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粘液瘤病
动物病害
兔粘液瘤病是由兔粘液瘤病毒引起的、发生在兔身上的一种病害。急性型病兔出现眼睑水肿,同时在肛门、外生殖器、口和鼻孔周围有炎性水肿,病程第9-10天皮肤出血和死前惊厥。病兔的全身各部增生隆起的大肿块。
病原特征
兔粘液瘤病的病原为兔粘液瘤病毒,含DNA,大小为280纳米×230纳米×75纳米,呈砖形或椭圆形。涂片及组织切片检查可见胞浆内包涵体,姬姆萨染色为紫色,维多利亚兰染色为蓝色。对热敏感,50℃30分钟可灭活,常用的消毒剂为0.5%-2%福尔马林溶液。
为害症状
因为粘液瘤病病毒的不同毒株毒力有相当大的差别,而且兔的品种品系不同,对病毒的易感性也不同,所以临床症状比较复杂。
南美毒株和加州毒株感染后,临床症状因病兔存活的时间长短而有不同。最急性型(病程1周)出现眼睑水肿,临死前呈大脑抑制症状。急性型(病兔存活1-2周)出现眼睑水肿,同时在肛门、外生殖器、口和鼻孔周围有炎性水肿,病程第9-10天皮肤出血和死前惊厥。
强毒的南美毒株感染后的3-4天就能明显地看到肿瘤块,第6-7天全身出现肿瘤,第10天在全身大部出现确实而凸起的肿块,肿块界限不明显,最终发生坏死。此外尚可见到化脓性结膜炎,常导致两眼粘着以及鼻炎和耳根部、会阴部、上下唇、外阴部等处皮下水肿。
欧州流行的兔粘液瘤病(主要是强毒的洛桑株和一些弱毒株)特征是在全身各部很快增生为隆起的大肿块,7天后变为紫色或褐色,到第10天破溃流出浆液。颜面水肿呈狮子头状外观。
流行情况
兔粘液瘤病毒属于痘病毒属第五亚群,主要存在于病兔眼眵和病变部皮肤的渗出液中。病毒对干燥抵抗力强,在干燥环境中可保存3周。 病兔是主要的传染源。健兔与病兔或病兔污染的饲料、用具、饮水等接触即可感染。兔粘液瘤病毒在细胞内繁殖,并形成包涵体。眼垢和病变部皮肤的渗出物中含毒量最高。以消化道感染,也可经吸血昆虫传播。主要是以节肢动物为媒介,特别是以蚊子、跳蚤、蝇、虱、疥螨等吸血昆虫传播为主。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在蚊虫大量孳生季节多发。
病理变化
患兔眼睑皮下肿胀,继而发生脓性结膜炎,粘液性或脓性分泌物使上下眼睑粘连。有的整个头、肛门、生殖器以及鼻孔周围出现炎性水肿,死前出现惊厥等神经症状,1-2周内死亡。毒力较弱时,病兔体表发生分散、孤立的粘液瘤结节,随后萎缩、结痂,病愈而取良性经过。剖检皮下显著水肿,呈胶样液体状,或出血,多见于天然孔周围。病兔脾脏和淋巴结肿大、出血,胃肠道粘膜有淤血斑。
诊断方法
以病变组织做触片或切片,用姬姆萨氏液染色,镜检可见到紫色的细胞浆包涵体。粘液瘤病毒能在兔睾丸、肾和兔胚单层细胞内繁殖,并能出现细胞病变,可选用上述细胞分离鉴定病毒。鉴定方法可用琼脂扩散试验、蚀斑中和试验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防治措施
中国无患兔粘液瘤病的报道,但从中国以外引进种兔时要严格检疫,以防该病传入。控制传播媒介,消灭各种吸血昆虫,坚持消毒制度,定期接种疫苗,可控制该病的发生。兔群一旦发生该病,应坚决采取扑杀、消毒、烧毁等措施,对假定健康群,立即用疫苗进行紧急预防注射。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04 14:49
目录
概述
病原特征
为害症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