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束是由一粒一粒运动着的粒子流组成,这种粒子被称为光量子。
概念
光量子,简称光子(Photon),是传递电磁相互作用的基本粒子,是一种规范
玻色子。它是电中性的,静止时无质量,在真空中的以光速传播,具有能量、动量和
自旋等特性。
光量子的概念最初由爱因斯坦在1905年提出,用于解释
光电效应现象。后由物理化学家吉尔伯特·路易士在他的一个假设性理论中更名为光子,英文名称photon,在路易士的理论中,photon指的是辐射能量的最小单位,其“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毁灭”。尽管由于这一理论与大多数实验结果相违背而从未得到公认,photon这一名称却很快被很多物理学家所采用。
早期的光量子理论
普朗克能量子假说
1900年,普朗克提出能量子假说,认为能量不是连续变化的,而是由一个个离散的能量子组成,每个能量子的大小与频率成正比。普朗克从理论上推导出了一个与实验符合得非常好的公式,即普朗克公式,用于描述黑体辐射的频率分布。这个公式的前提是假设黑体是由带电谐振子组成,这些谐振子的能量只能取某些基本能量单位的整数倍,这一假设成功解释了黑体辐射现象,标志着量子论的诞生。
爱因斯坦光量子理论
1905年,年轻的爱因斯坦发展了普朗克的量子说。他认为,电磁辐射在本质上就是一份一份不连续的,无论是在原子发射和吸收它们的时候,还是在传播过程中都是这样。爱因斯坦称它们为“光量子”,简称“光子”,并利用普朗克能量子假说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证明了光的粒子性,这成为爱因斯坦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主要理由。
康普顿散射
康普顿通过X射线散射实验进一步证实了光的粒子性。实验发现,X射线经物质散射后,波长发生变化,这与经典电磁理论不符,但可以用光量子假说解释。康普顿效应的成功验证,使光量子假说得到了广泛认可。
早期光量子理论是20世纪物理学的重要里程碑,通过一系列实验和理论探索,揭示了光的波粒二象性,为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光量子的性质
静止状态
理论上光量子的静止质量为零,这意味着它们不能像其他有质量的物体那样静止不动。光量子的运动是恒定的,不受外力影响而改变速度或方向,除非它们被吸收或散射。
尽管科学家通过精密实验设备尝试测量光量子的静止质量,但迄今为止的实验结果都表明光量子的静止质量极其微小,不会超过10的负54次方千克,这一结果是之前已知的光量子质量上限的1/20。
运动状态
光量子的能量和动量仅与光量子的频率有关(或说与波长有关,波长越短,能量和动量越高)。光量子的能量E=hv,其中h为普朗克常数,v为光量子的频率。光量子的动量p=hv/c,其中c为光速。
波动性
光量子表现出经典波的折射、
干涉、
衍射等性质。当两束或多束相干光波相遇时,它们会相互叠加并产生干涉图样,这是波动性的典型表现。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光通过两个狭缝后在屏幕上形成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当光遇到障碍物时,如小孔、狭缝或棱边,它会发生弯曲和扩散,这种现象称为衍射。衍射是波动性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它表明光可以绕过障碍物的边缘继续传播。
粒子性
当光线照射到金属表面时,金属会发射出电子,这种现象称为光电效应。X射线被物质中的电子散射后,频率发生改变,这种现象称为
康普顿散射。它进一步证实了光量子具有
动量,从而支持了光的粒子性观点。照射到金属表面的光能使金属中的电子从表面逸出,这一现象不仅体现了光的粒子性,还表明光量子像其他粒子一样具有能量和动量。实际上,光对物体表面施加的压力可以在宇宙尺度上产生显著效应,如太阳光对彗星尾巴的排斥作用。
偏振态
光量子具有两种可能的
偏振态,分别是线偏振态和圆偏振态,这决定了它的某些物理性质,如在与物质相互作用时的行为。在光的传播过程中,如果光矢量的方向保持不变,这种光称为
线偏振光。其特点是偏振面为一固定平面,即光波中电场E分量始终在一个固定的平面内振动。当光矢量端点的轨迹为圆形时,这种光称为圆偏振光。圆偏振光分为左旋圆偏振光和右旋圆偏振光,这取决于光矢量旋转的方向。
不可见性
大部分光其实都对人眼不可见,“颜色”只是我们大脑对光线波长的一种“翻译”。我们能看到的有色光,仅仅是完整的电磁波谱中的一小部分。红光是波长最长的可见光,如果把它的光波继续拉长,就会得到红外线、微波(包括做饭用的微波哦)和无线电波。而比紫光更短的波,则包括紫外线、X射线和伽马射线。
量子纠缠
当两个或多个光子以某种方式相互作用后,它们的状态就会紧密关联起来,即使它们被分隔到宇宙的两端,只要测量其中一个光子的状态,另一个光子的状态也会立即确定,仿佛它们之间存在某种“超距作用”。这种现象就是量子纠缠,它可是量子力学的核心特性之一。
光量子的产生
光量子能够在很多自然过程中产生,例如在分子、原子或原子核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电荷被加速的过程中会辐射光量子,粒子和反粒子湮灭时也会产生光量子。
热辐射
原理:物体因自身温度而向外辐射电磁波,温度升高时,辐射能量增加,其中包含光量子。如太阳表面温度约 5500℃,其内部核聚变产生的能量使太阳表面物质受热激发,从而以热辐射形式产生光量子,向四周传播。
特点:所产生光量子的能量分布连续,不同温度的物体辐射光量子的波长和强度不同,温度越高,短波长光量子的比例越大。
电致发光
原理:通过电流通过半导体材料等,使电子与空穴复合,多余能量以光量子形式释放。像发光二极管(LED),在正向电压作用下,P 区和 N 区的多数载流子扩散复合,产生特定波长的光量子。
特点:可通过选择不同材料和控制电流等,产生不同颜色和强度的光量子,具有高效、节能、寿命长等优点。
光致发光
原理:物质吸收光子能量后,电子跃迁到高能级,处于激发态的电子不稳定,会跃迁回低能级并发射出光量子。如荧光物质在吸收紫外线后,电子跃迁,随后在较短时间内发射出波长较长的可见光光量子。
特点:所产生光量子的波长与激发光波长不同,具有荧光寿命等特性,可用于荧光标记、显示等领域。
放射性衰变
原理:某些放射性核素在衰变过程中,会发射出γ射线,γ射线是一种高能电磁波,由高能量的光量子组成。如钴-60 发生β衰变后,处于激发态的镍-60 核会通过发射γ射线的光量子回到基态。
特点:所产生的光量子能量高、穿透性强,在医学成像、工业探伤等领域有重要应用。
光量子的主要应用
量子计算领域
光量子计算机研发:如玻色量子的相干光量子计算机,其求解速度比经典优化算法平均加速超过100倍,可用于车辆出行路线规划、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等。还有Quix Quantum基于氮化硅波导技术开发的量子光子处理器,成为欧洲光子量子计算的标准配置之一,未来有望应用于个性化医疗、自动驾驶汽车和能源储存等领域。
分布式量子计算探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实现了跨越7公里的分布式光量子计算,通过量子纠缠实现节点间信息传输和计算结果同步,为大规模量子计算网络的构建提供了可能,未来在通信、金融、科学研究等领域有广阔应用前景。
量子通信领域
量子密钥分发应用:利用单光子的量子态进行信息编码和传输,基于量子态的不可克隆原理和测量坍缩特性,确保通信的无条件安全性,已在金融、政务等对信息安全要求极高的领域得到应用,保障信息传输的保密性和完整性。
量子安全通信网络建设:Kets量子公司的集成光子学芯片,可在多种具挑战性的环境中部署量子安全通信系统,并与空客等合作展示了无人驾驶飞行器和地面站之间的量子安全通信,推动了卫星量子密钥分发的发展。此外,“建立一个标准化的量子安全网络架构”项目致力于开发跨大西洋的QKD通信网络。
量子模拟领域
通过操控光量子的状态来模拟复杂的物理系统和量子现象,如中国在光量子行走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实现了开放光量子行走的高效机器学习,为研究量子多体问题、拓扑物态等前沿物理问题提供了新方法,有助于材料科学、凝聚态物理等领域的研究。
量子传感领域
利用光量子的相干性和纠缠特性,可实现高精度测量和传感。如量子雷达利用光量子纠缠特性提高探测精度和分辨率,更准确地探测和识别目标;量子重力仪通过光量子干涉等原理实现对微小重力变化的高精度测量。
材料科学领域
光量子计算可模拟材料的电子结构和动力学性质,帮助科学家理解材料性能和行为,从而指导材料的优化和设计。还可用于材料的虚拟筛选,筛选出具有特定性能的材料候选者,加速材料发现和设计,推动材料科学的创新和发展。
医疗健康领域
光量子血液疗法:即紫外线照射并同步充氧血液回输疗法(简称UBI),光量子血液疗法,即紫外线照射并同步充氧血液回输疗法(简称UBI)。此法是指抽取病人少量静脉血或同型库存血,在体外经专门波段的紫外线照射及充氧后,再输回病人体内以达到治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因其对多种疑难疾病有效,而且操作简便、安全、无副作用。是当前国内外普遇应用的新技术,国外临床应用已久,主要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缺血缺氧性疾病、中毒性休克等。
我国开展UBI始于1986年,自1988年粟秀初教授首次报道UBI治疗4例脑病(中毒性脑病、散发性脑炎、出血性脑病、脱鞘性脑病)获得成功之后,引起了国内医学界的广泛重视。随着 UBI的不断推广应用,我国在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进展,UBI对心脑血管疾病、代谢疾病、血管免疫疾病等有一定疗效,还可应用于恶性肿瘤的防复发及防转移治疗。
医疗美容领域
光子嫩肤:通过强脉冲光技术,刺激皮肤胶原蛋白增生,改善皮肤质地,减少皱纹和细纹,使皮肤更加紧致有弹性,还能促进新陈代谢,收缩毛孔,让皮肤更光滑细腻,对于色素斑、红血丝等问题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光量子祛斑:利用特定波长的激光或强脉冲光,将能量传递到皮肤深层,破坏色斑中的黑色素细胞,使黑色素分解成小颗粒后被身体代谢掉,可有效去除雀斑、晒斑、黄褐斑等各种色斑,改善皮肤色泽。
光量子脱毛:毛囊中的黑色素会选择性地吸收特定波长的光量子能量,产生热效应使毛囊凝固坏死,从而达到永久性去除毛发的效果,且不损伤皮肤及汗腺,常见的如利用810纳米光进行脱毛。
光量子治疗痤疮:其产生的光热效应可高效杀灭痤疮丙酸杆菌,减少痤疮的炎症反应,同时促进皮肤修复,使表皮恢复平整光滑,对改善痤疮问题有较好的效果。
量子断黑术:采用特定的量子光源技术,靶向定位并作用于皮肤的色素部位,可将堆积在表皮的色素直接气化掉,把皮肤底下的色素粉碎成微小颗粒,通过微循环代谢出体外,具有创伤小、恢复快、返黑率极低的特点,可用于去除雀斑、老年斑、黄褐斑等。
光量子技术的限制
量子态难以长时间稳定存储
光量子具有非常优异的相干性,这种相干性是光量子技术得以发展的重要物理特性之一。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光量子技术面临着一个严重的问题,即飞行光子极易产生损耗。这些光子在传播过程中,由于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或者自身的物理特性,能量会逐渐减少。而且,当对光量子进行测量之后,光子携带的量子信息会被立即销毁,这就导致了量子信息无法长时间保存。在光量子计算领域,稳定的量子态存储对于中间计算结果的保存以及复杂算法的实现至关重要。而在量子通信方面,信息的可靠传输依赖于量子态在传输过程中的完整性和可存储性。这种量子态难以长时间稳定存储的现状,对光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中的信息处理与传输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严重阻碍了这两项技术向更高效、更稳定方向发展。
量子逻辑门实现难度大
对于光量子技术而言,线性光学量子受控非门(Quantum Controlled NOT ,简称CNOT)等双量子比特纠缠逻辑门的实现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难题。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非线性光学材料的性能无法满足实现条件相移所需的强度要求。从理论层面来看,虽然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些方案来尝试解决这个问题,但这些方案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其中,非确定性 cnot 门的成功概率非常低,这意味着在实际操作中,要实现可靠的双量子比特纠缠逻辑门操作,需要进行大量的重复尝试。而且,为了提升这种非确定性 cnot 门的成功率,往往需要借助量子隐形传态技术。然而,量子隐形传态技术本身也面临着诸多技术难题,并且其应用会大大增加整个系统的实现复杂度和对资源的需求。这一系列问题导致量子逻辑门的实现成为光量子技术发展道路上的一个关键瓶颈,限制了光量子计算能力的提升和更复杂量子算法的实现。
量子信号难以放大
量子信号的放大与传统光信号放大有着本质的区别,不能采用传统光信号放大方法。这是因为量子态具有独特的量子特性,对量子态进行测量的过程会不可避免地破坏量子信息,从而使量子信号失去原有的意义。虽然量子中继器在理论上可以解决量子信号放大的问题,但要实现量子中继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具体来说,量子中继器需要具备存储量子信息的能力,并且能够在合适的时机实施纠缠测量操作。然而,目前的技术水平还远远无法满足这些要求。无论是存储量子信息的介质研发,还是精确实施纠缠测量的技术手段,都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大量的技术难题需要攻克。这使得量子信号难以放大的问题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解决,严重制约了量子通信等相关领域的发展,限制了量子信号传输距离和质量的提升。
传输距离受限
在光量子通信过程中,光量子无论是在光纤中传输还是在自由空间中传播,都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衰减现象。这种衰减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例如光纤材料对光量子的吸收、散射,以及自由空间中的大气干扰等。这种衰减现象对量子通信的传输距离产生了严重的限制。以量子密钥分发系统为例,目前其传输距离被限制在数千公里以内。在构建大规模广域量子保密通信网络的目标下,这样的传输距离远远无法满足实际需求。这意味着在长距离通信场景中,量子通信的优势无法充分发挥,信息传输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在长距离传输时会受到严重影响,使得量子通信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应用面临巨大挑战,需要进一步探索新的技术手段来克服传输距离受限的问题。
制备与操控要求高
光量子技术是一项对精度要求极高的前沿技术,它需要高精度的实验设备和复杂的技术手段来制备和操控光量子态。在制备光量子态方面,需要精确控制各种物理参数,如光的频率、强度、相位等,任何微小的偏差都可能导致制备出的光量子态不符合要求。在操控光量子态的过程中,情况更为复杂,需要利用各种精密的光学元件和复杂的控制算法。而且,光量子技术对实验环境的要求也极为严苛,温度、湿度、电磁场等环境因素的微小变化都可能对光量子态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可能会导致量子态的改变,进而使量子信息丢失或者出现错误。此外,这些高精度的实验设备价格昂贵,研发和维护成本都非常高,这使得大规模开展光量子技术相关的实验和应用变得十分困难,限制了光量子技术在更广泛领域的推广和应用,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集成与可扩展性问题
将大量光量子器件集成到小型化、高性能的系统中是光量子技术面临的又一个重大挑战。在实际应用中,比如光量子计算芯片的研发,需要将大量的光量子器件集成在一起,以实现复杂的计算功能。然而,目前的技术水平在这方面存在很大的困难。一方面,光量子器件的小型化和集成工艺还不够成熟,各个器件之间的连接和兼容性问题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另一方面,随着器件数量的增加,系统的可扩展性变得很差,容易出现性能下降、故障率升高等问题。这种集成与可扩展性问题严重制约了光量子技术在实际中的广泛应用,使得光量子技术难以从实验室走向大规模的商业化应用,限制了其在更广泛领域发挥作用的潜力。
光量子突破局限方法
量子态存储方面
新材料研发:在科技发展的进程中,对于新型量子存储材料的探索和研发将成为关键环节。科学家们会深入研究各种具有特殊光学和量子特性的材料,尤其是二维材料。这些二维材料具有独特的层状结构和量子效应,比如石墨烯及其衍生物等。它们展现出的优异电学、光学性能为量子态存储带来了新的希望。通过对这些材料的量子能级结构、电子云分布等微观特性进行深入剖析,有望找到能够与光量子态更好地相互作用的材料,从而实现延长量子态存储时间这一目标。这种对新材料的探索是一个充满挑战但又极具潜力的方向,它可能为量子存储技术带来革命性的突破。
量子存储架构创新:构建全新的量子存储架构是突破量子态存储限制的重要途径。例如,可以考虑采用光纤作为光量子的内存,这是一种极具创新性的思路。光纤作为一种成熟的光传输介质,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和稳定性。利用时分复用技术,在不同的时间片段内对光量子进行存储和处理。通过精确的时间控制和光开关技术,可以在光纤中实现多个光量子态的有序存储。同时,还可以结合其他光学调制技术,如相位调制、偏振调制等,进一步增加存储容量和时间。这种创新的架构将打破传统存储方式的局限,为量子存储技术开辟新的发展空间。
量子纠错与容错技术:随着光量子技术的发展,发展更有效的量子纠错和容错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在量子态存储和传输这一复杂且脆弱的过程中,微小的干扰都可能导致量子信息的错误。通过编码技术,将量子信息以特定的规则进行编码,就像为信息穿上一层“保护衣”。例如,量子纠错码可以检测和纠正单个或多个量子比特的错误。同时,利用冗余手段,对量子信息进行备份和复制。在出现错误时,可以通过比较和分析备份信息来恢复原始的量子态,从而及时检测和纠正错误,保证量子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这一系列技术的发展将极大地提高量子存储和传输的可靠性,为光量子技术的广泛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量子逻辑门实现方面
新原理与方案探索:在量子逻辑门实现领域,持续探索基于新物理原理和现象的方案是推动技术进步的核心动力。继续深入研究量子纠缠交换这一神奇的量子现象,通过巧妙地操纵和利用多个光量子之间的纠缠关系,实现信息的交换和逻辑操作。例如,在特定的量子网络中,通过控制纠缠光子对的相互作用,可以构建出具有特定逻辑功能的门电路。此外,拓扑量子态也是一个极具潜力的研究方向。拓扑材料中的量子态具有独特的稳定性,不受局部微扰的影响。利用这种特性,可以设计出更加稳定和可靠的量子逻辑门。通过这些新原理和方案的探索,有望简化逻辑门的实现过程,提高其确定性和可扩展性,为实现更复杂的量子计算任务提供可能。
材料与器件改进:研发工作将聚焦于具有更强非线性光学效应的材料。这些材料在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时,能够产生更显著的非线性响应,为实现量子逻辑门的关键操作提供更有利的条件。例如,某些有机聚合物材料或新型晶体材料,它们在强光照射下能够展现出独特的光学非线性特性。同时,对于更高效、更易于集成的光量子器件的研发也至关重要。这包括优化光子探测器的灵敏度和响应速度、提高光调制器的调制效率以及设计更小尺寸且低损耗的光耦合器件等。这些改进后的材料和器件将为量子逻辑门的实现提供更好的物质基础和硬件支持,使得量子逻辑门的性能得到显著提升。
集成光学技术发展:借助先进的微纳加工技术和集成光学工艺,量子逻辑门的集成化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微纳加工技术能够将光量子逻辑门及相关器件的尺寸缩小到微观尺度,实现更高的集成度。通过电子束光刻、离子刻蚀等精细加工手段,可以在芯片上制造出高精度的光量子结构。同时,集成光学工艺能够将多个光量子逻辑门及相关的光波导、分束器、耦合器等器件集成在同一芯片上。例如,利用硅基光子集成技术,可以在芯片上构建出复杂的光量子电路。这种集成化的方式不仅提高了量子逻辑门的集成度和稳定性,还能有效降低实现难度和成本,为量子计算芯片的大规模生产和应用铺平道路。
量子信号放大方面
量子中继器技术突破:量子中继器的技术突破对于解决量子信号放大问题具有决定性意义。攻克量子中继器中的关键技术难题是当前研究的重点方向。其中,实现高效的量子存储是关键之一。需要研发能够长时间、稳定存储量子态的技术和材料,使得量子信号在中继过程中能够得到妥善保存。同时,精确的纠缠测量和控制技术也是不可或缺的。通过高精度的测量手段,准确获取量子态的信息,并利用复杂的控制算法对纠缠态进行精确调控。只有这样,量子中继器才能够在量子通信中有效地放大和传输量子信号,克服量子信号在长距离传输过程中的衰减问题,实现远距离的量子通信。
新型放大技术研发:探索不依赖于传统放大方法的新型量子信号放大技术是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例如,基于量子纠缠的放大方案具有很大的潜力。通过巧妙地利用量子纠缠态的特殊性质,将多个纠缠光子的信息进行整合和放大,在不破坏量子态的前提下实现信号的增强。此外,受激辐射增强技术也值得深入研究。通过特定的激励机制,激发光量子产生更多相同量子态的光子,从而达到放大信号的目的。这些新型放大技术的研发将为量子信号放大开辟新的途径,摆脱传统放大方法对量子态破坏的困境。
传输距离扩展方面
低损耗传输介质研发:在光量子传输距离扩展的研究中,开发更低损耗的光纤材料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科学家们会深入研究光纤的材料组成和结构,通过改进光纤的基质材料和掺杂元素,降低光量子在光纤中传输时的吸收和散射损耗。例如,研究新型的玻璃材料或有机聚合物材料作为光纤的基质,寻找能够减少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化学元素进行掺杂。同时,也会积极探索其他更适合光量子传输的介质。比如,某些特殊的晶体材料或气态介质,它们可能具有独特的光学性质,能够为光量子提供更顺畅的传输通道,减少光量子在传输过程中的衰减,从而显著延长传输距离,为远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