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效应方程是
爱因斯坦推广的一个光学方程。光电效应中,金属中的电子在飞出金属表面时要克服
原子核对它的吸引而做功。某种金属中的不同电子,脱离这种金属所需的功不一样,使电子脱离某种金属所做的功的
最小值,叫做这种逃逸原子核表面所做的功叫
逸出功。
爱因斯坦于1905年提出
光子说:在空间传播的光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叫做一个光子,光子的能量跟它的频率成正比,即,其中,叫做
普朗克常量。
如果入射光子的能量hν 大于
逸出功W0,那么有些
光电子在脱离金属表面后还有剩余的能量,也就是说有些光电子具有一定的动能。因为不同的电子脱离某种金属所需的功不一样,所以它们就吸收了光子的能量并从这种金属逸出之后剩余的动能也不一样。由于逸出功W0指从原子键结中移出一个电子所需的最小能量,所以如果用Ek 表示动能最大的光电子所具有的动能,那么就有下面的关系式 其中,h 表示
普朗克常量,ν 表示
入射光的频率。这个关系式通常叫做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即:
光子能量 = 移出一个电子所需的能量(
逸出功) + 被发射的电子的动能。
当光子能量等于
逸出功时,电子动能为零。虽然电子会逸出但会停留在金属表面。
发生
光电效应时,电子克服金属
原子核的引力逸出时,具有的动能大小不同。金属表面上的电子吸收光子后逸出时动能的
最大值,称为最大初动能。
电子吸收光子的能量后,可能向各个方向运动,有的向金属内部运动,有的向外运动,由于路程不同,电子逃逸出来时损失的能量不同,因而它们离开金属表面时的初动能不同。只有直接从金属表面飞出来的电子的初动能最大,这时光电子克服
原子核的引力所做的功叫这种金属的
逸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