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昇(1876-1963),字明甫,安徽
桐城人,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教育家、法学家。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876年9月28日,光明甫出生在安徽省桐城县北乡其林桥阳和岗光璧庄(今属
枞阳管辖)。其父光华国是私塾先生,因此光明甫少年时期就与其弟光宣甫随父就读,后中秀才。1902年考入南京
江南高等学堂,接受新学教育,在此期间已经萌发了革命思想。因为发表讲演反对清廷与沙俄签订不平等条约,受到清廷迫害,被开除学籍。恰逢其弟光宣甫于1904年考入安徽省首届留日官费生,光明甫便与其弟一道,于1905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在东京期间,光明甫常与
陈独秀、
章太炎来往,并通过他们结识了
孙中山和
黄兴,参加了
同盟会。
投身革命
1910年6月光氏兄弟学成归国,光明甫任安徽官办法政学堂教务长及政治教员,借助讲台向学生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受到他的影响,在日后的反封建、反军阀斗争中,许多法政学堂的学生站在斗争的前列。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安徽人民高举义旗宣布独立,成立都督府。1912年,
柏文蔚出任都督,邀请陈独秀出任都督府秘书长,光明甫也应邀担任都督府秘书,但不久即辞职回到法政学堂任教,后与同盟会会员谢家鸿创办私立江淮大学(后改为安徽公立法政专门学校),进一步向学生宣传革命思想。该校很多学生后来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青团在安徽省早期组织的骨干力量。
1913年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光明甫即追随孙中山,参加讨袁活动。“二次革命”失败后,柏文蔚出走日本、陈独秀流亡上海,光明甫潜往南京投奔光宣甫。
1916年袁世凯帝制失败,北洋军阀分裂,光明甫又在上海投入反军阀的斗争中,作为《戊午杂志》编辑宣传民主、科学和法治思想,并为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供稿。恰好此时孙中山回国寓居上海,光明甫得以经常拜访孙中山,也因此较早了解了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三大政策,奠定了他长期为此奋斗的思想基石。
1919年
五四运动爆发后,安徽爱国学生发动了驱逐反动校长的斗争。安徽当时唯一的一所高校就是光明甫创办的安徽公立法政专门学校。该校学生接连驱逐两任反动校长后,提出口号,请求光明甫回皖掌校。在爱国师生的压力下,安徽巡按使
倪嗣冲被迫同意学生的要求。1920年冬,光明甫结束流亡,回皖担任法专校长。在此期间,他还联合省内其他进步知识分子,组织了安徽省教育会和安徽省教职员联合会。
1921年6月2日,安庆学生到省议会向倪嗣冲请愿,要求增加教育经费,遭到残酷镇压,姜高琦、周肇基两位学生受重伤,不幸遇难,史称“六·二”惨案。光明甫积极支持学生运动,发起成立“六二惨案后援会”,谴责军阀屠杀罪行,并为烈士题挽联。
不久,安徽举行第三届省议会选举,倪嗣冲及其弟
倪道烺阴谋控制议会选举,选出了清一色的倪系分子,以期继续为军阀服务。光明甫挺身而出,呼吁各界推翻非法选举的议会,并在“六二惨案后援会”的基础上成立“安徽省各界澄清选举团”,调查选举舞弊事实。安徽省长
聂宪藩辞职。倪道烺不甘心失败,贿赂国务总理
靳云鹏任命倪的老师
李兆珍继任省长。安徽教联、学联立刻发起驱逐李兆珍的运动。经过不懈斗争、李兆珍、倪道烺逃离安庆,新任省长
许世英在各界支持下,宣布第三届省议会选举结果全部无效,安徽学界的斗争取得胜利。
“六·二”运动、反对第三届省议会贿选、驱逐李兆珍运动是五四运动在安徽的延续。光明甫积极支持和领导这些运动,与爱国师生和知识分子站在斗争的第一线,推动了安徽的教育革新运动和民主革命的发展。
国共合作
1924年1月,光明甫作为安徽的代表前往广州,出席国民党一大。这次大会宣布了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三大政策。国共合作开始后,光明甫深感欣慰,积极响应。
1926年1月,国民党“二大”后,国民党中央选派光明甫与
朱蕴山、
沈子修及共产党人
薛卓汉等在安庆组成国民党安徽省临时党部,光明甫担任执行委员、常务委员,主持安徽党务工作。然而,这时高涨的安徽革命运动遭到北洋军阀和来自国民党内右派势力的夹攻。1926年2月,国民党右派党员管鹏、陈紫枫等在
西山会议派的指使下,在安庆另立省党部筹委会。光明甫对此予以坚决斗争,团结国民党左派领导人打击右派分子。
1926年7月,任安徽警备总司令不久的军阀
陈调元下令查封了国民党左派主持的学校,光明甫等遭通缉,随省党部撤往武汉。其间,光明甫与毛泽东在武汉革命政府工作过一段时间,协助共产党人开办党务干部训练学校,为全省训练党务干部120余人。1927年3月,北伐军进抵
安庆,光明甫回皖,积极从事恢复国民党组织和筹备国民党安徽省第一次全省代表大会的活动。
颠沛流离
1927年3月22日,安徽省党部在
安庆黄家操场举行了第一次全省代表大会,蒋介石应邀出席。蒋为把持省党部,提出要把亲信特务头子杨虎等临时补入、安置到重要岗位上,遭到光明甫等国民党左派人士的坚决抵制,蒋恨恨而去。这天下午,光明甫联合朱蕴山、周松圃等人到北伐军总司令行营,准备面见蒋介石再次提出抗议,不料在省长公署门前,突遭一伙早已等在门外的暴徒的围殴。光明甫衣服被撕破,眼镜被打落,颈部受伤,但毫不畏惧,突破暴徒的重围冲入公署。进入公署后,光明甫找到蒋介石,要求严惩暴徒。由于当时郭沫若在身边,蒋介石只得敷衍道:“好啦,好啦,我警告他们好啦!”
由于光明甫等国民党左派人士和进步力量的坚决抵制,蒋介石无法实现把持省党部的阴谋。3月23日,蒋介石终于撕下假面具,右派工会暴徒捣毁了左派省市党部、省总工会、省农协会、省妇联等进步组织,并打伤代表及工作人员100余人。
安庆城内一片白色恐怖。光明甫等国民党左派和进步人士遂前往武汉,并继续与共产党人合作。4月18日,安庆成立右派省党部,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光明甫撰文怒斥蒋介石背叛革命、屠杀工农的罪行。蒋汪合流后,光明甫遭到通缉,只得化名光雪流亡南京光宣甫家中暂避。
1929年光明甫应广东省政府主席
陈铭枢将军的邀请出任广东省政府顾问。1932年
“一·二八”抗战爆发后,光明甫随陈铭枢到上海,任淞沪卫戍司令部顾问。在国民党政府与日寇签订丧权辱国的
《淞沪停战协定》后,光明甫愤而回皖。其间安徽省政府主席
吴忠信邀光明甫担任省政府委员,但因吴调任贵州而未果,光明甫又回到上海,潜心学术研究。
呼吁民主
全面抗战爆发后,光明甫受
李宗仁邀请,于1938年3月建立安徽省民众抗日总动员委员会,并担任宣传部长,积极奔走。1938年7月被选为国民参政会议员。后因受国民党反动分子排挤,光明甫即离开安徽,与沈钧儒、张澜等进步人士一道深入湘西少数民族地区调查群众生活、宣传抗日救国。随后进入四川,定居
江津县(今重庆市江津区)。
1939年11月,光明甫与
张澜、
沈钧儒、
黄炎培、
邹韬奋、
罗隆基、
章伯钧、
梁漱溟等在重庆建立“统一建国同志会”,并在次年12月下旬将其改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这是中国民主同盟的前身。
作为参政员,光明甫与其他民主人士一道,呼吁实行民主政治、依靠群众、团结抗战,抨击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贪污腐败。光明甫自己以身作则,清廉节俭。每届参政会期间,安徽省政府主席
李品仙都要看望光明甫,并赠送给他车马津贴费,光明甫每次都谢绝拒收。重庆《新民晚报》的记者看到他出席参政会时身穿打了补丁的褂子,深受感动,刊登一篇题为《光参政员的大褂子——24个补疤》的文章,传为佳话。
新中国建立
抗战胜利后,光明甫由川回皖任安徽通志馆馆长。1946年被选为国民大会代表。
1948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党要人纷纷逃往台湾。李品仙多次催促光明甫赴台,被严词拒绝。光明甫与民盟人士一道在安庆组织策反工作,支援解放军渡江,迎接安徽的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光明甫居住在安庆市。1953年毛泽东乘洛阳号军舰视察长江中下游各省,2月22日抵达安庆,并向当地领导干部询问曾与他共事的光明甫的情况。在毛泽东同志的亲自关怀下,年逾古稀的光明甫担任了安徽省文史馆首任馆长、不久又担任安徽省教育厅厅长。1954年出席全国政协二届一次会议,被推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后被选为安徽省政协副主席。
光明甫先生晚年在新的岗位上积极投入各项工作。他积极推荐了数十位文化人士到省文化馆工作,关怀文史馆员的生活,直到晚年仍勤学不倦、致力于安徽的教育事业。他还积极为祖国统一贡献力量,曾在1953年发表对台广播,呼吁台湾人士回归大陆、共同完成统一大业。
1963年元旦,光明甫在
安庆逝世。安徽省政府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毛泽东得悉后专门派人到安徽参加追悼会并送了花圈。
主要贡献
文学创作
光明甫对法学、历史学、古典文学等都有精深研究。淞沪抗战后,光明甫寓居上海,受安徽省通志馆馆长江彤侯之邀主编政法专稿,并出版了《法治建国论》一书,阐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法治国、以法救国的主张。30年代还曾撰有《语故》八篇、附音韵通律一篇,合50万字,讨论中国文字的长期演变和方言殊语,不幸书稿在1938年散失,抗战胜利后,光明甫又根据回忆和残稿写成《语故拾零》。
光明甫擅古典诗文,但其诗作发表不多。建国后曾将其30年代所著论文、30首七绝诗等汇编为《论文诗说·论文诗三十首·说七则》一书,约两万言。还著有《衡霍辨·附释潜》《道墨新释》《答客问》《我的读古书观》《辛亥尘影录》等文学和历史作品。
政治成就
光明甫为发展安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创办并领导了安徽公立法政专门学校,也是安徽省教育会和安徽省教职员联合会的创办人之一,推动了学生进步运动在安徽的发展。
作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光明甫为宣传抗日、宣传民主政治作出了贡献。光明甫还是中国民主同盟的创始人之一,1939年他与张澜等在重庆建立“统一建国同志会”,并在次年12月下旬将其改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是为民盟的前身。
晚年,光明甫还继续为安徽的文教事业和祖国统一大业贡献力量。
人物评价
光明甫原系清末秀才,受维新思想影响,摒弃科举入仕之途,习新知,献身民主革命运动。在近半个世纪的坎坷曲折历程中,他两次被通缉,多次流亡,屡覆艰危之境,备尝困厄之苦,但矢志不渝,初衷不改。新中国建立后,欣睹百政维新,多年所抱民主救国救民的夙愿已由中国共产党加以实现,心情振奋,竭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以耄耋之年,不辞辛苦,为社会主义建设和祖国统一竭智尽能,不遗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