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死狗烹
汉语成语
兔死狗烹(拼音:tù sǐ gǒu pēng)是一则成语,最早出自战国末期·韩非《韩非子·内储说下六微》。
成语出处
越王攻吴王,吴王谢而告服,越王欲许之。范蛰、大夫种曰:“不可。昔天以越与吴,吴不受,今天反夫差,亦天祸也。以吴予越,再拜受之,不可许也。”太宰豁遗大夫种书曰:“狡兔尽则良犬烹,敌国灭则谋臣亡。大夫何不释吴而患越乎?”大夫种受书读之,太息而叹曰:“杀之,越与吴同命。”(战国末期·韩非《韩非子·内储说下六微》)
“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西汉·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兔死狗烹”“鸟尽弓藏”。
成语典故
范蠡是春秋时越王勾践很得力的一位谋臣。在勾践被吴王夫差围困在会稽山的最艰难的时候,是范蠡献策让勾践忍辱负重,待机图报;后来越王经过卧薪尝胆,又帮助勾践策划兴兵攻吴,报仇复国,也是范蠡。范蠡对越国的功绩是很大的。可是就在越王勾践灭掉吴国,成为春秋时代最后一个霸主的时候,他却舍去富贵荣华,自行引退,过着隐居生活。
那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范蠡离开越国来到齐国后,托人捎了一封信给他从前的同事大夫文种,信上写道:“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意思是说:飞鸟打完了,良弓就要收藏起来;狡兔死尽了,猎狗就要被杀吃掉。从我的观察看,越王颈长而鸟嘴,只可同他一起共患难,而不能同他一起享受欢乐的。你为什么不早些离开呢?
文种看了信后,觉得范蠡讲得有道理。就以生病为借口,不去上早朝了。这时候,有人就乘机陷害文种,说他要谋反。越王勾践不调查,也不分辨,就赠给文种一把宝剑,说:“你教给我七条攻打吴国的办法,我才用了三条,就把吴国灭掉了;其余四条还在你那里,你还是带到我的祖先那儿去试着用它们吧!”
文种无奈,只好自杀了。
成语寓意
成语运用
连动式;在句子做作谓语、定语;讽刺用语。旧时多用来比喻替剥削阶级出力效劳的人,事后少不了被杀;现在用来比喻只能共患难,不能共享欢乐。
西汉·刘安及其门客《淮南子·说林训》:“狡兔得而猎犬烹,高鸟尽而强弩藏。”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七回:“今日昧著惺惺使糊涂,只教我回去:这才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罢!’”
明·张景《飞丸记》第三三出:“还有一等兔死狗烹,衔冤赍志。如汉代韩、彭,宋朝张、岳,后来成什么结果。”
参考资料
兔死狗烹.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19 18:28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典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