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化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光化寺在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白城镇白城村。光化寺唐贞观年间创建,原名隆兴寺,该寺坐北朝南,现仅存大雄宝疑、后殿和西配殿。
历史沿革
光化寺始建于唐贞观十三年(639年)。
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光化寺敕命重修,改称光化圣寺。
元泰定三年(1326年),光化寺重建。
明清两代又进行了对光化寺的修葺。
建筑格局
光化寺坐北朝南,现仅存大雄宝殿、后殿和西配般。寺内主要建筑是大雄宝殿,保留着宋代的建筑风格。大维宝殿结构壮观,瑰丽严整,为单檐做山顶,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当心间辟板门,前檐走廊一间,殿内仅施后槽二金柱,大梁与乳楸在金柱上相交,两山丁袱硕大,檐头斗拱简洁疏朗,驼峰、角背、蜀柱以及梁枋规制等方面,还保留朱金手法,是研究宋金时代建筑向元代发展变化的重要实物资料。两次间设直板窗。格下斗拱简洁,驼峰、缴背、蜀柱以及梁依规制等方面尚保留宋(961年—1279年)金(1115年—1234年)时期的建筑手法。
主要建筑
综述
光化寺正殿坐北朝南,面阔五间,前有廊檐,下有台基,殿身高过间广之距,屋顶出檐陡峻,正脊空无一物。一座寺院应该有的山门、天王殿、禅院、钟鼓楼踪影皆无,两侧的配殿也已经坍塌。
正殿屋顶
正殿屋顶为单檐歇山,整体造型除有单双檐之别,因度变陡,檐角升起更大,使得风格变化明显,少了几许灵动飘逸,多了几分粗犷厚重。
前檐
前檐柱头卷杀,斗拱单杪单昂五铺作计心造。泥道重拱,瓜子拱上施罗汉枋,令拱上施撩檐枋。阑额、普柏枋齐全。
后檐
后檐转角铺作,单杪单昂五铺作,耍头为麻叶头,山面柱头单杪单昂五铺作,无补间铺作。正殿之后,尚有三间后殿,面阔三间,应为晚近建构,这是一座元代遗构。
历史文化
光化寺位于太谷县城西南7公里处的白城镇。寺庙唐在贞观十三年(639年)大兴佛刹时建,初名隆兴寺。宋真宗赵恒曾寓于此,偶见龙像,于宋咸平二年(999年)敕命重修,改名为光化圣寺。元代时,寺庙颓败,又于泰定三年(1326 年)重建,明清两代又几次修葺、保留至今。这处寺庙,规模颇大,结构完整,除大雄宝殿外,还有四天王殿、钟鼓二楼、山门及两楹护法、左右禅院、廊厩墙垣等。大雄宝殿宽5间,进深4间,八架椽,单檐九脊顶。前檐走廊一间。
正殿之后,尚有三间后殿,面阔三间,这是一座元代遗构。元代是蒙古族建立的政权,梁思成在分析元代建筑风格时认为,有些建筑简陋粗糙,是因为元代统治中国的九十多年里,经济空前衰落,以至于无力在建筑上求精。古代寺院官建的很少,十之八九都由民间或私人筹资建造,没钱自然是不行的。但除此以外,还有一个因素也不能忽视,就是蒙古族作为游牧民族,崇尚自由,豪放不羁,这种性格可能会在建筑的某些方面反映出来。接下来就会发现,除造型以外,大殿的有些地方的确体现出这样的特征。太谷县历史上曾属北宋,金灭北宋后属金,元灭金和南宋后属元,却从未在南宋版图内,从这个角度说,对其产生影响的当是宋金,而不是南宋。但梁思成在“中国建筑的历史阶段”—文里明确讲过,“元代有的建筑部分地继承了金和南宋后期的风格”,这应当是基于实例得出的结论。殿建成时为泰定三年(1326年),正处在元代中期,上距南宋47年,这期间由于工匠的流动而把南宋技术带到了北方,是完全可能的。总体来说,这座殿有法式的传承,金和南宋的影响,也有自已的创造,实为一个混合体,其中蒙古民族性的展现尤其值得注意。比如,对于前代经验的学习继承,总是选取最简单的施用,不纠结于具体结构,不很在意装饰,实用就好,一些构件的手法、运用,在不拘旧制的同时,也显得随性、粗放。
文物价值
大雄宝殿内仅施后槽二金柱,在驼峰、角背、蜀柱(矮柱)以及梁枋规制方面,还保留宋金手法,是研究宋金时代建筑向元代发展变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保护措施
2006年5月25日,光化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2年5月13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太原晋祠、光化寺等二十六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光化寺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白城镇白城村。
交通信息
晋中市太谷县白城镇乘坐t17路到白城村站下,步行387米可达。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08 21:32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建筑格局
参考资料