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莱默夫妇》是哥伦比亚影片公司出品的家庭伦理片,由
罗伯特·本顿执导,
达斯汀·霍夫曼、
梅丽尔·斯特里普、
贾斯汀·亨利主演,于1979年12月17日在美国首映。
剧情简介
泰德·克莱默是一位广告公司职员,他整天忙碌而无暇照顾妻子乔安娜和6岁的儿子比利。然而有一天,厌倦了整日忙碌家务事的乔安娜终于再也无法忍受这样的生活,抛下丈夫和儿子离家出走。泰德的生活骤然间陷入了混乱之中。他无法兼顾繁忙的工作和照顾孩子两件事,经常遭至上司和儿子两方面的不满。幸而有邻居帮忙,总算还能对付过去。泰德父子俩相依为命地生活着。渐渐地父子俩已是亲密无间,难以分离了。在一次游玩中比利不慎弄伤了眼睛,泰德抱着儿子疯狂地跑到医院。手术时,泰德紧紧地守在儿子身边寸步不离。
转眼间一年多过去了,泰德忽然接到乔安娜的电话,两人在一家餐馆见了面。如今乔安娜已是收入丰厚的设计师,她前来纽约是想获得比利的抚养权,两人不欢而散。一场官司不可避免。然而就在此时,泰德却不幸失业。他几经努力,终于在二十四小时内又找到了一份工作。在法庭上,双方的律师全都咄咄逼人。虽然有泰尔玛出庭作证说泰德是位好父亲,法官还是把监护权判给了乔安娜。为了避免给比利带来影响,泰德放弃了上诉,但泰德在法庭上的陈词也已经打动了乔安娜。父子俩分离在即,俩人在一起做最后一顿早餐。就在等待中,乔安娜打来了电话,她见到了泰德,告诉他自己改变了主意,不再要求获得比利的监护权了。泰德父子终于不必分离了。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演职员表资料
角色介绍
角色介绍参考资料
音乐原声
幕后花絮
拍摄花絮
与原著的差异
穿帮镜头
获奖记录
幕后制作
创作背景
20世纪70年代,美国国内陷入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越来越多的美国人通过观看科幻片逃避现实。一些关心社会的影评人发出呼吁:“电影要涉及人和社会”,“应该让观众在银幕上看到人的价值”。同时,美国离婚率高达50%,每年有一百万儿童因父母离婚而必须经法庭宣判由谁监护,成为美国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克莱默夫妇》应运而生。
改编内容
在改编原作时,为了防止乔安娜被观众当成坏人,罗伯特·本顿想融入乔安娜的观点和对独立的需求(这一点在书中几乎没有体现出来),但没有立即让她为自己的理由辩护,而是试图让这个角色显得有些“神秘”,将乔安娜出走作为影片的开头,而非像原作一样介绍克莱默夫妇婚姻早期的情况以及破裂的过程。在改编过程中,他删除了自己本来很喜欢的角色——查理·菲尔普斯(即玛格丽特·菲尔普斯的前夫),因为该角色的作用可以由泰德的上司吉姆·奥康纳代替。另外,本顿还删除了涉及管家的场景,以便更好地展现男主角是如何照孩子的。
演员选择
达斯汀·霍夫曼是泰德·克莱默一角的第一人选,但由于职业生涯中遇到的一些麻烦,他一开始对参与该片持矛盾态度,甚至两度拒绝了邀请。电影制作人飞往英国亲自游说在那里拍戏的霍夫曼,导演本顿则向霍夫曼说明这部电影是“给我们孩子的一封情书”,终于说服了他。为了等待霍夫曼,剧组推迟了拍摄时间表。
因为扮演儿子比利的人选是影片成败的关键,达斯汀·霍夫曼亲自参加了挑选演员的工作,为十几个儿童演员试镜,最后他选中了贾斯汀·亨利。虽然这个孩子没有拍戏验,但达斯汀·霍夫曼认为贾斯汀具有一切必要的素质,特别是他显然和父亲有深厚的感情,这将有助于他理解这个角色。为建立起达斯汀·霍夫曼与贾斯汀·亨利的信任感,本顿导演通过霍夫曼向贾斯汀·亨利传达指示,霍夫曼在片场指导贾斯汀。另外,贾斯汀也没有剧本或台词可以背,所以他和霍夫曼之间的许多场景都是即兴创作的。
梅丽尔·斯特里普在试镜期间就朗读了乔安娜的剧本,尽管电影制作人最初想让她出演的是托德一夜情的情人。当凯特·杰克森无法出演乔安娜时,斯特里普说服剧组让自己接替了她。实际上,导演罗伯特·本顿和男主演达斯汀·霍夫曼在与斯特里普首度会面时相处得并不投机,斯特里普几乎一言不发。但霍夫曼和导演在回去的路上突然感到斯特里普正是他们要找的女主角。
摄影要求
对于该片的摄影,导演本顿要求“隐而不现”,即不让观众注意到摄影机的存在。因此,该片的摄影师奈·阿尔芒都没有外加滤色镜,没有用眩光,有限地使用移动摄影;在拍外景时,为保持外景的气氛,甚至把人工照明限制在最低限度。
制作发行
影片评价
大众评分
专业评价
该片既保持小说原著的基本面貌,又溶铸进了改编者和导演刻意烘托的主题,从思想、艺术上说都提高了一步。该片的故事、人物情感真实可信,泰德、乔安娜、比利刻划得恰如其份。该片的结构也颇有值得称道的地方,影片的头尾运用了对比呼应的手法。然而,故事真实、情节感人、结构出色等优点并非构成该片一鸣惊人的全部因素。导演通过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紧紧地巧妙地拨动着父爱、母爱这根感情的琴弦,去感染人们,希望爱子之心能成为解决家庭解体难题的灵丹妙药,取得神效。(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
朱威烈评)
该片善于使用对比性镜头,生动地体现了随影片进程与情节发展,人物性格的变化。达斯汀·霍夫曼和梅丽尔·斯特里普在片中的杰出表现也是影片得以成功的重要原因。在这部影片中,没有什么激烈的动作表现吸引观众的注意,全靠演员质朴无华和亲切自然的表演来塑造和表现人物。(《佳片有约》评)
该片始于一段充满不快乐、自我和自私的婚姻,结束于两个单身人士,他们都学到了关于他们想要的行为方式的重要东西。这部电影鼓励观众们意识到,片中这些人和所有人一样,都足够深刻和复杂,观众不能给他们贴上道德标签。该片的表演非常出色,它必须如此,因为表演不能停留在传统的情节剧上。达斯汀·霍夫曼在该片中的表演是他迄今为止的职业生涯中最好的,最精彩的一幕是他扮演的泰德在一家广告公司的办公室圣诞派对上申请工作,并坚持要对方立即做出决定。罗伯特·本顿把大量注意力放在对话的细微差别上:他的角色不仅仅是相互交谈,他们揭示了自己内心,有时甚至可以看到他们在了解自己的动机。这正是该片成为一部感人电影的原因:观众们有时会感觉到,就在他们看着片中人物的时候,这些人物的性格正在发生变化,这些人物正在做出决定。(美国影评人
罗杰·埃伯特评)
艺术的永恒魅力在于它的真实性。好莱坞以前拍过不少以家庭破裂为题材的影片,但造成悲剧的原因不外乎丈夫另有新欢或妻子有外遇等陈腐的老一套,社会意义不大,但该片一反常规,比较细腻深刻地揭露了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带有相当普遍性的家庭危机。造成这种危机的既不是夫妇之间介入第三者,也不是生活上的不协调和金钱的矛盾,而是个人理想、事业和家庭生活的矛盾,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影片以悲剧形式反映了美国社会基本单位——家庭的崩溃,触动了许多人的心弦,引起了人们的共鸣和兴趣。该片的另一成功之处在于它在生活细节上的真实性。影片通过一些极普通的家庭生活细节来揭示人物内心的变化,例如通过父子二人一同做饭、一同吃饭,父亲送儿子上学、替儿子系鞋带等场面刻划相互不了解的父子二人,如何建立了深厚牢固的感情。这种朴素细腻的风格,使观众从不感到自己是在看戏,恰似进入了一个普通的美国家庭,和剧中人一道经历着这个家庭的悲剧,一同痛苦,一同流泪。(《大众电影》评)
以情动人是该片最大的艺术魅力,影片紧扣克莱默父子的情感关系,以情感为线索,用人物间的亲情来打动观众。它不依靠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而是用在影片各处穿插细节。那些小细节无时无刻不在打动着观众。全片只讲述了一个故事,但在这个故事中又嵌套了许多小故事,不断加强的冲突让影片叙事紧凑,保持着观众对影片的关注。恰到好处的详略取舍让影片的故事变得集中,叙事也更紧凑。妻子在影片开头就离开,但未赘述离开的原因,这样做既给观众悬念,也节省了电影篇幅,而妻子离开的原因在接下来的情节发展中被逐渐交代。影片没有用双线叙事来交代妻子如何在洛杉矶生活,只是通过对话一带而过。这种方式干净利落,简单却能把故事讲清楚。影片的人物设置必要而不繁杂,将影片的前因后果交代得很清晰。影片并未只停留在对克莱默这一家庭破碎的表面化的叙述及亲情的苍白表达,而是进一步深入探讨,如女性独立、夫妻的相处、家庭对孩子的影响等问题。让人们在观看的同时,一边感动,一边思考。(《西部广播电视》评)
影片争议
法律争议
在该片上映后,美国一些离婚律师反映片中所描述的监护权诉讼“在法律上已经过时”。尽管在大多数案件中,女性被授予监护权,但在20世纪70年代,离婚父亲抚养孩子的人数急剧增加。律师们指出,如果片中的法官询问了小男孩,他的父亲在分居期间对孩子的照顾就会得到认可,并可能保留监护权,而且影片没有考虑共同监护权问题。
抄袭指控
1980年,Jay Christian向达斯汀·霍夫曼、罗伯特·本顿和哥伦比亚电影公司提起了价值1.21亿美元的剽窃诉讼。他声称《克莱默夫妇》中多个场景与他1976年的剧本《A Touch of Innocence》“实质上相似”,该剧本于1977年提交给了霍夫曼的公司 Sweetwall Productions。这起诉讼的结果未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