可分为广梁门楼、金柱门楼、蛮子门楼、如意门楼四种类型。
广梁门楼的门前空间较大,门楼也比较高大,内外门道有足够的空间,是上乘门楼。其特点是在房屋中柱上安装抱框和大门,外门道占半间房的空间,房梁全部暴露在外,因而叫广梁门楼。广梁门楼在四种门楼中级别最高,党家村有个别家户采用这种门楼。
金柱门楼和广梁门楼一样,门楼高大,质量上乘,也是在房屋中柱上安装抱框和大门,所不同的是看不见房梁,门前只有少量空间。金柱门楼仅次于广梁门楼,党家村民居多采用这种门楼。
蛮子门楼门楼前空间相对局促,大门直接安在最外边的檐柱之间,外门道入深很浅,仅有可容身的空间,但相对安全,是次等门楼。这类门楼因南方富商最早使用得名。党家村这种门楼较少。
如意门楼大门仍然安在檐柱之间,不同的是要在檐柱内砌筑砖墙,在砖墙中间预留出门洞安装抱框和门扇,没有外门道,门框上方只有两个门簪,上刻“如意”二字,或挂上如意装饰,因而就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如意门楼。这类门楼前空间更小,是最低档次的门楼,党家村只有个别家户是这种门楼。
墀头既起支撑房檐作用,又起装饰门楼作用。它上半部分直接支撑房檐,是宽约33厘米,长约1米檐板,砖砌,呈悬空弧形,党家村人形象的称其为“卷巴虎”。卷巴虎上下两端雕有云头勾纹。制作时将砖料斜切、磨光,呈弧形筑砌。为了保证弧形悬空部分的稳定,往往在弧形墙体中打上拐钉,钉头露在弧形中间,上面做成各种花型,花朵中间套上铁环,可以悬挂灯笼。墀头的下半部分是墀头的炉口和须弥座位,党家村人形象的把炉口称作“座斗”。炉口是墀头最精美的地方,也是图案最集中的部分。它上与卷巴虎相连,下与须弥座结合在一起。墀头上的图案很丰富,画面样式多达40多种,是整个四合院建筑中砖雕艺术最集中、最细腻的地方。明朝和清朝前期的雕刻内容多为卦爻、符号之类,后期的就以盆景、插花、琴棋书画、笔筒、石榴、蝙蝠、人物故事居多,年代越久远的画面越简洁。
门楣的上方是两米见方的门额,上边题有大字,这些字以木雕或砖雕的形式出现,字体为楷体或行体,颜色为金色、蓝色、墨色或木质本色,它与周围的其他装饰气韵贯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门楣文化。
门道由两面砖墙组成的通道,地面用青砖或青石地板墁铺。大门安放在门道偏内两三米处,将门道一分为二,大门外的称外门道,大门内的称内门道。门槛在大门下面,两边雕有青石门墩。
在外门道两侧的内墙上,各有一个花砖围成的长方形竖框,其内雕有寓意吉祥的图案或寄托主人立身治家的书法名言。图案外侧的墙壁上,各有一根明柱,明柱多为砖砌,一半嵌进墙体,一般露出墙外,露出部分用于逢年过节张贴对联。打开大门,正对的是照墙,即萧墙,也有的地方称之为女墙。照墙通常与山墙共用,合二为一,雕刻着各式图案。
门墩即门枕石,下部嵌墙体内,侧面刻有竖槽,用来框架门槛。同时,又有着支撑门框、托住门扇转轴的作用。上半部分凸向大门外侧,有方形、鼓形、狮子形几类。鼓形的门墩又称抱鼓石。方形、鼓形的门墩正面雕有兽头,有的还有人物、花卉等图案。
门槛是大门下的横木,两头框架在门墩竖槽中,以此分出大门的内外。门槛中间有锁环,它和两个门扇下边的铁链环连在一起可锁住大门。门槛一般不取下来,要进入门内必须先跨过门槛。党家村四合院的大门门槛是两条小板凳,每条板凳的高度很有讲究:有五寸(约16.5厘米)的,“五”主五行,五行全则万事和。有三寸六分五(约12厘米)的,取一年365天天天平安之意。还有四寸八分(约15.8厘米)的,取四平八稳之意。家中有红白大事,亲朋来的较多,就可把门槛卸下来做板凳用。
《周礼》认为房屋建造是大事,要举行典礼,因为它开启着家庭的运势,在讲究五行相生的同时,还体现礼仪思想,讲究次序位置,包涵“德”的准则,以此安顿家的秩序。
党家村四合院建筑布局充分体现着这一思想,讲究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边庚辛金,北边壬癸水,中央戊巳土的位置对应关系,使家中五行俱全。房屋建筑高低错落,厅房最高,门房次之,东西厢房略低,且东厢房还要略高于西厢房。四面房屋的高度,尾数必须符合河图数,即厅房高度尾数必须是1或6,门房是2或7,东房是3或8,西房是4或9;四合院虽然是四方形,但尺寸上外紧内松,即院落的宽窄由外向内逐渐放宽一点,以便聚气聚财;窗户一律朝向院内,背墙上不开窗户,讲究财气不外泄。一颗印四合院在党家村只有3户。
党家村人把院落建筑看做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以“厅房为首,门房为足,左右厢房为两臂”,在布局上追求和谐、有序。每个房间在用途上也都有严格规定,起到规范家人行为举止,调整伦理关系的作用。
家训是四合院的必配内容,体现着党家村人的精神追求和生活品位,是前人对子孙最直白的告诫。通常以砖雕的形式出现在厅房(上房)两边的山墙上,使家的生命与精神伴随永恒。
厅房建在北边,俗称上房。厅房通常为大三间结构,地基和房屋的高度不仅要高于其他三面的房屋,而且间口大,建筑质量好。它前檐多为歇檐,宽敞明亮,装有卐字纹、菊花、艾叶等图案的活动屏门,两边的山墙上刻有家训。厅房的功能有三:一是是祭祀祖宗的场所,安放着祖宗的牌位,过年节时还要悬挂祖宗的影像,以示对祖宗的敬重;二是红白喜事接待贵宾的地方;三是家中重要活动的场所。
门房建在院子的南边,与厅房相对,为三间或小五间结构,中间一间开中门,但不能和厅房的门正对着,要稍微向左或向右偏出一点,视角上不一定能感觉得到。门房可做仓库储存粮食。门房的西南角可用做厕所。厕所和西厢房连接处有过道,上边安有洞槽,承接门房和西厢房的雨水。
厢房一般为二层楼房,在高度上有七上八下的讲究,即下层高八尺(约2.67米),上层高七尺(约2.33米)。上库下宿,上层作为仓库,不做隔墙,下层多为四间结构,分隔成两部居室,按照兄东弟西原则分配使用。东厢房紧靠门房的一部房子的外间做厨房。如果大门朝向东、西,靠着巷道的厢房二楼还要做绣楼,住千金小姐。
四檐八滴水是质量上乘的四合院才有,党家村有十几户这样的院落。这类院落的门房、厅房、厢房都是两坡水,院落房屋内外有檐,八面滴水,下雨时檐水成帘,气势壮观。为了追求四檐八滴水效果,厅房后边往往留有小院,东西厢房的背墙和邻居家的背墙之间要留有“夹巷”排水。自家的水是不能乱流的,必须留有合理的水眼,使雨水最后汇集在一起流走。贾祖祠、举人贾乐天家就是这样的建筑。
照墙也称影壁。进入四合院大门后首先看到的是照墙,它在内门道的尽头,也是进入院落的引墙,有遮挡外人视线的作用。即使敞开大门,外人也看不到宅内,给人以庄严之气,增加了宅院的气势。照墙一般是砖雕作品,浮雕居多,位置在厢房山墙的中央,周边有砖雕纹线或砖雕的卍字拐框,长方形,宽约1.5米,高约2米。底部一般有供奉土地神的小神龛,以求家中平安。神龛以外的墙面是照墙的主体,雕刻内容丰富多样。也有的照墙自成一体,不在山墙上。
照墙按照雕刻内容大致可分为四类。一类精雕细镂,有福禄寿图、喜鹊登梅图、封侯挂印图、六合同春图等,寄托着主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类雕刻以唐诗宋词、名言警句为主,主题鲜明,传达出主人的志趣。一类则与家庭情况息息相关。一类并不饰以具体文字或图案,只用纹线雕勾出一个框,此即素壁,意在要求后人清清白白做人。
“封(蜂)侯(猴)挂印”照墙,是一只灵巧的猴子用一根长长的竹杆顽皮地捅蜂窝,传达出主人家曾经取得功名,或希望后代多读书,将来在仕途上有所建树的美好愿望。六合同春照墙,慈祥的梅花鹿与高贵的鹤组合在一起,传达的是延年益寿的寓意。“吉(戟)庆(磬)有余(鱼)”照墙,既有古代战场上厮杀的戟,又有用于庆典的乐器,再加上一条仿佛还在戏水漫游的鱼,意在告诉后辈富贵的生活是依靠不断的努力换来的。而琴棋书画和梅兰竹菊照墙传达的是主人的生活追求、精神境界和文化修养。“福(蝠)禄(鹿)贺(鹤)寿”,则通过一只蝙蝠、一只梅花鹿、一只千年鹤来象征主人家富贵殷实及耕读结合的生活图画。花开富贵照墙上雕刻的是牡丹图案,寓意吉祥富贵。
门楣题字为“光裕第”的人家,照墙上是一个寿字,字体为行草,笔法凝重,气势非凡,照墙四角为五只展翅飞翔的蝙蝠,底座是梅兰竹菊,名为“五蝠(福)捧寿”,寓意福寿双全。另一个同为“寿”字的照墙,则一改传统国画风格,以抽象手法写意。“寿”字是泼墨而成的松树样式,躯干位置被土地神龛占据,两者合为一体。神龛右下角是一只翘首欲立的老鼠,下边是大海泛起的波纹。图案释义为“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传达的是“寿与天地共长”。门楣题字为“笃敬”的人家,照墙周边为砖雕“卍”字拐,寓意富贵不断头。中间是一朵莲花,周围是莲子莲叶,寓意莲(连)生贵子,它除了希求富贵,还有渴望香火旺盛之意,图案内容简单,但线条流畅,热烈大气。“花开富贵”照墙雕的是一副牡丹图案,表达的是富贵吉祥。
在所有这些照墙中,以家训展馆对面的照墙内容最为丰富,最具有代表性。高大的梅花树下有一只扭头弯足的鹿,树即福,鹿是禄的谐音,代表钱财和职位。鹿嘴里噙着一支灵芝草,灵芝草是传说中的长生不老药,代表着长寿。鹿后面是一座山,寓意寿比南山。树间有两只飞翔的喜鹊,说的是双喜临门。树枝上有一个蜂窝,一只猴子用竹竿去捅,另一只猴子正在爬树,树上挂着一颗官印,取意封侯挂印。连在一起便是福、禄、寿、喜,寿比南山,挂印封侯,步步高升,极尽人间美事。
脊是两面坡式房屋屋面的结合部和分水线,除具有稳定房屋结构和预防雨水渗漏的功能外,还有协调房屋自身重力、各部位尺度,并增强其高大、
端庄感的功能。党家村四合院的门房和厅房屋顶都是两坡水、五条脊,尤其是厅房,有些正脊和垂脊上装有六种造型生动逼真的砖雕脊兽,合起来称为五脊六兽。
脊上有青砖浮雕装饰,脊饰的主题有牡丹、莲花、葵花、灵芝、葡萄、桃、蝠、鹿、仙鹤等,背景衬托多为云纹和其他抽象的几何纹饰,繁简运用恰到好处。加之高浮雕兼局部透雕,以及较少的低浮雕运用,使整个脊饰光影效果与视角冲击力十分强烈。
六兽的主要造型是鸱尾、狻貌、斗牛、獬豸、凤、押鱼,为圆雕。鸱尾也叫螭吻。传说龙生九子,未能成龙者居多,螭吻就是其中之一。把鸱尾安放在房脊上有辟邪驱灾之意。六兽布放对称,即正脊两头是一对鸱尾,各自头部朝外:正面两条垂脊上是一对相同的兽雕,背面两条锤脊上又是另一对相同的兽雕,头部一律朝向水流的方向。
在青砖墁铺的四合院中间,平嵌有一块正方形青石,称之为天心石。每当腊月月尽,就在此处放上供桌,祭上蒸食,祭祀天地和各路神仙。门楣题字为“登科第”的武举人老院天心石保存最为完好。这方青石本是建造宅院时校正房基方位、测量地平、把控尺寸的参照物,房屋建成后,却成了永久的历史遗留。它嵌在四合院的最中间,是四合院的原点,也是四合院的“心”,没有它,四合院似乎不够完整,于是又被人称为镇宅之石。天心石还给人以心理上的暗示,这就是:不管你走到天涯海角,你都不能忘记家,天地的心就在家,修好了心,就能找回属于自己的天地。
古村寨
党家村寨子位于泌水河之北,依塬而建,故称泌阳堡。保存完好。清咸丰元年(1851年),时局动荡,清政府谕令民间建寨自保,党家村殷实之户为避荒乱,发起修筑寨子倡议。27户人家在举人党遵胜、贡生党之学倡导下,筹银1.86万两,历时5年,于村东北高崖上修建了泌阳堡古寨。现存的拓本《修建泌阳堡碑记》,对建寨情况作了详细记载。
泌阳堡北高南低,呈半岛形,总面积36亩。除东北角以狭长地带与北塬相接外,其他三面都是30~40米高的断崖绝壁,绝壁上还加筑了寨墙。寨墙原长约150米,内为夯土,外砌青砖,宽约3米,高约6米。墙上还有1.4米高的砖砌女墙。东北角与北塬相接处的马面处,墙高达9.4米,底宽7.5米,凸出墙外2.5米,宽3~7米的马面,上面筑有战棚,用来监视寨子下面,防止匪徒入侵。寨墙周边设置有数十门铁制炮,并配有弓箭、滚木、擂石等。
泌阳堡易守难攻,仅在寨子南部底端偏东处有一处寨门与下村相通,其余三面皆不设门。由下村进寨要经过一段开阔地带,有陡坡相连,上了坡是20米长的砖拱隧道。隧道俗称城门洞子,外洞口开在绝壁上,前面空间只有10米见方,周围崖体用砖砌裹,十分有利于防守。隧道有两重坚固的大门,外边的一道大门用铁皮包裹,门后有直径17厘米的木椽,起加固作用。门内东侧的隧道的墙壁上有小窑,是守门人值班的地方。内大门在寨子内,不远处设有城门楼,平时有人站岗,遇到敌情时就关闭大门。在冷兵器时代,想从塬下强行攻入寨子几无可能。
泌阳堡内建有四合院36座,涝池一个,水井一眼,祠堂、神庙、惜字炉、碾子房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城门楼又兼具神庙功能,前面是关帝庙,后面供奉财神、火神等,楼两边建有圆洞门,门额题字分别是恤灾与防患。堡内有南北走向主巷道三条,四合院随巷道走向东西布局,周边有环形通道,村民交往十分便利。下雨时,堡内的雨水先流进涝池,再由涝池溢出后自然流入隧道,通过隧道外大门旁边的水眼流出,与下面村子的雨水汇合,最后汇入村南的泌水河。
寨子是防匪患、兵患的避难场所,人到寨子去避难,俗称“跑贼”。党家村古寨子在韩城很有名气,有民谣曰:“西塬的涝池下甘谷的庙,党圪崂城上好多炮。”意思是说党家村寨子里炮多,防御性能好。
看家楼建在村子中间,为砖砌方形四层阁式楼,高14.5米,可瞭望全村。看家楼傲然挺立,给人以凛然不可侵犯之感,它和文星阁、节孝碑构成了党家村的天际线。
看家楼一层东、西、南三面各筑有一塔形门,二层东面有一砖砌窗洞,三层四周开有六个窗洞,四层东西两侧各开一个六角形窗洞,南北两面则开有四扇屏式木窗,木窗两边及窗下墙体皆为砖砌花墙,楼顶为硬山两面坡,拱形筒瓦装饰屋顶。
民国六年(1918年),靖国军中的杂牌部队秦保善营驻扎在韩城境内。烧杀劫掠,无恶不作。同年农历九月初一,为报北区民团团长党天成抵抗之仇,秦保善率部700余人跑到党天成所在的党家村。烧了党天成的家,杀死2名村民,绑了4名“肉票”,抢得的财物竟装了20多辆马车。后来,党天成率领民团,与秦保善打了1年,终于把秦保善撵走了。百姓感激党天成,捐资为他家盖房。党天成坚持先盖有瞭望的看家楼。党天成组织民团一事被编成秧歌戏传唱,曲目收入《韩城秧歌剧曲目选》一书。
稍门,建在村口或巷末的警戒和防御性设施。党家村遗存有四座稍门,这些稍门一般高3.5~3.6米,上面是门楼、歇山顶、木雕阁楼、顶饰脊兽,下面是大门,墙体为砖砌,与巷道边融为一体。也有的稍门不做阁楼,装饰也较为简单。
党家村古村落在村庄和巷道的出入口处都建有稍门,利用台地落差、临街四合院的背墙、城墙等把村子封闭起来,以此保证村庄的安全。和平时期,稍门白天大门敞开,夜间关闭,男丁轮流打更,负责开关稍门;战乱时期,稍门口常设岗哨,派专人看守,遇有匪情时,随时关闭大门,敲锣发出警报。稍门外埋设地炮防御匪患,不要说是人,就是野兽也很难侵入。20世纪20年代,稍门外的地炮就曾炸死过一匹野狼。
历史上,党家村共建有24座稍门,部分建于清咸丰(1851~1861年)以前,部分建于咸丰初年。建于咸丰(1851~1861年)以前的,位置一般都在村口和主要巷口。咸丰初年,党家村人在建造泌阳堡的同时,加固了先前修建的稍门,增设了部分新稍门。增设的稍门主要在通往村寨路口及要隘处,建筑较为坚固,以高、大、厚、实为特点,门后都设有门杠。众多的稍门将党家村封闭得严严实实,一般的盗贼很难进来,即使侥幸进来,只要关闭稍门,也会成为瓮中之鳖。
古阁楼
节孝碑位于党家村东稍门外的大路北侧,是党家村人党伟烈之妻牛儒人的贞节牌坊。党伟烈新婚后进京赶考,不幸暴亡,夫人牛氏坚守贞节,照顾党伟烈父母及家人50多年,光绪皇帝下诏旌表,立碑纪念。
节孝碑基座用青石做成,长2.7米,宽2.17米,高87.5厘米。碑为楼式结构,宽2.22米,厚1.79米,高8.9米,主牌坊距基座前沿1085米。阁楼封顶,以青砖砌主体,以砖雕图案装饰点缀,工艺高超。
阁楼顶为悬山顶两面坡式,拱形筒瓦、五脊六兽,脊为透雕。阁楼高1米,共2层,四面镂空透风。檐下为层层叠起的砖雕,上部斗拱擎着檩条,檩上架着方椽。层层叠起,飞檐外翘。下为华丽的砖雕缀裙。阁楼两侧下方的墙体各有一副圆形砖雕图案,位置比正面砖雕缀裙的略低。
阁楼下边是青砖砌筑的楼体,正面为凹面,分三部分。上面是横额部分,雕有“巾帼芳型”四个砖雕大字。横额的外围由游龙、麒麟、香炉等透雕图案组成两边的墙。横额两边各有一个手捧“寿”字的人物浮雕,左边人物凸睛翘须、神情凶猛,右边人物慈眉善目、富态端庄。
中间部分是节孝碑的主体,嵌有青石碑文,高1.94米,宽0.8米。碑顶透雕着三龙捧旨图案,中嵌“皇清”二字。碑文为“旌表敕赠徵仕郎党伟烈之妻牛孺人节孝碑”。碑两侧有浮雕花边,浮雕为神话中的八仙,一边四个。主体的外部虎口上衔,莲花下托,衬有一副阳文砖雕的对联:“矢志靡他,克谐以孝;纶音伊迩,载锡其光。”
“旌表”的意思是“表彰”。“敕”为诏命,即皇帝的命令。“徵仕郎”是清朝的从七品文官,可奉赠父母妻室。上联中的“矢志”即意志坚定,“靡他”即“没有其他想法”,“克”即“能”。连起来说就是:牛孺人早年丧夫,守节不移,终生和睦邻里,孝顺长辈。下联中的“纶音”意为“皇帝的诏书”,“伊迩”意即“这么近”,“载锡”中的“锡”通“赐”。连起来说就是:皇帝表彰的话就在眼前,赐予牛老孺人无限荣光。
文星阁位于村东南小学院内,为党家村的标志之一,始建于清雍正三年(1725年),初为木制,供奉党家始祖牌位,后毁于火灾。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村民商议重建,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二月,竣工。落成后的文星阁自底层至五层分别供奉孔子、孟子、颜回、曾子、孔伋等木雕牌位,六层供有文曲星塑像。文星阁通高约28米,上下无收分。基座呈六角形,高近3米,底边长3.30米,南面设升降踏跺。阁身底层南面辟券门,门前置木构歇山顶小方亭,设木格栅门,额悬“文星阁”3字木匾,两侧题楹联:“配地配天洋洋圣道超千古,在左在右耀耀神灵保万民。”以上各层每面交错辟券门和圆窗、六棱窗,层间出檐平浅,檐角微翘。顶层檐角上翘,悬挂风铃;檐下施砖雕斗栱、额枋、椽头、挂落、垂莲柱。阁顶六角攒尖,置砖雕莲座,托宝珠式塔刹。二至六层门额上分别砖雕“大观在上”“直步青云”“文光射斗”“云霞仙路”“笔参造化”等。
古庙宇
菩萨庙俗称上庙,建在村子东北角的高台上,南向并排是五间寝殿,中间三间供奉菩萨,中为男相观音菩萨,左边文殊菩萨,右边普贤菩萨;东面一间塑有牛面人身牛王神像;西面一间塑有土地神像,穷儒模样。前边建有三大间南北敞开的献殿,献殿前有一对六七米高的龙凤铁旗杆,中间置一口用来烧纸的铁醮盆。献殿南边是一片开阔的庙院,对面是一座装饰华丽的戏台。东面毗连着送子娘娘庙,庙为完整的院落结构,送子娘娘凤冠霞帔,娴雅富态,左右各有一位骑马侍女,侍女的马褡中装着许多泥塑小娃娃,表明她们在娘娘的授意下,正在马不停蹄地给家家户户“送子”。上庙于20世纪70年代倒塌,戏台于20世纪80年代初被拆除。
关帝庙俗称下庙,建在村子东南角的文星阁下,有完整的围墙。主体建筑是坐北向南的关帝殿,殿基高3米多,三大间,东西各开有一个圆洞门。殿中美髯戎装的是关羽坐像,左右两边分别是关平与周仓的立像。楹柱上悬挂一幅木制楹联,出自清代时村中拔贡党之学之手,曰:“秉烛非避嫌,此夜心中唯有汉;华容岂报德,当年眼底总无曹。”关帝殿两边的山墙上绘有关羽征战的壁画。殿前的铁旗杆、醮盆以及戏台与上庙相同,只是多了一对威风凛凛的大石狮子。
庙院坐东向西另有三间宫殿,中间一间供奉着马王爷,南边一间供奉着法王房寅,北边一间供奉着药王孙思邈。马王爷为三头六臂,三只眼睛,其脾气火爆,形象剽悍,勇猛非凡。庙院里东北角是一间火神庙,庙院外东南不远处有一座财神庙。
关帝殿里还悬挂着20多面雕镂精细、颂扬关羽的“金匾”,清朝嘉庆年间(1796~1820年),襄樊一带同党、贾两姓有过商业往来的商号贺奉的。1958年,“大炼钢铁”时,被村人卸下来做了鼓风用的大风箱。下庙于20世纪80年代初被拆除,如今仅残存西面和南面的两段围墙。
双神庙
双神庙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位于泌阳堡城墙对面的涝池旁边,是一个单体建筑,砖墙木门,歇山顶,房顶饰有脊兽,里面供奉着伏魔大帝像和观音菩萨像。伏魔大帝是“武圣”关羽的封号。因为泌阳堡是防御性设施,故祈求保佑一方平安。
祠堂
党家村古村落中建有11处祠堂,其中党家祠堂9处,贾家祠堂2处。
立祠堂主要是根据人丁多少而定,人丁旺盛,自然就要分设祠堂。党家村人崇尚文化,看重名分,往往在祠堂挂上牌匾和有作为的先辈画像,激励后人奋发向上。党家村各祠堂都有一些砖木雕刻的楹联、牌匾流于后世。
祠堂的经费主要是土地租金和基金。基金本金来源于族人捐款,开支只能用利息。进士党蒙回乡祭祖时就给党氏祖祠捐银五百两;贾槐东曾给贾祖祠捐献大量产业,事迹被勒碑记载,嵌在贾族祠墙壁上。
祠堂设有总管,俗称“户老”,为总负责人,具体的财物账项及实物管理设两人专门负责。每年祭祀活动的具体差事由本祠堂各家户18~59岁男丁分组轮流承担,称之为“做节”。约10户为一组,党家村有百户人家,所以一个男丁一辈子“做节”的机会并不多。
党家祖祠位于村子上巷偏东位置,坐北向南,建于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俗称“老户”,是党家村保存最完好的祠堂。其建筑形式是四合院建筑和庙宇建筑的结合体。门房为大五间结构,中间三间为大门和过道,其余两间分列大门两侧,做门房用。门房为两坡水,青瓦铺就,其前后檐多向外伸出,明柱辅助支撑,歇阳空间较大。大门上方有宽大的门额,上书“党族祖祠”4个大字,再上方挂着一块牌匾,写着“钦点翰林”4个大字,光绪二年(1876年),经殿试而选庶吉士,光绪帝钦点翰林,入翰林院。后党蒙回乡祭祖,族人立牌匾于祖祠大门上。大门两侧分别立有旗杆斗子,表明家族中出过光宗耀祖的人物。
进入祠堂院中,北厅木柱上悬挂着一副醒目的木刻对联:“由朝邑迁韩邑,五百载人文蔚起;自元代迄清代,二十世俎豆常新。”这是党蒙荣升翰林后回乡祭祖,循例为祖祠立旗杆、挂匾时写的。对联内容质朴无华,扼要地概括了党氏家族的源流、世系和发展盛况。
北边的厅房叫寝殿,相当于四合院中的上房或厅房,两侧是厢房。为了突出寝殿的主体位置,厢房只建一层瓦房。寝殿建在高台上,建筑明显高于厢房。寝殿内正面墙体中间是雕刻精美的墙柜式主楼,安放着列祖列宗的牌位,中间最高的是高祖党恕轩的牌位,两边略低一点的是各门祖宗的牌位。牌位前有长条形供桌,桌上放置着香炉、鼎炉、酒觥等祭器。每逢节日祭祀,要在墙壁上悬挂祖宗的画像。
另外,党氏一族分门立宗祠堂三处。其中长门宗祠位于村子中央,平福巷东侧;二门宗祠位于泌阳堡涝池东;三门宗祠位于东稍门外南侧,俗称前三门祠堂。二门、三门人丁兴旺,各有分支祠堂两处。二门的两处分支祠堂一处位于泌阳堡涝池和二门宗祠之间,俗称前二门祠堂;一处位于村子西稍门外路北,名曰“西报本祠”。三门的两处分支祠堂一处位于东稍门外大道向南拐弯处的高台上,名曰“东报本祠”,俗称后三门祠堂;一处位于泌阳堡涝池正北,名曰“辉斋祠”。辉斋祠建成后一直没有供奉祭祀过。另有个人专祠一处,即“党太守祠”,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党焯堂为父亲党蒙所建,题额大字系清末翰林、书法家宋伯鲁所书。
贾家祖祠位于村子上巷西部两个丁字路口处,坐西向东,建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俗称“贾户”。贾家祖祠门前两侧有旗杆斗子和栅栏,门额上书“贾祖祠”。贾祖祠供奉贾伯通为始祖,贾连、贾璋父子为宗祖。贾家设分门祠堂一处,为贾二门祠堂,题名“本源祠”,位于村子西稍门外,俗称小祠堂。
因贾家入住党家村比党家晚将近200年,又是以外甥身份定居的,比党家辈分低,所以贾祖祠的基座也比党祖祠略低。党祖词门前为三阶砖石台级,贾祖祠则为二级。党族祖祠的旗杆斗子基座位于大门口,贾祖祠的旗杆斗子则在台阶两边。除此之外,贾祖祠大门前用栅栏围封,只留下与台阶位置等宽的出入通道。据村中贾姓后裔说,这是希望贾家的后人行走有正道,做人要公心。贾祖祠的台阶跨度将近三米,比党族祖祠宽,显示其富有。贾祖祠大门外墙壁上有两幅对称的砖雕壁画,饰有花草等图案,寓意是希望本家子弟要堂堂正正做人,实实在在行事,不可走歪门邪道。
贾祖祠的内部结构与党族祖祠大体相同,门房是大三间结构,开中门,东西两侧为门房,南北两侧是厢房。厢房为楼房结构,每栋两间房,分别陈列着对贾家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族人简介和早期党家村人的生活用品。正对大门的是厅房。厅房高而大,里面供奉着贾氏族的祖宗牌位。在厅房大门上方,悬挂着一块题有“德垂后裔”的牌匾。厅房正面墙壁上方也有一块牌匾,上书“追远之堂”四个大字。厅房是党家村景区的陈列展馆。
文物遗存
惜字炉是古人用于焚毁写有文字的废弃纸张的地方,是敬惜字纸,尊重文化,教育后人养成良好习惯的具体措施和表现。古人认为文字是神圣和崇高的,写在纸上的文字,不能随意亵渎,即使是废字纸,也必须诚心敬意地烧掉。
党家村的东、西稍门外、关帝庙前、泌阳堡附近党族前二门祠堂前等,过去曾经建有25座惜字炉。这些惜字炉为砖塔形状,有歇山顶和筒瓦顶两种,高约1~2米,分为两层,上面题刻有“化境通天地,文光射斗牛”的对联,中部开口焚纸,下部开口取灰。村民年节打扫房子时都要将家中的废弃字纸送至炉中焚化,家中有学童的,则由学童用筛子过滤出祭祖时香炉沙中未烧尽的香头,将其虔诚的送到惜字炉中,与废纸一并燃烧。
党家村现存三座惜字炉:一座在村子上巷东头的中日友好广场外,为20世纪90年代修复;一座在上巷西稍门内,为20世纪80年代破损后随即修复的;还有一座在西稍门外,也是后来修复的,具体时间不详。
党家村中有七口古井,其中元代一口,明代四口,清代两口。几口古井由村民出资挖建,归全村人共用。每口古井都建有井房,井口以青石镶砌,房墙上有神龛,供奉龙王。过去家中生了小孩都要到井房插香烧纸,祭拜龙王。井房墙壁上有出资挖井的碑记,记载着捐资挖井的情况。举人贾乐天曾给其中一口井题写对联:“龙居四灵之首,王与百姓同乐。”
汲书巷的元代古井深20米左右,水质清冽、甘甜,井台上架有大轱辘,轱辘上缠绕着一圈圈的绞水绳,生活气息十分浓郁,如今已经成了党家村的旅游景点。
泌阳堡位置较高,距离泌水河较远,堡内有一口古井,但水源较深,居民洗衣浇地很不方便,因此建有一处涝池。这个涝池呈长方形,东西宽11米,南北长14米,面积约150平方米。池壁与池底均用砌砖,四周为砖砌花墙护栏,水池北侧,还立有一面照墙。
下雨时,雨水首先流入涝池,然后由涝池溢出,经城门洞流出堡外。泌阳堡涝池的位置就在城门洞口上方,倘若有匪情发生,还可以直接用涝池的水漫灌,防止匪徒放烟火攻击。泌阳堡涝池实际上是一个综合用水和防御设施。
东西走向的上巷是党家村的一条主要巷道,上巷西端的贾祖祠门前,是一南一北两条错开的丁字巷交汇处,较上巷其他地方要宽阔许多。巷道南边是党家分银院的背墙,背墙上面有一个巨大的福字,人称福字墙。
福字墙上的“福”字是精美的砖雕,在书写时特意把上半部分写成了两个鹤头,一个向上,一个向下,寓意福寿延年。上半部分连起来看又像是个衣字,使这个福字中同时有了衣和田,寓意有衣、有食、能长寿为福。“福”字高约1.2米,宽0.9米,字体为行草,造型特异,为书法精品。福字墙正对着北面那户人家的大门,又如其门外照墙。
福字墙院落建于明末,门楣题字是“庆有余”,曾经是党家村党家的分银院。北边正对着福字墙的那户院落,是贾姓入住党家村最早的一户。
在党家村党族祖祠大门的西侧,常年放置着一条长凳,这条长凳的凳面是从一棵老树上劈下来的,没有打磨刨光,也没有上漆,经岁月剥蚀,木头已露出了粗朴的纹理。两条凳腿,一条是木头做的,一条则用石碾代替,简单实用。长寿凳只所以这样做,是取古树的仙气,追求自然和人之间的和谐,希望后世枝繁叶茂。长寿凳长4.4米,宽0.27米,厚0.5米,是明朝末年的旧物。
分银院有两个,党家一个,贾家一个。党家分银院已对外开放。党家分银院位于上巷西头,门楣上题有“庆有余”,上文说的福字墙就是它的背墙。福字墙是厢房的背墙,厢房有二层,上层是绣楼,绣楼窗口朝外。因逢年过节族人们会聚集在这里领取分红,因而被称为分银院。分银院门前有砖雕、木雕、石雕。
分银院的院子上空是系满铃铛的漫天网。漫天网密密麻麻,连鸟都飞不过去。楼梯出于防御考虑只修了半截。分银院厅房中塑有五尊人物蜡像,他们身着长袍马褂,长辫齐腰,分两桌而坐。靠近墙壁的一张桌子旁边坐有两位老先生,表情严肃认真。近门的一张八仙桌前坐着两位账房先生,一位在计算,另一位在记录,旁边站立着一位等待领取红利的村民。这组雕塑还原了当年分红的情形。
历史文化
名称由来
党家村始于元代,距今已约689年历史,因所处地段呈葫芦形状,俗称“党圪崂”。当初党姓、贾姓商人流落于此,起屋建村,因党姓为多,故称“党家(贾)村”。
民间传说
党家村处处可见大大的“福”字,基本上都是仿照壁所刻的“福”字,这个“福”字形状是由一支抬头鹤和一只低头鹤组成,鹤代表长寿,有福有寿,福寿双全,福寿万年。到访党家村的游客多喜欢在这个“福”字照壁上摸一摸,拍照留念,也沾点灵气、福气。
据传,这个“福”字是入士乡贤党蒙从京城带回的慈禧太后赐给他的礼物,因之称为“慈禧赐福”。他是党家村的骄傲,村人依然时常提忆起这位先贤。党蒙六世孙现尚生活在党家村。
福字墙来历
关于福字墙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福”字是慈禧太后赐给翰林党蒙的,是对党蒙不结朋党、刚正不阿的表彰;还有一种是,北面那户人家建房较早的,当初福字墙的位置建有一面照墙,而福字墙这户人家建房较晚,建房时两家协商,拆掉原来的照墙,在新建的背墙上雕一个“福”字作为照墙,这样两户人家的利益都照顾到了。福字墙有400~500年的历史。
清光绪二年(1876年),党蒙进入翰林院的,三年后入刑部任职。在党蒙任翰林时,光绪年幼,两官太后垂帘听政,加之他官位卑微,慈禧赐福给他的可能性很小。
门楣文化
党家村门楣题字内容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了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四合院主人内心世界的独白,体现的是主人的意志和追求,内容十分经典。党家村门楣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体现主人志趣和修养的,比如清朝状元王杰题写的“安详恭敬”门楣,还有“履无咎、宣德居、谦受益、孝弟慈、树德第、诗礼第、话桑麻、笃敬”等,寥寥数语,就将四合院主人谦恭、谨慎、揖让、慈孝、仁善、德义的形象勾勒出来。而“话桑麻”门楣,在明礼、仁善之外,又多了一种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淡然。一类寄托着主人的希冀与追求,如“耕读传家、承休第、天赐吉祥、和为贵、瑞气永凝、居之安、贻谋燕翼”等,主人希望家道兴宁、书香永在、富贵永续的心态显露无遗。一类直接亮明主人的身份、地位,如进士党蒙书写的门匾是“太史第”,还有“进士第、世进士、世科第、明经第、登科、文魁”等,只要看到这样的门楣,就说明这户人家出过进士、举人,不是一般门第。
这其中比较典型的门楣有三个。一个是“安详恭敬”门楣,语出宋人朱熹的《小学集注·嘉言》:“教育小儿,先要安详恭敬。”意即安静、细心、谦恭、敬重。这个门楣为乾隆二十六年状元,乾隆、嘉庆两朝宰相,韩城庙后村人王杰所书。王杰以诗文见长,工于书法,有“文章三江,字冠中原”之誉。一个是“耕读第”门楣,这是党家村最常见的门楣。它和“耕读传家”“耕读世业”一样,反映的是一种边读书边耕作,淡泊名利,令人向往的田园生活状态。还有一个是“楚书是宝”门楣,语出《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这是一扇落屏门上的门楣,突出了一个“善”字。三个门楣,一个代表着高雅,一个代表着家常,一个代表着雅趣。
党家村的门楣在书法上十分讲究,一般都出自有功名之人或乡绅大家之手,笔力遒劲厚重,志趣高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文物价值
党家村古建筑群被国内外专家誉为“东方人类古代传统文明居住村寨的活化石”“世界民居之瑰宝”。英国皇家建筑学会查理教授曾说道:“东方建筑文化在中国,中国民居建筑文化在韩城。”党家村选址合理,符合风水,建筑布局遵循“礼制”,下村上寨,村寨相连,整个建筑将文化、道德、民俗、信仰融为一体,国内外专家誉为“民居瑰宝”,堪称“东方人类古代传统居住村寨的活化石”。
文物保护
2001年6月25日,党家村古建筑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陕西省古建设计研究所编制了《党家村古建筑群保护规划》。
2006年,党家村古建筑群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04年,国家文物局、陕西省文物局拨付专款,对党家村上寨坡进行加固维修。
2008年3月28日,党家村古建筑群作为山陕古民居的典型杰出代表,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11年,国家文物局拨付专项经费,对党氏祠堂等6处四合院进行全面维修。
2013年,党家村古建筑群被列入中国六大重点保护利用古村落(西北地区唯一一家)。
2014年,陕西省古建设计研究编制了《党家村文物保护工程总体方案》,其中保护与利用规划编制科学合理,保护原则、内容和范围的确定适合古村落。
荣誉称号
2003年,党家村古建筑群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一批)。
2016年12月,党家村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交通信息
A.乘车路线:
从西安【城东客运站】坐去韩城的大巴,到达韩城后,有直接去党家村的公交车。
可先到韩城,再从韩城客运总站坐发往下峪口的车,10分钟一班,走108国道,在党家村入口处下车(2元),从这里到党家村还有2千米,可徒步看两边的乡土风情,也可搭蹦蹦车(1元)。去党家村还可以拦出租,能直接进村,从韩城出发,打的15元。
B.自驾路线:
从西安出发沿京昆高速公路(从龙门/G108出口离开)——G108;沿G108行驶5.1千米,左转行驶670米,到达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